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兴渝·城市英雄|与龙共舞三十载 他将中华龙舞从民间杂耍舞上世界舞台
与龙共舞三十载,已近耄耋之年的黄廷炎仍然活跃在龙舞场上。这些年,他带领铜梁龙舞队先后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60周年、70周年国庆庆典活动以及各种重大庆典活动中演出,并远赴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交流。

富民兴渝·城市英雄|与龙共舞三十载 他将中华龙舞从民间杂耍舞上世界舞台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0-01-10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月10日7时讯(记者 李黎 实习生 易雨晴)岁末年初,寒风料峭,在裹挟着寒意的空气中,几个年轻小伙儿挥汗如雨地练习着铜梁龙舞,78岁的黄廷炎站在游龙之间,目光如炬,精心指导着舞龙队员的每一个动作。

78岁的黄廷炎仍然活跃在龙舞舞台上。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李黎 摄

与龙共舞三十载,已近耄耋之年的黄廷炎仍然活跃在龙舞场上。这些年,他带领铜梁龙舞队先后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60周年、70周年国庆庆典活动以及各种重大庆典活动中演出,并远赴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交流。

日前,这位为龙舞传承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7旬老人,获得2017-2018年度富民兴渝贡献奖。在颁奖典礼上,黄廷炎戴着一顶龙字图案帽子,他说:“龙舞已经深深融入他的血液里。今后,自己要竭尽所能,继续传播铜梁龙舞技艺。”

误打误撞

14岁成为川剧团最小团员

1941年,黄廷炎出生在铜梁安居镇。

安居是一个具有上千年历史的文化古镇,传统文化一直以来就很兴盛。逢年过节,当地民间都会自发举行各种舞龙、舞狮、打莲箫等游街表演活动。

黄廷炎。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张质 摄

那是年龄尚小的黄廷炎最快乐的时候,他总是撒开脚丫子追着表演队走街串巷,这也让他对川剧和舞龙有了别样的感情。

黄廷炎是家中老大,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十岁那年,因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他决定弃学到社会上谋生路。

捡炭花、剧团打锣、理发……年幼的黄廷炎干过不少活络。

转折发生在1955年。黄廷炎陪发小去铜梁县川剧团报考,可没想到,14岁的黄廷炎却误打误撞进了川剧团,成为了团里最小的团员。

三九三伏五更鸡,从娃娃生到武生,进入川剧团后,黄廷炎勤学苦练,一直坚持登台演戏,日渐形成了扎实的舞台功底。

在30多岁开始做剧团编导后,他对川剧的场景布置、人物造型等方方面面的造诣也日益精进。而这些,无意间也为他开创另一番事业打下了基础。

黄廷炎正在指导龙舞队员训练。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李黎 摄

黄廷炎说,自己能在舞龙界获得全国唯一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称号,与自己从小练习川剧密不可分,正是自己结合川剧中的艺术、音乐和场景,将其融合在舞龙艺术中,才让铜梁龙舞不断发扬光大。

创新龙舞

成为龙舞规则制定者

“如果让我来指导玩龙,我一定会玩得和他们不一样。”1986年大年三十的铜梁龙灯会,一条僵硬别扭的大蠕龙从门前摇摆而过时,黄廷炎皱起了眉头。

机会在两年后到来,1988年9月,北京将举办首次国际旅游年舞龙大赛,铜梁龙代表四川省参赛。黄廷炎主动请缨,为本次大赛重新设计舞龙动作,提高铜梁龙舞的艺术水平。

当时的民间舞龙只有“之字拐”“鸡渣步”等几种简单的套路,如何创新成了黄廷炎面临的最大问题。

经过反复思忖,一个想法涌上黄廷炎心头:“我当时就想,能不能把舞龙舞出一种集体舞蹈的效果。”

黄廷炎获得重庆市2017—2018年度”富民兴渝贡献奖”。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张质 摄

顺着舞蹈的思路,黄廷炎又将具有川剧特色的场景、音乐、体育、杂技融入铜梁舞龙,设计出“龙出宫”“快游龙”“慢游龙”“单侧快舞”“螺丝扭”“霸王鞭”“舞天花”“叠宝塔”“大回宫”等二十余个固定套路。

经过2个月集训,在这次大赛上,铜梁龙惊艳全场,独占鳌头,创纪录地捧回了冠军奖杯。

从此以后,铜梁龙舞正式由自娱自乐的民间杂耍一跃进入了舞蹈艺术的殿堂,登上中华龙舞的“制高点”,黄廷炎创制的舞龙动作开始引领全国龙舞的方向。但黄廷炎并没有就此止步,仍然在日复一日地训练和探索中不断寻求着新的突破。

1994年,国家体委在鼓浪屿召开竞技龙舞会议。黄廷炎编写出的《龙舞基本动作分级规范》在全国各地送审的材料中脱颖而出,得到专家们一致认可,被确定为全国体育竞技龙舞规范,黄廷炎成为了规则的制定者。

随后几年,全国大大小小的舞龙冠军几乎全被铜梁舞龙收入囊中。

铜梁龙由此享誉全国,铜梁的龙舞指导教师被派往全国各地传经送宝,铜梁人扎的铜梁龙成为全国各地舞龙队的标准道具。

坚守三十载

让铜梁龙在世界腾飞

为铜梁龙舞做出巨大贡献的黄廷炎,在2008年3月被文化部命名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梁龙舞)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又被文化部和人力资源部联合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先进工作者。

在黄廷炎等一批老艺人的坚守下,铜梁龙舞在海内外舞台大放异彩,不仅先后参加了新中国成立35周年、50周年、60周年、70周年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国内重大庆典活动,更远赴美国、英国、法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交流。

黄廷炎说:“舞龙就是舞个精神,这股精神是靠得住、顶得起、容得下的脊梁作风。”

如今,闪耀世界的铜梁龙早已成为重庆十大文化符号。

以龙舞为代表、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铜梁龙文化的兴盛,更是带动了铜梁全域文化产业链的发展。

近三年,铜梁龙文化相关产业创收100余亿,铜梁龙灯彩扎制品销往全国各地和美、英等10多个国家,带动新增就业1万余人,实现脱贫200余户。

时至今日,黄廷炎仍然活跃在龙舞场上,将苦心积累的经验和教训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新人。

在铜梁的各个大中小学校里,常常可以看到黄廷炎手把手教学生练习龙舞的身影,甚至北京、上海、浙江等城市以及泰国等国家都时常有人请他前去教学。

而诸如张明星、张顺生、黄文灿、张永江、梁志春等已经能够撑起一方天地的得意弟子们,又带领着一批又一批新的舞龙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寒风中,黄廷炎戴着那顶标志性的龙字图案帽子,望着徒弟们举着舞龙棍,穿腾飞舞间赋予了铜梁龙蓬勃的生命力,舞出了中国人的精气神,他的眼中盛满了热爱,他说:“只要还走得动,我就要一直教授下去。”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富民兴渝·城市英雄|与龙共舞三十载 他将中华龙舞从民间杂耍舞上世界舞台

2020-01-10 07:00:00 来源: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月10日7时讯(记者 李黎 实习生 易雨晴)岁末年初,寒风料峭,在裹挟着寒意的空气中,几个年轻小伙儿挥汗如雨地练习着铜梁龙舞,78岁的黄廷炎站在游龙之间,目光如炬,精心指导着舞龙队员的每一个动作。

78岁的黄廷炎仍然活跃在龙舞舞台上。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李黎 摄

与龙共舞三十载,已近耄耋之年的黄廷炎仍然活跃在龙舞场上。这些年,他带领铜梁龙舞队先后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60周年、70周年国庆庆典活动以及各种重大庆典活动中演出,并远赴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交流。

日前,这位为龙舞传承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7旬老人,获得2017-2018年度富民兴渝贡献奖。在颁奖典礼上,黄廷炎戴着一顶龙字图案帽子,他说:“龙舞已经深深融入他的血液里。今后,自己要竭尽所能,继续传播铜梁龙舞技艺。”

误打误撞

14岁成为川剧团最小团员

1941年,黄廷炎出生在铜梁安居镇。

安居是一个具有上千年历史的文化古镇,传统文化一直以来就很兴盛。逢年过节,当地民间都会自发举行各种舞龙、舞狮、打莲箫等游街表演活动。

黄廷炎。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张质 摄

那是年龄尚小的黄廷炎最快乐的时候,他总是撒开脚丫子追着表演队走街串巷,这也让他对川剧和舞龙有了别样的感情。

黄廷炎是家中老大,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十岁那年,因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他决定弃学到社会上谋生路。

捡炭花、剧团打锣、理发……年幼的黄廷炎干过不少活络。

转折发生在1955年。黄廷炎陪发小去铜梁县川剧团报考,可没想到,14岁的黄廷炎却误打误撞进了川剧团,成为了团里最小的团员。

三九三伏五更鸡,从娃娃生到武生,进入川剧团后,黄廷炎勤学苦练,一直坚持登台演戏,日渐形成了扎实的舞台功底。

在30多岁开始做剧团编导后,他对川剧的场景布置、人物造型等方方面面的造诣也日益精进。而这些,无意间也为他开创另一番事业打下了基础。

黄廷炎正在指导龙舞队员训练。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李黎 摄

黄廷炎说,自己能在舞龙界获得全国唯一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称号,与自己从小练习川剧密不可分,正是自己结合川剧中的艺术、音乐和场景,将其融合在舞龙艺术中,才让铜梁龙舞不断发扬光大。

创新龙舞

成为龙舞规则制定者

“如果让我来指导玩龙,我一定会玩得和他们不一样。”1986年大年三十的铜梁龙灯会,一条僵硬别扭的大蠕龙从门前摇摆而过时,黄廷炎皱起了眉头。

机会在两年后到来,1988年9月,北京将举办首次国际旅游年舞龙大赛,铜梁龙代表四川省参赛。黄廷炎主动请缨,为本次大赛重新设计舞龙动作,提高铜梁龙舞的艺术水平。

当时的民间舞龙只有“之字拐”“鸡渣步”等几种简单的套路,如何创新成了黄廷炎面临的最大问题。

经过反复思忖,一个想法涌上黄廷炎心头:“我当时就想,能不能把舞龙舞出一种集体舞蹈的效果。”

黄廷炎获得重庆市2017—2018年度”富民兴渝贡献奖”。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张质 摄

顺着舞蹈的思路,黄廷炎又将具有川剧特色的场景、音乐、体育、杂技融入铜梁舞龙,设计出“龙出宫”“快游龙”“慢游龙”“单侧快舞”“螺丝扭”“霸王鞭”“舞天花”“叠宝塔”“大回宫”等二十余个固定套路。

经过2个月集训,在这次大赛上,铜梁龙惊艳全场,独占鳌头,创纪录地捧回了冠军奖杯。

从此以后,铜梁龙舞正式由自娱自乐的民间杂耍一跃进入了舞蹈艺术的殿堂,登上中华龙舞的“制高点”,黄廷炎创制的舞龙动作开始引领全国龙舞的方向。但黄廷炎并没有就此止步,仍然在日复一日地训练和探索中不断寻求着新的突破。

1994年,国家体委在鼓浪屿召开竞技龙舞会议。黄廷炎编写出的《龙舞基本动作分级规范》在全国各地送审的材料中脱颖而出,得到专家们一致认可,被确定为全国体育竞技龙舞规范,黄廷炎成为了规则的制定者。

随后几年,全国大大小小的舞龙冠军几乎全被铜梁舞龙收入囊中。

铜梁龙由此享誉全国,铜梁的龙舞指导教师被派往全国各地传经送宝,铜梁人扎的铜梁龙成为全国各地舞龙队的标准道具。

坚守三十载

让铜梁龙在世界腾飞

为铜梁龙舞做出巨大贡献的黄廷炎,在2008年3月被文化部命名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梁龙舞)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又被文化部和人力资源部联合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先进工作者。

在黄廷炎等一批老艺人的坚守下,铜梁龙舞在海内外舞台大放异彩,不仅先后参加了新中国成立35周年、50周年、60周年、70周年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国内重大庆典活动,更远赴美国、英国、法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交流。

黄廷炎说:“舞龙就是舞个精神,这股精神是靠得住、顶得起、容得下的脊梁作风。”

如今,闪耀世界的铜梁龙早已成为重庆十大文化符号。

以龙舞为代表、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铜梁龙文化的兴盛,更是带动了铜梁全域文化产业链的发展。

近三年,铜梁龙文化相关产业创收100余亿,铜梁龙灯彩扎制品销往全国各地和美、英等10多个国家,带动新增就业1万余人,实现脱贫200余户。

时至今日,黄廷炎仍然活跃在龙舞场上,将苦心积累的经验和教训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新人。

在铜梁的各个大中小学校里,常常可以看到黄廷炎手把手教学生练习龙舞的身影,甚至北京、上海、浙江等城市以及泰国等国家都时常有人请他前去教学。

而诸如张明星、张顺生、黄文灿、张永江、梁志春等已经能够撑起一方天地的得意弟子们,又带领着一批又一批新的舞龙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寒风中,黄廷炎戴着那顶标志性的龙字图案帽子,望着徒弟们举着舞龙棍,穿腾飞舞间赋予了铜梁龙蓬勃的生命力,舞出了中国人的精气神,他的眼中盛满了热爱,他说:“只要还走得动,我就要一直教授下去。”

[责任编辑: 潘雷]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