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抱团发展产业兴 村民致富添信心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汉葭街道各个村落,鲜汁欲滴的绿色蔬菜,黄橙橙的椪柑挂满枝头,幸福笑容洋溢在村民脸上。

彭水:抱团发展产业兴 村民致富添信心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0-01-07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月7日6时30分讯(特约通讯员 杨元忠 通讯员 陈乾敏)昨(6)日,笔者走在重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汉葭街道各个村落,只见整洁明亮的农家小屋,鲜汁欲滴的绿色蔬菜,黄橙橙的椪柑挂满枝头,幸福笑容洋溢在村民脸上,昭示着又一个丰收年…… 

茅草房变新瓦房 党的关怀暖民心

清晨的北斗村,寒风凛冽,分外宁静。

对于北斗村八旬老人宁相福来说,这个冬天却是暖洋洋的。

沿着一条人行便道径直往下走,穿过一片绿油油的菜园,只见一栋白墙青瓦房,在陈年小木屋的映衬下格外显眼。这里干净明朗、温暖舒适,宁相福站在屋檐下,见有人前往,老人也不好奇、不紧张,好似亲人回了家,甚是亲切。

眼前的这栋白墙青瓦房,是政府为他修建的。

帮扶干部在和宁相福交流谈心。 特约通讯员 杨元忠 摄

“我原来住的是个烂房子,地面没有硬化,每逢下雨天,房内四处漏雨,睡觉也睡不安稳,很是担心受怕。”宁相福回忆起以前的日子,仍然心有余悸。

“党和政府的政策就是好!” 

“我做梦也没想到,这辈子还可以住上这么漂亮的房子!”

……

一说起现在的新房子,宁相福就感动得热泪盈眶,语无伦次。“现在点都不担心它漏雨了,街道、村干部给我把院坝也硬化了,就算是下再大的雨也不怕了。”

北斗村党支部书记向国伟告诉笔者,老人最初并不愿意拆房,因为他不敢相信,自己不花一分钱,就能住上新房子。“我们每隔几天就来和老人交心谈心,他终于同意拆除重建。”

2018年7月,村里把宁相福房屋纳入D级危房改造,在同一个地方修建了60平方米的新房。“考虑到老人无劳动能力,材料运输、修建新房、硬化院坝等,全部由村里负责,老人没有花一分钱。”向国伟说。

椪柑熟了,村民笑了。 特约通讯员 杨元忠 摄

“老人家,新房子住起冷不嘛?”

“安逸———点都不冷!”

“房子还漏雨不?”

“不漏撒,这么好的房子住起,感谢共产党啊。”

“如今吃得饱、穿得暖,这日子越过越舒服。”宁相福乐呵呵地说,他每个月还能领取754块的补助金和100块的高龄补贴,逢赶集就上街称肉、打酒,生活过得特别幸福。

泥泞路变水泥路 村民致富添信心

村民马国学家住北斗村6组,而今,一条刚刚硬化的水泥路从他家门口路过。

崭新的公路旁,是一栋砖木相间的房屋,右边转角处是刚新建的小平房。笔者来到马国学家时,他刚忙完活儿回家,在屋檐下歇息。

“车子可以直接开到院坝,交通好方便啊!”

“现在是方便,这里曾经是北斗村最偏僻的地方,任何东西都是靠人力背运。”

“之前路不通,硬化这块院坝,得从3公里外的水井坪(小地名)背回来,仅背水泥就背了20多天。”

“这壁墙,最初是土墙,换成这个砖墙,一共用了300多块砖,我一个人背了10多天。”

村民马国学家门前的公路硬化了。 特约通讯员 杨元忠 摄

“特别是逢到下雨天,走在泥泞路上,深一脚、浅一脚,不小心,脚一滑就摔跤,那段日子,真不知道怎么熬过来的。”

马国学回忆起以前拆土墙改砖墙、硬化院坝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

沐浴脱贫攻坚的春风,马国学家门前的这条泥巴路也硬化了,一家人兴奋不已。

“终于可以不再肩挑背驮了。”公路硬化后,马国学家圆了平房梦。“以前交通不便,运输物资难,现在车辆都开进院坝了,人工费少了很多,所以就把平房修好了。”

勤劳的马国学,以前,每年都种植西瓜、蔬菜,还养殖山羊,但也有很多的辛酸和烦恼。“以前,卖西瓜、卖蔬菜,必须背到山外去卖,经常被菜贩子压价,但也无可奈何。”

“现在好啦!再也不用为路发愁了。”马国学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说:“开年要扩大规模,种植10亩西瓜、10亩蔬菜,再养殖100只山羊,打个翻身仗。”

村民等变党员带 抱团发展产业兴

来到汉葭街道下塘社区,只见村民们房前屋后“大红灯笼高高挂”,一片片熟透的红桔、椪柑映红了脸,满园的枝头被压弯了腰……

下塘社区位于渝湘高速彭水西出口,距离县城8公里。

近年来,下塘社区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在党支部引领下,农民做好“家”文章,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助力脱贫攻坚,实现“农民收入多元化、农村环境生态化、农业发展新型化”。

早在2014年,下塘社区就从广东引进了鹰嘴蜜桃试种。

村民在鹰嘴蜜桃基地剪枝。 特约通讯员 杨元忠 摄

为了降低村民发展产业风险,下塘社区党支部书记刘寅生率先种植200株鹰嘴蜜桃。经过精心培训和科学管理,2017年,首批鹰嘴蜜桃试种成功,赢得了市场青睐。

为此,下塘社区党支部为村民找到了一条脱贫致富之路。

为改变村民传统的种植观念,下塘社区把会技术、懂管理、有思路的党员组织起来,把返乡创业青年积极吸纳成发展对象,把贫困户列为“带富”对象,建立“党支部+党员+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抱团发展鹰嘴蜜桃、红桔、椪柑等特色产业。

“村民可自主选择以土地租赁、现金投资、劳务收入等多种方式入股,合作社实行建园、种苗、农药、肥料、技术、销售‘六统一’,有效解决村民在发展过程中缺资金、缺技术、缺销路问题,降低了村民参与种植的风险。”刘寅生说。

村民向福川成为第一批吃上“螃蟹”的人。他种植50亩椪柑,每年收入10万元。

“通过党支部带动、党员带头,下塘社区积极探索林间套种蔬菜模式,已发展4家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区农户全覆盖参与,发展花菜、茄子、辣椒、鹰嘴桃等1800多亩,年收入500多万元。”刘寅生说。

如今,下塘社区鹰嘴蜜桃面积1000亩,今年产量达25万斤,收入超过300万元。“下塘社区将以经果林、蔬菜产业为核心,大力发展集赏花、摘果、农事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使其真正成为彭水县城的‘后花园’。”刘寅生望着漫山遍野的鹰嘴蜜桃,对未来充满新的希望。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彭水:抱团发展产业兴 村民致富添信心

2020-01-07 06:30:00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月7日6时30分讯(特约通讯员 杨元忠 通讯员 陈乾敏)昨(6)日,笔者走在重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汉葭街道各个村落,只见整洁明亮的农家小屋,鲜汁欲滴的绿色蔬菜,黄橙橙的椪柑挂满枝头,幸福笑容洋溢在村民脸上,昭示着又一个丰收年…… 

茅草房变新瓦房 党的关怀暖民心

清晨的北斗村,寒风凛冽,分外宁静。

对于北斗村八旬老人宁相福来说,这个冬天却是暖洋洋的。

沿着一条人行便道径直往下走,穿过一片绿油油的菜园,只见一栋白墙青瓦房,在陈年小木屋的映衬下格外显眼。这里干净明朗、温暖舒适,宁相福站在屋檐下,见有人前往,老人也不好奇、不紧张,好似亲人回了家,甚是亲切。

眼前的这栋白墙青瓦房,是政府为他修建的。

帮扶干部在和宁相福交流谈心。 特约通讯员 杨元忠 摄

“我原来住的是个烂房子,地面没有硬化,每逢下雨天,房内四处漏雨,睡觉也睡不安稳,很是担心受怕。”宁相福回忆起以前的日子,仍然心有余悸。

“党和政府的政策就是好!” 

“我做梦也没想到,这辈子还可以住上这么漂亮的房子!”

……

一说起现在的新房子,宁相福就感动得热泪盈眶,语无伦次。“现在点都不担心它漏雨了,街道、村干部给我把院坝也硬化了,就算是下再大的雨也不怕了。”

北斗村党支部书记向国伟告诉笔者,老人最初并不愿意拆房,因为他不敢相信,自己不花一分钱,就能住上新房子。“我们每隔几天就来和老人交心谈心,他终于同意拆除重建。”

2018年7月,村里把宁相福房屋纳入D级危房改造,在同一个地方修建了60平方米的新房。“考虑到老人无劳动能力,材料运输、修建新房、硬化院坝等,全部由村里负责,老人没有花一分钱。”向国伟说。

椪柑熟了,村民笑了。 特约通讯员 杨元忠 摄

“老人家,新房子住起冷不嘛?”

“安逸———点都不冷!”

“房子还漏雨不?”

“不漏撒,这么好的房子住起,感谢共产党啊。”

“如今吃得饱、穿得暖,这日子越过越舒服。”宁相福乐呵呵地说,他每个月还能领取754块的补助金和100块的高龄补贴,逢赶集就上街称肉、打酒,生活过得特别幸福。

泥泞路变水泥路 村民致富添信心

村民马国学家住北斗村6组,而今,一条刚刚硬化的水泥路从他家门口路过。

崭新的公路旁,是一栋砖木相间的房屋,右边转角处是刚新建的小平房。笔者来到马国学家时,他刚忙完活儿回家,在屋檐下歇息。

“车子可以直接开到院坝,交通好方便啊!”

“现在是方便,这里曾经是北斗村最偏僻的地方,任何东西都是靠人力背运。”

“之前路不通,硬化这块院坝,得从3公里外的水井坪(小地名)背回来,仅背水泥就背了20多天。”

“这壁墙,最初是土墙,换成这个砖墙,一共用了300多块砖,我一个人背了10多天。”

村民马国学家门前的公路硬化了。 特约通讯员 杨元忠 摄

“特别是逢到下雨天,走在泥泞路上,深一脚、浅一脚,不小心,脚一滑就摔跤,那段日子,真不知道怎么熬过来的。”

马国学回忆起以前拆土墙改砖墙、硬化院坝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

沐浴脱贫攻坚的春风,马国学家门前的这条泥巴路也硬化了,一家人兴奋不已。

“终于可以不再肩挑背驮了。”公路硬化后,马国学家圆了平房梦。“以前交通不便,运输物资难,现在车辆都开进院坝了,人工费少了很多,所以就把平房修好了。”

勤劳的马国学,以前,每年都种植西瓜、蔬菜,还养殖山羊,但也有很多的辛酸和烦恼。“以前,卖西瓜、卖蔬菜,必须背到山外去卖,经常被菜贩子压价,但也无可奈何。”

“现在好啦!再也不用为路发愁了。”马国学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说:“开年要扩大规模,种植10亩西瓜、10亩蔬菜,再养殖100只山羊,打个翻身仗。”

村民等变党员带 抱团发展产业兴

来到汉葭街道下塘社区,只见村民们房前屋后“大红灯笼高高挂”,一片片熟透的红桔、椪柑映红了脸,满园的枝头被压弯了腰……

下塘社区位于渝湘高速彭水西出口,距离县城8公里。

近年来,下塘社区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在党支部引领下,农民做好“家”文章,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助力脱贫攻坚,实现“农民收入多元化、农村环境生态化、农业发展新型化”。

早在2014年,下塘社区就从广东引进了鹰嘴蜜桃试种。

村民在鹰嘴蜜桃基地剪枝。 特约通讯员 杨元忠 摄

为了降低村民发展产业风险,下塘社区党支部书记刘寅生率先种植200株鹰嘴蜜桃。经过精心培训和科学管理,2017年,首批鹰嘴蜜桃试种成功,赢得了市场青睐。

为此,下塘社区党支部为村民找到了一条脱贫致富之路。

为改变村民传统的种植观念,下塘社区把会技术、懂管理、有思路的党员组织起来,把返乡创业青年积极吸纳成发展对象,把贫困户列为“带富”对象,建立“党支部+党员+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抱团发展鹰嘴蜜桃、红桔、椪柑等特色产业。

“村民可自主选择以土地租赁、现金投资、劳务收入等多种方式入股,合作社实行建园、种苗、农药、肥料、技术、销售‘六统一’,有效解决村民在发展过程中缺资金、缺技术、缺销路问题,降低了村民参与种植的风险。”刘寅生说。

村民向福川成为第一批吃上“螃蟹”的人。他种植50亩椪柑,每年收入10万元。

“通过党支部带动、党员带头,下塘社区积极探索林间套种蔬菜模式,已发展4家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区农户全覆盖参与,发展花菜、茄子、辣椒、鹰嘴桃等1800多亩,年收入500多万元。”刘寅生说。

如今,下塘社区鹰嘴蜜桃面积1000亩,今年产量达25万斤,收入超过300万元。“下塘社区将以经果林、蔬菜产业为核心,大力发展集赏花、摘果、农事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使其真正成为彭水县城的‘后花园’。”刘寅生望着漫山遍野的鹰嘴蜜桃,对未来充满新的希望。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王婷婷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