黔江:向春兰单腿立地撑起家业 小糍粑为自己“圆”梦
向春兰用做生意赚来的钱先后帮助残疾家庭、重病家庭、困难学生家庭达30户,捐钱捐物超出10余万元。

黔江:向春兰单腿立地撑起家业 小糍粑为自己“圆”梦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19-12-17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2月17日6时30分讯(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东奔西跑忙了大半生,最终还是选择加工传统的糯米糍粑,才圆了我的创业梦!”这是向春兰经历过多次艰辛创业后,总结出的一句话。 

昨(16)日,笔者从重庆市黔江区了解到,向春兰是黔江区城西街道洞塘社区一组人,因小时候家庭穷,向春兰只读完小学三年级就辍学了。她卖过菜、磨过豆腐、跑过乡场、当过摊贩、摆过烟柜,也在家里喂猪养鸡等,凡是能够赚钱的行当,她几乎都尝试过。遇到过不少挫折,也经历过家里没有早饭米的时候。在她不停地打拼中,一个小小的糯米糍粑,让她发现了商机。正当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时候,一次向春兰在去乡镇送糍粑的途中,遭遇一次车祸,让她失去了左脚。 

肢体上受到残缺,没有让她倒下,安装上假肢后,反而让她走得更稳,把糍粑产业做得更大。一年解决当地的残疾家庭、低保家庭10余人就业。近年来,向春兰荣获黔江区“榜样巾帼?优秀创业女性”“巾帼致富能手”等荣誉称号。 

跨省收菜 带回糍粑产业 

向春兰以前老家位于黔江八面山麓,距离城区约5公里,进城要走1个多小时。她只上过小学三年级就辍学在家,由于她家每年蔬菜种得多,每逢黔江城区赶场,她就随母亲一起背菜到城里卖,她学会了称秤、算账。也就是在这种环境中生长,向春兰有了较强的经商意识。 

16岁时,向春兰就跟着姨妈到乡镇收购鸡蛋、鸭蛋及鸡鸭、黄豆、花生、腊肉等土特产进城卖。收购中,向春兰几百元用于收购农产品的本钱,遭小偷偷个精光,以致向春兰一个月没赶乡场。 

向春兰将糍粑放置板上晾干。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摄

后来,向春兰看到豆腐好卖,又到乡里收黄豆自己加工豆腐。几年后,就进城学裁缝手艺。在此期间,摆过烟柜,后经人介绍认识了现在的老公冉儒华。结婚后,夫妻俩在老家耕种庄稼、喂猪养鸡兼做生意,在老家新建了房子。 

“房子建好后,家里的钱米都用尽了,真的连煮早饭的米都要靠借。”向春兰说,后来有了3个孩子,因她老家交通不便,土地贫瘠。为了供3个孩子上学,2006年,向春兰和丈夫决定搬迁下山,一边送孩子读书,一边贩卖蔬菜生意。将湖南龙山和湖北来凤的蔬菜收购到黔江,批发给农贸市场那些做菜生意的。 

“虽然利润薄,但没有亏过,生意还做得比较顺!”向春兰说,收菜要一天,批发也要一天,基本每两天一车不间断。2007年,向春兰把做蔬菜生意赚的钱,选择在城郊处买了一块300平方米的地,首先用120平方米修建了四楼一底的住房。 

收购蔬菜期间,向春兰在湖北来凤县发现每年的腊月,来凤县城到处是卖小糍粑的,向春兰心里想着带点回黔江看是否好卖。当时向春兰就以1.8元1斤的价格买50斤回黔江,又以2元1斤的价格批发给卖菜的。 

不试不知道,向春兰买回的糍粑卖到市场上后,居然有人打电话找他批量买糍粑。向春兰还特到来凤买了2000斤糍粑回黔江,刚运回黔江菜市场,车停下来不到半个小时,就批发完了。 

向春兰发现糍粑在黔江的市场看好,那个腊月,她顺便带回的糍粑,比她收购蔬菜卖还赚得多。 

坎坷多磨 糍粑圆了创业梦 

“打糍粑,我从小就学会的,以前家里田不多,糯谷种的少,产量也低。一年在过重阳节和春节时才打糍粑,只是供一家人吃和送人,没想过拿到街上去卖。”向春兰说。 

因当地农户种植糯谷的数量少,2008年,向春兰从来凤那些卖糍粑户的口中,了解到购买糯米的渠道,直接买回糯米自己加工糍粑。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在糯米上赚差价,还节约运输成本。 

向春兰开始自己加工糍粑,用三轮车拉到菜市场去批发,她的客户也越来越多。尤其在腊月里,买糍粑的多,她忙不过来,就请附近的居民来家里帮工。 

向春兰加工糍粑渐渐在黔江城有了名气,不仅在城区的多个农贸市场、小超市销售,还有乡镇的副食门市也卖她加工的糍粑,后来还上了城区大超市的货架。 

向春兰在分拣糍粑。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摄

依靠手工加工远远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向春兰开始扩建厂房、购买机械设备,注册了“黔江区向春食品加工厂”,大批量地加工市民看好的小糍粑。 

2010年起,向春兰每年要从龙山购买20吨糯米加工糍粑,从浸泡糯米、淘洗糯米、蒸糯米等环节,都是她亲手操作,甚至加工好的糍粑也是她亲自送。 

2014年5月7日,是向春兰刻骨铭心的日子,灾难从天而降。当天一早,向春兰乘坐客车去石会镇送完糍粑,走在路上被一辆小货车碾碎了她的左脚。当时被送往重庆医治,左下肢被截肢,治疗3个多月,直到8月24日安装完假肢后才回家。 

向春兰住院期间,家里的糍粑产业没有停业,由于大部分客户都是她亲自联系,客户要糍粑就打她的电话,向春兰只好在电话上指挥家里的一切,哪家需要多少斤糍粑,都是通过她在电话里交办给家里人去完成。 

由于糍粑销路好,从2017年开始,向春兰加工糍粑的糯米达50吨以上,卖糍粑的收入达20万元。除加工糍粑,向春兰还加工当地的特色传统美食猪血粑、海椒粑,在端午节前包粽子卖的收入等可达到5万元,解决当地的残疾家庭、低保家庭10余人就业。 

现在向春兰糍粑厂务工的向世清、刘再香夫妇,是当地的双残户家庭,夫妇均为听力残疾,两人全年在糍粑厂的收入可达到5万元,超出了黔江区脱贫越线的标准。 

热爱公益 两次捐款修桥 

向春兰现在的住房和厂房,位于国道319线附近,去她家要经过一座小桥,这桥是向春兰和当地的5户居民共同出资修建的。架桥后,从国道口分路到向春兰的糍粑厂不要5分钟时间。 

“以前没建这座桥,出入极不方便,遇夏天河里涨水,要绕道半个小时的路程才能过河,枯水季节,居民通过用木材搭建的简易桥过河。河里涨水就会将简易木桥冲走,当地居民过河就困难了。”在向春兰糍粑厂务工的严智碧老人,就居住在附近。她说,修这座桥要是没有向春兰的带头捐款,估计现在只能骑摩托车和三轮车通过,大点的车就过不来。 

在向春兰厂房附近,当时有11户共60余人居住,其中还有10多个要过河上学的孩子。2006年,向春兰拿出5500元钱,与附近的村民一起修建一座简便的人行水泥桥。

2007年,黔江遭遇特大暴雨,册山河水猛涨,洪水将大家辛苦修筑的水泥桥冲走,当地居民过河又犯了难。此后,城西街道组织人员对该处进行了及时重建,居民过河又有了一座新桥,摩托车和三轮车也能从桥上通过。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地居民通过打工、经营生意赚了钱,很多修房子,材料还得靠人工和骡马搬运,还有很多买了货运车和私家车,都只能停在桥的当头。 

2017年初,向春兰有了组织大家共同出资修桥的想法,但由于自己腿脚不方便,就将想法告诉了冉儒华。此后,冉儒华在左邻右舍中奔走,大家都愿意出钱出力修桥。  根据住户各自家庭情况,大家商量只由5户家庭条件好的出资,其他住户负责出劳力。

当时一共出资了10余万元,向春兰一家就出资了4万元修桥。修桥时,大家修桥的激情高,无论是出钱的和没出钱的住户,大家都主动出工,不满半个月时间,这座可供小型货运车辆和小轿车通行的3米宽、9米多长的钢筋水泥桥落成。 

向春兰是一个热爱公益且有爱心的人,从他最初在街上卖蔬菜开始,她就为在街上乞讨的施舍,为汶川和玉树地震灾区捐款。一直以来,她用做生意赚来的钱,先后帮助残疾家庭、重病家庭、困难学生家庭达30户,捐钱捐物超出10余万元。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黔江:向春兰单腿立地撑起家业 小糍粑为自己“圆”梦

2019-12-17 06:30:00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2月17日6时30分讯(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东奔西跑忙了大半生,最终还是选择加工传统的糯米糍粑,才圆了我的创业梦!”这是向春兰经历过多次艰辛创业后,总结出的一句话。 

昨(16)日,笔者从重庆市黔江区了解到,向春兰是黔江区城西街道洞塘社区一组人,因小时候家庭穷,向春兰只读完小学三年级就辍学了。她卖过菜、磨过豆腐、跑过乡场、当过摊贩、摆过烟柜,也在家里喂猪养鸡等,凡是能够赚钱的行当,她几乎都尝试过。遇到过不少挫折,也经历过家里没有早饭米的时候。在她不停地打拼中,一个小小的糯米糍粑,让她发现了商机。正当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时候,一次向春兰在去乡镇送糍粑的途中,遭遇一次车祸,让她失去了左脚。 

肢体上受到残缺,没有让她倒下,安装上假肢后,反而让她走得更稳,把糍粑产业做得更大。一年解决当地的残疾家庭、低保家庭10余人就业。近年来,向春兰荣获黔江区“榜样巾帼?优秀创业女性”“巾帼致富能手”等荣誉称号。 

跨省收菜 带回糍粑产业 

向春兰以前老家位于黔江八面山麓,距离城区约5公里,进城要走1个多小时。她只上过小学三年级就辍学在家,由于她家每年蔬菜种得多,每逢黔江城区赶场,她就随母亲一起背菜到城里卖,她学会了称秤、算账。也就是在这种环境中生长,向春兰有了较强的经商意识。 

16岁时,向春兰就跟着姨妈到乡镇收购鸡蛋、鸭蛋及鸡鸭、黄豆、花生、腊肉等土特产进城卖。收购中,向春兰几百元用于收购农产品的本钱,遭小偷偷个精光,以致向春兰一个月没赶乡场。 

向春兰将糍粑放置板上晾干。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摄

后来,向春兰看到豆腐好卖,又到乡里收黄豆自己加工豆腐。几年后,就进城学裁缝手艺。在此期间,摆过烟柜,后经人介绍认识了现在的老公冉儒华。结婚后,夫妻俩在老家耕种庄稼、喂猪养鸡兼做生意,在老家新建了房子。 

“房子建好后,家里的钱米都用尽了,真的连煮早饭的米都要靠借。”向春兰说,后来有了3个孩子,因她老家交通不便,土地贫瘠。为了供3个孩子上学,2006年,向春兰和丈夫决定搬迁下山,一边送孩子读书,一边贩卖蔬菜生意。将湖南龙山和湖北来凤的蔬菜收购到黔江,批发给农贸市场那些做菜生意的。 

“虽然利润薄,但没有亏过,生意还做得比较顺!”向春兰说,收菜要一天,批发也要一天,基本每两天一车不间断。2007年,向春兰把做蔬菜生意赚的钱,选择在城郊处买了一块300平方米的地,首先用120平方米修建了四楼一底的住房。 

收购蔬菜期间,向春兰在湖北来凤县发现每年的腊月,来凤县城到处是卖小糍粑的,向春兰心里想着带点回黔江看是否好卖。当时向春兰就以1.8元1斤的价格买50斤回黔江,又以2元1斤的价格批发给卖菜的。 

不试不知道,向春兰买回的糍粑卖到市场上后,居然有人打电话找他批量买糍粑。向春兰还特到来凤买了2000斤糍粑回黔江,刚运回黔江菜市场,车停下来不到半个小时,就批发完了。 

向春兰发现糍粑在黔江的市场看好,那个腊月,她顺便带回的糍粑,比她收购蔬菜卖还赚得多。 

坎坷多磨 糍粑圆了创业梦 

“打糍粑,我从小就学会的,以前家里田不多,糯谷种的少,产量也低。一年在过重阳节和春节时才打糍粑,只是供一家人吃和送人,没想过拿到街上去卖。”向春兰说。 

因当地农户种植糯谷的数量少,2008年,向春兰从来凤那些卖糍粑户的口中,了解到购买糯米的渠道,直接买回糯米自己加工糍粑。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在糯米上赚差价,还节约运输成本。 

向春兰开始自己加工糍粑,用三轮车拉到菜市场去批发,她的客户也越来越多。尤其在腊月里,买糍粑的多,她忙不过来,就请附近的居民来家里帮工。 

向春兰加工糍粑渐渐在黔江城有了名气,不仅在城区的多个农贸市场、小超市销售,还有乡镇的副食门市也卖她加工的糍粑,后来还上了城区大超市的货架。 

向春兰在分拣糍粑。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摄

依靠手工加工远远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向春兰开始扩建厂房、购买机械设备,注册了“黔江区向春食品加工厂”,大批量地加工市民看好的小糍粑。 

2010年起,向春兰每年要从龙山购买20吨糯米加工糍粑,从浸泡糯米、淘洗糯米、蒸糯米等环节,都是她亲手操作,甚至加工好的糍粑也是她亲自送。 

2014年5月7日,是向春兰刻骨铭心的日子,灾难从天而降。当天一早,向春兰乘坐客车去石会镇送完糍粑,走在路上被一辆小货车碾碎了她的左脚。当时被送往重庆医治,左下肢被截肢,治疗3个多月,直到8月24日安装完假肢后才回家。 

向春兰住院期间,家里的糍粑产业没有停业,由于大部分客户都是她亲自联系,客户要糍粑就打她的电话,向春兰只好在电话上指挥家里的一切,哪家需要多少斤糍粑,都是通过她在电话里交办给家里人去完成。 

由于糍粑销路好,从2017年开始,向春兰加工糍粑的糯米达50吨以上,卖糍粑的收入达20万元。除加工糍粑,向春兰还加工当地的特色传统美食猪血粑、海椒粑,在端午节前包粽子卖的收入等可达到5万元,解决当地的残疾家庭、低保家庭10余人就业。 

现在向春兰糍粑厂务工的向世清、刘再香夫妇,是当地的双残户家庭,夫妇均为听力残疾,两人全年在糍粑厂的收入可达到5万元,超出了黔江区脱贫越线的标准。 

热爱公益 两次捐款修桥 

向春兰现在的住房和厂房,位于国道319线附近,去她家要经过一座小桥,这桥是向春兰和当地的5户居民共同出资修建的。架桥后,从国道口分路到向春兰的糍粑厂不要5分钟时间。 

“以前没建这座桥,出入极不方便,遇夏天河里涨水,要绕道半个小时的路程才能过河,枯水季节,居民通过用木材搭建的简易桥过河。河里涨水就会将简易木桥冲走,当地居民过河就困难了。”在向春兰糍粑厂务工的严智碧老人,就居住在附近。她说,修这座桥要是没有向春兰的带头捐款,估计现在只能骑摩托车和三轮车通过,大点的车就过不来。 

在向春兰厂房附近,当时有11户共60余人居住,其中还有10多个要过河上学的孩子。2006年,向春兰拿出5500元钱,与附近的村民一起修建一座简便的人行水泥桥。

2007年,黔江遭遇特大暴雨,册山河水猛涨,洪水将大家辛苦修筑的水泥桥冲走,当地居民过河又犯了难。此后,城西街道组织人员对该处进行了及时重建,居民过河又有了一座新桥,摩托车和三轮车也能从桥上通过。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地居民通过打工、经营生意赚了钱,很多修房子,材料还得靠人工和骡马搬运,还有很多买了货运车和私家车,都只能停在桥的当头。 

2017年初,向春兰有了组织大家共同出资修桥的想法,但由于自己腿脚不方便,就将想法告诉了冉儒华。此后,冉儒华在左邻右舍中奔走,大家都愿意出钱出力修桥。  根据住户各自家庭情况,大家商量只由5户家庭条件好的出资,其他住户负责出劳力。

当时一共出资了10余万元,向春兰一家就出资了4万元修桥。修桥时,大家修桥的激情高,无论是出钱的和没出钱的住户,大家都主动出工,不满半个月时间,这座可供小型货运车辆和小轿车通行的3米宽、9米多长的钢筋水泥桥落成。 

向春兰是一个热爱公益且有爱心的人,从他最初在街上卖蔬菜开始,她就为在街上乞讨的施舍,为汶川和玉树地震灾区捐款。一直以来,她用做生意赚来的钱,先后帮助残疾家庭、重病家庭、困难学生家庭达30户,捐钱捐物超出10余万元。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王婷婷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