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75岁老艺人 将唢呐“吹”上大雅之堂
“唢呐一响,人们便忙;不是登天,就是拜堂。”在乡下的农村,唢呐成为传递悲喜的号角。长年生活在农村,人们从吹唢呐传出的声音,便能知道哪家是办丧事还是喜事。

黔江:75岁老艺人 将唢呐“吹”上大雅之堂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0-01-09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月9日6时30分讯(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唢呐一响,人们便忙;不是登天,就是拜堂。”在乡下的农村,唢呐成为传递悲喜的号角。长年生活在农村,人们从吹唢呐传出的声音,便能知道哪家是办丧事还是喜事。

唢呐,多见于农村的婚、丧、嫁、娶等场面,虽然是我国传统吹管乐器中的一种,凡吹奏这种乐器的人,均为家境比较贫穷,而又没有文化的人,他们根本不懂得什么是乐谱,凭师傅的口传心授,学到一些固定的吹奏曲调,便开始活跃在农村的红白喜事中。

汪传统平常在家以吹唢呐为乐。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摄

“吹唢呐的人,在我们当地统称为‘吹鼓手’。干这种职业的人是不受人尊重的,在旧社会被称为‘下九流’,一般不能进屋。就是吃饭,也是在房屋外面的角落安上一桌。”今年75岁的汪传统说,他这个“吹鼓手”,一吹吹了63年,现在还能吹。

汪传统是重庆黔江区舟白街道五台村人,他讲述从12岁开始学吹唢呐,从开始学到的10个曲调,边吹边找人学,到现在能吹100多个曲调(当地人说的“唢呐引子”,书面用语叫“曲牌”)。这种曲牌只有民间才有,有调无词,只供演奏。汪传统把学到的曲调,还先后教了16个徒弟。年轻时,曾经被请到湖北省的宣恩、咸丰、来凤、龙山,以及重庆市内的酉阳、彭水等县去参加红白喜事的吹奏。

汪传统与邻居一起吹奏唢呐。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摄

汪传统告诉笔者,民间唢呐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口传,没有固定的曲谱,通常以喜调和悲调进行传授。红事吹的是喜调,喜调轻快、欢乐,吹奏时激昂嘹亮、和谐悦耳;白事吹悲调,悲调深沉、低吟、委婉幽怨。

“一般唢呐的曲调有局限性,红事只能吹节奏欢快的曲调,白事只能吹伤悲缓慢的曲调。”汪传统说,如果你不具备更多的曲调,在这些场合中就没有吹的,或乱吹一通,遇到内行的就要当面戳你漏子。

唢呐吹奏出的声音独特、洪亮、豪放、激昂,具有很强的穿透力,方圆五里之外都能听见,在当地也有人把唢呐称为乐器中的“霸主”。一旦吹响,它能够和一支乐队抗衡,有以一当百的功效。

笔者经采访了解到民间唢呐吹奏的曲牌,多为短小、精炼之曲,形式氛围快、中、忧板。其中快板曲牌为红事用,忧板曲牌为白事用,中板曲牌中,红白喜事皆可用。

唢呐走进黔江民族小学校园。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摄

在黔江土家族、苗族人集居地,唢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根基,一般有哪户人家举办婚丧寿庆、乔迁新居等都要请几个吹唢呐的前来热闹一番。就是那些送子参军,开张剪彩的,也要请一支唢呐队来庆贺。

民间唢呐通常是一对,分为高音和低音进行搭配,必须是两个人一起上阵。以前吹唢呐的人,没有社会地位,没有演奏场地,并且在没有舞台、音响、话筒的场景中吹奏。解放后,这个传统的民间管乐,作为民间音乐、地方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方才登上大雅之堂。

这个在黔江“吹鼓手”行业中,相当有名气的汪传统。他曾经应邀用唢呐,参加黔江土家苗族自治县的成立,舟白机场通航,舟白大桥等重大工程的开工和竣工庆典。迄今,吹唢呐这一非物质文化,吹响了黔江文化繁荣的号角,不仅在黔江红白喜事上出现,还走进了多所学校的校园进行传承。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黔江:75岁老艺人 将唢呐“吹”上大雅之堂

2020-01-09 06:30:00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月9日6时30分讯(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唢呐一响,人们便忙;不是登天,就是拜堂。”在乡下的农村,唢呐成为传递悲喜的号角。长年生活在农村,人们从吹唢呐传出的声音,便能知道哪家是办丧事还是喜事。

唢呐,多见于农村的婚、丧、嫁、娶等场面,虽然是我国传统吹管乐器中的一种,凡吹奏这种乐器的人,均为家境比较贫穷,而又没有文化的人,他们根本不懂得什么是乐谱,凭师傅的口传心授,学到一些固定的吹奏曲调,便开始活跃在农村的红白喜事中。

汪传统平常在家以吹唢呐为乐。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摄

“吹唢呐的人,在我们当地统称为‘吹鼓手’。干这种职业的人是不受人尊重的,在旧社会被称为‘下九流’,一般不能进屋。就是吃饭,也是在房屋外面的角落安上一桌。”今年75岁的汪传统说,他这个“吹鼓手”,一吹吹了63年,现在还能吹。

汪传统是重庆黔江区舟白街道五台村人,他讲述从12岁开始学吹唢呐,从开始学到的10个曲调,边吹边找人学,到现在能吹100多个曲调(当地人说的“唢呐引子”,书面用语叫“曲牌”)。这种曲牌只有民间才有,有调无词,只供演奏。汪传统把学到的曲调,还先后教了16个徒弟。年轻时,曾经被请到湖北省的宣恩、咸丰、来凤、龙山,以及重庆市内的酉阳、彭水等县去参加红白喜事的吹奏。

汪传统与邻居一起吹奏唢呐。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摄

汪传统告诉笔者,民间唢呐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口传,没有固定的曲谱,通常以喜调和悲调进行传授。红事吹的是喜调,喜调轻快、欢乐,吹奏时激昂嘹亮、和谐悦耳;白事吹悲调,悲调深沉、低吟、委婉幽怨。

“一般唢呐的曲调有局限性,红事只能吹节奏欢快的曲调,白事只能吹伤悲缓慢的曲调。”汪传统说,如果你不具备更多的曲调,在这些场合中就没有吹的,或乱吹一通,遇到内行的就要当面戳你漏子。

唢呐吹奏出的声音独特、洪亮、豪放、激昂,具有很强的穿透力,方圆五里之外都能听见,在当地也有人把唢呐称为乐器中的“霸主”。一旦吹响,它能够和一支乐队抗衡,有以一当百的功效。

笔者经采访了解到民间唢呐吹奏的曲牌,多为短小、精炼之曲,形式氛围快、中、忧板。其中快板曲牌为红事用,忧板曲牌为白事用,中板曲牌中,红白喜事皆可用。

唢呐走进黔江民族小学校园。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摄

在黔江土家族、苗族人集居地,唢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根基,一般有哪户人家举办婚丧寿庆、乔迁新居等都要请几个吹唢呐的前来热闹一番。就是那些送子参军,开张剪彩的,也要请一支唢呐队来庆贺。

民间唢呐通常是一对,分为高音和低音进行搭配,必须是两个人一起上阵。以前吹唢呐的人,没有社会地位,没有演奏场地,并且在没有舞台、音响、话筒的场景中吹奏。解放后,这个传统的民间管乐,作为民间音乐、地方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方才登上大雅之堂。

这个在黔江“吹鼓手”行业中,相当有名气的汪传统。他曾经应邀用唢呐,参加黔江土家苗族自治县的成立,舟白机场通航,舟白大桥等重大工程的开工和竣工庆典。迄今,吹唢呐这一非物质文化,吹响了黔江文化繁荣的号角,不仅在黔江红白喜事上出现,还走进了多所学校的校园进行传承。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董霞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