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土陶技艺的坚守者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月11日6时30分讯(通讯员 熊伟)重庆梁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梁平人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许多民间艺术,代代相传,成为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遗产、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梁平土陶便是其中之一。它是一种沿袭古老制作工艺烧出的陶器,在梁平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日前,笔者走进合兴镇大梨村七组,探访梁平土陶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傅代云,近距离感受泥与火的艺术魅力。
五代人的坚守
见到傅代云时,他满手是泥,正忙着准备当天制作土陶的泥土用料。环顾四周,只见这间狭小的土坯房,挂着两盏不太明亮的灯,墙沿边整齐摆放着已经制作好的陶坯。
“我读书少,家里兄弟多,经济负担重,14岁便辍学跟着长辈学习土陶制作,算起来,我已是第五代传人了。”谈及土陶技艺,傅代云如数家珍。土陶制品要选用当地粘性较好的泥土为原料,再经过备料、搅泥、过滤、揉泥、制坯、晾坯、上釉、入窑煅烧等1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制成的陶器样式美观大方,质地轻薄,保温透气,盛放食物不易发馊变味。
由于传统土陶制作技艺复杂、程序多,学起来困难、辛苦,傅代云花了40多年时间,才将这门技艺发挥得淋漓尽致。
为了不让祖传的制陶手艺遗失在自己的手中,傅代云一直在坚守。同时,政府也加大保护力度,2013年,梁平土陶技艺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低迷时的守望
“土陶制品在20世纪60年代还比较畅销,到了80年代便开始衰落了。”傅代云感慨道,土陶畅销时期,村里有10余个煅烧窑洞,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陶瓷、不锈钢等产品的兴起,传统的土陶制品便逐渐失去了市场。如今,村里只剩下了2个窑洞。
为传承土陶技艺,傅代云开始不断地对土陶制作进行创新,把变化揉进泥土里,设计生产出了更适合市场的酒器、花器、花钵等产品。
“由于土陶的原料皆采用本地特有的‘观音土’,土里含有丰富的矿物质,近年来,我的土陶制品得到大家的认可。”傅代云说,这几年市场需求逐渐增大,每年产量大约在3万多件,纯收入约4万元。
让传统技艺焕发出青春,傅代云在40余年的坚守中看到了非遗传承的希望。
把技艺传承下去
土陶制品,曾是我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色彩鲜艳的陶瓷等生活用品更加适合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如何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是目前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傅代云说,由于土陶制作工艺复杂,又脏又乏味,现在的年轻人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意做这份工作。
为了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我区实施了对区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补助奖励政策,激励他们传承非遗,并将土陶技艺、梁山灯戏、癞子锣鼓等非遗纳入教学,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学习非遗文化。
而在合兴镇龙滩完小,傅代云就是一位土陶授课老师。
“孩子们学习土陶制作的热情很高,进步也很快。”傅代云说,每次看孩子们学习土陶制作的高兴劲,他就欣慰,感觉梁平非遗传承后继有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