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本土摄影师李代才:用光影讲故事 用镜头记乡愁
2019年12月,大足石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正好20周年。历年来,全国的摄影师们用一幅幅精美的摄影作品,向世界展示了大足石刻的无穷魅力。
如果要问,全国摄影师中谁拍摄大足石刻历时最长、数量最多?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本土摄影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李代才是不能被忘却的一个。
让冰冷的石像有生命
大足石刻是唐末、宋初时期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是著名的艺术瑰宝、历史宝库和佛教圣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卓越才能和艺术创造力的体现,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
“神像人化,人像神化。”著名美学家王朝闻曾这样评价大足石刻。正如他所言,大足石刻造像中,诸如六道轮回图、华严三圣、千手观音、父母恩重经变相、牧牛图、圆觉洞等不仅雕刻技艺精湛,还全都图文并茂,生动鲜活。
“辉煌的大足石刻蜚声中外,用镜头来表现大足石刻是我们摄影人的责任。”在众多的表现视角中,李代才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要彰显自己的摄影个性、要有别于其他文物或旅游画册、要展现大足石刻的风采神韵。
在无数次光与影的交替中,在无数次角度的变换里,李代才渐渐发现:自己镜头中的石像并不冰冷,不单单是一尊尊有温度的血肉之躯,组合起来还是一幅幅动人的生活画卷……“这样的感受,不能只是我个人所得,我要用作品带给更多人美的享受。”于是,李代才不断学习前人的经验,分析不同时间、不同角度、不同光照下,石像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状况,并将自己对石刻的深入钻研体会融入拍摄中,力争用手中的镜头展现最美的瞬间。
集李代才多年之作品,2001年由中国摄影岀版社岀版了《大足石刻精品》摄影画册。李代才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赋予冰冷的石像以生命,在光与影中娓娓讲述千年石刻故事,让人们在欣赏时获得了更多共鸣。该画册也因此入录《2001年全国文博考古最佳图书评选参评书目》,并获中国摄影出版社(2001--2002)优秀图书奖,2004年获中国武夷山国际摄影周“中国摄影画册图书奖银奖”。艺术界同仁一致肯定了画册在众多大足石刻画册中的艺术探索。
半路出家的本土摄影师
李代才最初的理想并非摄影师!他真正想干的事情是画画。
小时候,凡是与艺术相关联的事情,李代才都特别上心。他喜欢去给对联创作者帮忙,趁机学习书法技巧,喜欢去场口“看热闹”,学习新事物。一次偶然的机会,县文化馆美术干部下乡画宣传画,少年时代的李代才一下子就看惊了,从下笔之初到画作完成,他都没挪过脚步。
因为对绘画的深深着迷,李代才整天整天地守着看,甚至美术干部到村里写生,他也总是跟着去。老师见状,觉得他好学上进,就开始手把手地教他绘画。进入中学后,从石膏写生到单线平涂,李代才在学习绘画的道路上,感受着无穷的乐趣,他也立志报考美院附中。可阴差阳错间,错过了报名时间,入读普高一年半后,又因家境原因休学。
1960年,17岁的李代才应招进入永川煤矿,成为了一名普通工人。他利用闲暇时间为工友们画像,因为有文化、懂绘画又写得一手好字,李代才很快被调到了办公室。工作中,他与厂里的中专生邹志修成为了好友,并在邹志修的影响下,成为了摄影爱好者。两人共用一部上海201折叠式相机,除了生活费,他的收入全都用来买了胶卷和冲洗照片。
除此之外,因为摄影专业知识不足,专业书籍又不多,李代才还将好不容易看到的8万多字的《摄影用光》一书全文抄录了下来。这股执着的劲头,让书的作者——著名摄影家吴印咸也十分感叹,鼓励李代才闯出自己的摄影天地,并表示出了新书一定给他寄来。
因为热爱,他的进步也很快。1962年,李代才便在龙水镇开办起了自己的照相馆,除了拍商业照片,他还将镜头对准身边人、身边景、身边事。其中,不乏许多大足县的珍贵历史瞬间。
因为一幅摄影作品,李代才走上了专职摄影之路。他一直想把美丽的龙水湖拍摄得更加迷人,根据生活的创作经验,李代才选择拍摄秋天的拂晓景色。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反复尝试及加工洗印,他的作品《水库之晨》于1981年在国家级专业刊物《大众摄影》第8期刊登,并配发了编辑评论。
该作品的发表,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李代才不仅被聘请专门给培训班上课,还被调入县文化馆工作,成为了专职的摄影干部。从此之后,他的足迹遍及大足的山山水水,他的镜头不仅记录了名人政要来足的历史,也对准了劳苦大众的生活现状和变化,还展现了精美绝伦的大足石刻。同时,这名半路出家的本土摄影师也频频获奖,渐渐成长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照片里的缕缕乡愁
从事摄影尤其是成为专职摄影师后,沉醉其中的李代才用镜头记录历史、描绘民生、状写山河,倾注了他对故乡的深情与热爱。1991年,他举办了大足风光影展;2001年出版了《大足石刻精品》画册;2011年出版《大足影迹》。
尤其是《大足影迹》一书,收录了600多张照片,李代才用照片真实展现了大足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百姓的生存状态和社会生活场景。他说:“人是时代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镜头对准人的摄影才充满活力和生机,才能成为时代和历史的见证。”
在一组组的照片里,时代气息扑面而来。你看,在街头理发的照片里,无论是顶上剪着头发、腿间夹着白鹅的农民,还是一边剃着胎发、一边吸着母乳的婴儿,在忍俊不禁中都真实生动地记录着生活的点滴情趣。再举个例子:一群少年赤身光脚,或趴在别人头上或骑在大人肩上,挤在一个窗口前,争先恐后就为了抢一张电影票,当年文化生活的贫瘠窘相仿佛出现在眼前。还有那些端午买草药、包粽子,中秋舂糍粑,过年舞龙灯,路边吃凉粉,小摊上看连环画的照片,顿时唤醒了人们的记忆,让人们找回了温暖的从前。
怪不得原大足县政协主席宋朗秋在为该书做序《影像史 风俗画 乡情诗》时评价道:《影迹》是影像史,它是一册不用文墨记述而借诸视觉传递无言的大足信史;《影迹》是风俗画,它是一本无须丹青描绘,却饶有情趣、栩栩如生的乡土世俗画;《影迹》是乡情诗,它是一集礼赞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无言诗。
李代才的女儿李红菲出生在大足,可离开家乡已经30多年。她说:“我常常以生在石刻之乡而自豪,更是陶醉于宝顶山、北山石刻的精美。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距离的渐行渐远、城镇的发展演变,故乡清幽的街道、明净的河水、古旧的建筑、父老乡亲的音容笑貌……在记忆中已渐渐隐退、模糊,回大足也难以寻觅儿时印象的踪迹,好在父亲近半个世纪的摄影图片还能给我一些慰藉。”
何以端详、触摸、回味故乡的云、故乡的风、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人?女儿感谢父亲,让她能在一幅幅故乡的照片里寄托乡愁。其实,与李红菲有着相同感受的人,何尝只有她一人呢?(通讯员 王尚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