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白沙河村:村史馆里看变迁

彭水白沙河村:村史馆里看变迁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0-01-15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月15日10时讯(特约通讯员 周青松 赵勇)赶夜路照明用的手电筒、马灯,耕作用的犁耙、锄头,捕鼠用的“木猫”,晾晒谷物用的簸箕……

1月7日,在彭水县白沙河村村史馆,村民们正在观看村史馆的“藏品”,不时有上年纪的村民为随同参观的村民介绍“老物件”曾经的用途。

白沙河村是彭水自治县黄家镇的一个行政村,村支部书记黄其明说,白沙河村史馆2019年底建成投用,目的就是留住乡愁,让村民感受白沙河村的变迁。

白沙河村史馆。特约通讯员  赵勇  摄

交通之变:

“行路难”变“组通畅”

“这是以前村民走夜路必须用的马灯,现在的年轻人很少见到了。”今年75岁的村民黄成寿看到悬挂在一角的马灯,很是惊喜。

黄成寿说,以前走夜路,走的都是狭窄的泥巴路,提着马灯只能看清脚下那一块,有点光都是昏昏的。现在走的都是水泥路,路灯照得亮堂堂的。

“这是白沙河村2004年修建在白沙河上的一座桥。”在设施建设版块,黄其明说,2004年,在他的带领下,村民自发在白沙河上修建了一座便民桥。

“那个时候钢筋水泥全都是村民背下去的,一个来回要1个小时。”黄其明说,以前,村民到黄家集镇,要经过白沙河、细沙河、叫花千河三条河沟,最远的地方要走3个多小时的山路。“由于当时公路不通,修桥所用的材料全都是村民沿着小路肩挑背扛运到施工点。”

“学生上学才是最大难题。”黄其明说,以前白沙河村的孩子到集镇上学,遇到涨水的时候,家长就要一直接送学生,背着孩子过河去上学。“那时候孩子上个学,家长在家里都是提心吊胆的,生怕路上出什么事。”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的纵深推进,白沙河村以交通建设为主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村共硬化公路25公里,实现了组通畅100%。

“河上建了桥,道路全部硬化,现在走起来太方便了。”黄其明说,现在最远的村民坐车到集镇只要30多分钟,来去都很方便。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白沙河村村民不仅感受到了从行路难到组通畅的便捷,更感受到了水、电、通讯、人居环境改善带来的生产生活便利。

白沙河村村支书黄其明正在介绍交通变迁情况。  特约通讯员  赵勇  摄

产业之变:

“温饱型”变“小康型”

在产业发展版块,黄其明高兴得合不拢嘴。他说,最让他感到欣喜的是白沙河村产业终于有了模样。

谈起白沙河村以前的产业,黄其明说,就是苞谷、红薯、洋芋传统 “三大坨”。

“这是当年村民解决温饱问题时的主要产业。”黄其明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仅靠“三大坨”,就“不能养好一方人”,所以,这个只有1000多人口的村子,青壮年都选择了外出务工。

“外出务工,荒了自家的田。”黄其明说,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以前的良田好土都成了撂荒地。

近年来,在产业政策的引领下,白沙河村采用“长短”结合的产业发展方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效益农业。

目前,白沙河村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取得了初步实效,由以前的“温饱型”粮食作物,逐渐调整为“小康型”经济作物。

2019年,白沙河村以“企业+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引进企业发展花椒1000亩、高粱508亩。同时引导村民在房前屋后“栽满种尽”,发展“短平快”的蜜本南瓜、糯玉米、花生、大豆等特色产业。通过引进电商、发展微商,对口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等消费扶贫,打通产品变商品的平台,让农产品卖出好价钱。

“特色产业发展,不仅盘活了资源,增加了群众收入,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黄其明说,2019年,糯玉米种植,户均增收3000多元;蜜本南瓜种植,户均增收2000多元;村集体收入了5万余元……

75岁的黄成寿老人(右三)正在展示捕鼠器“木猫”的使用方法。特约通讯员  赵勇  摄

观念之变

“将就过”变“讲究活”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基础设施的改善,白沙河村村民的生产生活观念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黄其明说,以前,白沙河村村民的一句口头禅就是“将就过”,什么事情都是“将就过”:居住环境脏乱差,将就一下就好了;生活习惯也是将就,没有过多注意细节……

“富口袋,必须先富脑袋。”黄其明说,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白沙河村强化“智志双扶”,通过自治、法治、德治融合,修订村规民约,推广村民自治,把创新基因、奋斗基因、奉献基因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去。

目前,白沙河村通过环境卫生评比,引导村民爱护环境,讲究卫生;通过好儿媳、好公婆等评比活动的开展,引导村民搞好家庭和谐,倡导尊老爱幼;通过好邻居的评选,引导村民搞好邻里和睦,营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以前爱争‘边边角角’的习惯逐渐改变,现在有什么事都是商量着办。”黄其明说,现在的白沙河村村民正在从以前的事事“将就过”向时时“讲究活”转变,村风更好、民风更纯朴。

勤学苦读,学以立身,兢兢业业读书……在家训版块,能看到白沙河村每个家庭都把学习放在重要的位置。黄其明说,重视教育,是白沙河村近年来最大的变化。

“现在都是比着送孩子读书。”黄其明说,从1984年白沙河村走出第一名大学生以来,白沙河村已经走出去53名大学生,其中,近几年走出去的大学生数量显著增加,由2017年5名大学生增加到2019年9名学生被大学录取。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彭水白沙河村:村史馆里看变迁

2020-01-15 10:10:00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月15日10时讯(特约通讯员 周青松 赵勇)赶夜路照明用的手电筒、马灯,耕作用的犁耙、锄头,捕鼠用的“木猫”,晾晒谷物用的簸箕……

1月7日,在彭水县白沙河村村史馆,村民们正在观看村史馆的“藏品”,不时有上年纪的村民为随同参观的村民介绍“老物件”曾经的用途。

白沙河村是彭水自治县黄家镇的一个行政村,村支部书记黄其明说,白沙河村史馆2019年底建成投用,目的就是留住乡愁,让村民感受白沙河村的变迁。

白沙河村史馆。特约通讯员  赵勇  摄

交通之变:

“行路难”变“组通畅”

“这是以前村民走夜路必须用的马灯,现在的年轻人很少见到了。”今年75岁的村民黄成寿看到悬挂在一角的马灯,很是惊喜。

黄成寿说,以前走夜路,走的都是狭窄的泥巴路,提着马灯只能看清脚下那一块,有点光都是昏昏的。现在走的都是水泥路,路灯照得亮堂堂的。

“这是白沙河村2004年修建在白沙河上的一座桥。”在设施建设版块,黄其明说,2004年,在他的带领下,村民自发在白沙河上修建了一座便民桥。

“那个时候钢筋水泥全都是村民背下去的,一个来回要1个小时。”黄其明说,以前,村民到黄家集镇,要经过白沙河、细沙河、叫花千河三条河沟,最远的地方要走3个多小时的山路。“由于当时公路不通,修桥所用的材料全都是村民沿着小路肩挑背扛运到施工点。”

“学生上学才是最大难题。”黄其明说,以前白沙河村的孩子到集镇上学,遇到涨水的时候,家长就要一直接送学生,背着孩子过河去上学。“那时候孩子上个学,家长在家里都是提心吊胆的,生怕路上出什么事。”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的纵深推进,白沙河村以交通建设为主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村共硬化公路25公里,实现了组通畅100%。

“河上建了桥,道路全部硬化,现在走起来太方便了。”黄其明说,现在最远的村民坐车到集镇只要30多分钟,来去都很方便。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白沙河村村民不仅感受到了从行路难到组通畅的便捷,更感受到了水、电、通讯、人居环境改善带来的生产生活便利。

白沙河村村支书黄其明正在介绍交通变迁情况。  特约通讯员  赵勇  摄

产业之变:

“温饱型”变“小康型”

在产业发展版块,黄其明高兴得合不拢嘴。他说,最让他感到欣喜的是白沙河村产业终于有了模样。

谈起白沙河村以前的产业,黄其明说,就是苞谷、红薯、洋芋传统 “三大坨”。

“这是当年村民解决温饱问题时的主要产业。”黄其明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仅靠“三大坨”,就“不能养好一方人”,所以,这个只有1000多人口的村子,青壮年都选择了外出务工。

“外出务工,荒了自家的田。”黄其明说,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以前的良田好土都成了撂荒地。

近年来,在产业政策的引领下,白沙河村采用“长短”结合的产业发展方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效益农业。

目前,白沙河村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取得了初步实效,由以前的“温饱型”粮食作物,逐渐调整为“小康型”经济作物。

2019年,白沙河村以“企业+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引进企业发展花椒1000亩、高粱508亩。同时引导村民在房前屋后“栽满种尽”,发展“短平快”的蜜本南瓜、糯玉米、花生、大豆等特色产业。通过引进电商、发展微商,对口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等消费扶贫,打通产品变商品的平台,让农产品卖出好价钱。

“特色产业发展,不仅盘活了资源,增加了群众收入,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黄其明说,2019年,糯玉米种植,户均增收3000多元;蜜本南瓜种植,户均增收2000多元;村集体收入了5万余元……

75岁的黄成寿老人(右三)正在展示捕鼠器“木猫”的使用方法。特约通讯员  赵勇  摄

观念之变

“将就过”变“讲究活”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基础设施的改善,白沙河村村民的生产生活观念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黄其明说,以前,白沙河村村民的一句口头禅就是“将就过”,什么事情都是“将就过”:居住环境脏乱差,将就一下就好了;生活习惯也是将就,没有过多注意细节……

“富口袋,必须先富脑袋。”黄其明说,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白沙河村强化“智志双扶”,通过自治、法治、德治融合,修订村规民约,推广村民自治,把创新基因、奋斗基因、奉献基因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去。

目前,白沙河村通过环境卫生评比,引导村民爱护环境,讲究卫生;通过好儿媳、好公婆等评比活动的开展,引导村民搞好家庭和谐,倡导尊老爱幼;通过好邻居的评选,引导村民搞好邻里和睦,营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以前爱争‘边边角角’的习惯逐渐改变,现在有什么事都是商量着办。”黄其明说,现在的白沙河村村民正在从以前的事事“将就过”向时时“讲究活”转变,村风更好、民风更纯朴。

勤学苦读,学以立身,兢兢业业读书……在家训版块,能看到白沙河村每个家庭都把学习放在重要的位置。黄其明说,重视教育,是白沙河村近年来最大的变化。

“现在都是比着送孩子读书。”黄其明说,从1984年白沙河村走出第一名大学生以来,白沙河村已经走出去53名大学生,其中,近几年走出去的大学生数量显著增加,由2017年5名大学生增加到2019年9名学生被大学录取。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李淼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