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都栗子乡:村容村貌大变样 产业发展后劲足
重庆市丰都县栗子乡联合村紧紧围绕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产业发展促农增收等内容,稳步推进脱贫工作。

丰都栗子乡:村容村貌大变样 产业发展后劲足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0-01-25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月25日6时5分讯(通讯员 何韵婷) 昨(24)日,笔者从重庆市丰都县获悉,栗子乡联合村紧紧围绕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产业发展促农增收等内容,稳步推进脱贫工作。截至目前,全村共有贫困户86户351人,2019年已实现全部脱贫。在2019年动态调整过程中摸排出脱贫监测户0户0人、边缘户6户13人,占贫困户比例7%。

夯实基础设施 村子焕发光彩

据了解,联合村幅员面积7.3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15亩,退耕还林1384.9亩、植被恢复项目1200亩,森林面积4320亩。全村村道公里16.1公里,人行便道11公里,人蓄饮水供水点6处,共有5个村民小组,共427户1618人。该村曾因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缺失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匮乏,村民文化程度偏低等原因而成为贫困村。近年来,该村不断夯实基础设施建设,让联合村焕发光彩。

“如村上基础设施不到位,就无法留住人,产业就无法推进和发展,更别谈发展村集体经济了。”张剑说,加之村里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只剩老弱妇孺留守,村民增收门路窄,因此必须加大基础设施推进力度,为村民搭建“致富桥”,推进村里产业发展。

近日,笔者在该村看到,由于近年来该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新修水利设施、硬化水泥路,新修便民路、…一项项工程齐头并进,逐渐改变着村子的面貌。

张剑告诉笔者,目前全村村道公里16.1公里,人行便道11公里,已全面打通,全村通村通畅率达到了97%。同时去年还修建一座小型水利设施,能解决200多位村民的饮水难题。

产业发展后劲足 村民不等不靠加油干

“感谢党和政府一直以来关心,才有现在的幸福生活。”该村5组村民焦小华笑嘻嘻地说,2014年以前自己一直在某外地建筑工地务工,2015年一次返乡被村里扶贫工作队队员说服,开始返乡发展有机水稻,目前在该村5组已发展了有机水稻100亩,成立了丰都县浩铭农业专业合作社,年收益达到四五十万元。

“我们一定要努力,现在国家出台了这么多好政策,我们更应该自立自强,不辜负党和政府对我们的期望。”谈及感受焦小华打开了话匣子,创业期那几年,国家针对农户提供免费种植技术培训,还提供了许多帮扶的政策,日子是过得越来越红火。

“廖珍碧是我村5组村民,她丈夫去世后,就成了无生活来源的贫困户,后面她也跟着焦小华一起发展水稻种植,已成功脱贫。”张剑说。

有机大米。通讯员 何韵婷 摄

“我以前也种植过水稻,用的是传统的种植方法,不仅产量低效果也不好,后面焦小华无偿传授我先进水稻种植技术以及后期大米包装及销售方法等,目前已成功脱贫啦。”廖珍碧乐呵呵地说,她发展了10亩有机水稻,产量2500-2800斤大米,按市场价8-12元每斤价格销售,除去包装、运输、人工等费用年收入2万多元。

张剑说,上述只是村民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该村主要脱贫产业为猕猴桃种植、有机蔬菜、有机水稻,等农作物为主及劳动力输出等方式带动村民进一步持续增收。

改善人居环境 村民幸福指数高

“我以前住的房子在树林里面,颇高、路抖,出行十分不便。去年被该村纳入了兜底扶贫搬迁户范围,去年11月已成功搬迁入住。”该村1组村民黄兴国乐笑着表示,居住在现在这个地方,出行便捷了、居住安全了,生活质量提升了,他感到很满足。

近日笔者在黄兴国的家里看到,他家共50多个平方米,平日就居住他们老两口,两间卧室,一客、一厨、一卫,简单的装修下布置很温馨,客厅摆放着电视台、桌子、椅子,凳子,厕所弄了简易洗漱台墙面贴上了瓷砖。此外,水、电、气通畅通达,冰箱、洗衣机、彩电等设施设备一应俱全,室内布置十分温暖。

“我们村靠C、D级危房改造、生态扶贫异地搬迁、兜底搬迁等方式解决困难群众住的问题。去年,已完成D级危房改造1户,兜底搬迁1户,均已搬迁入住。”张剑说。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丰都栗子乡:村容村貌大变样 产业发展后劲足

2020-01-25 06:05:00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月25日6时5分讯(通讯员 何韵婷) 昨(24)日,笔者从重庆市丰都县获悉,栗子乡联合村紧紧围绕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产业发展促农增收等内容,稳步推进脱贫工作。截至目前,全村共有贫困户86户351人,2019年已实现全部脱贫。在2019年动态调整过程中摸排出脱贫监测户0户0人、边缘户6户13人,占贫困户比例7%。

夯实基础设施 村子焕发光彩

据了解,联合村幅员面积7.3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15亩,退耕还林1384.9亩、植被恢复项目1200亩,森林面积4320亩。全村村道公里16.1公里,人行便道11公里,人蓄饮水供水点6处,共有5个村民小组,共427户1618人。该村曾因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缺失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匮乏,村民文化程度偏低等原因而成为贫困村。近年来,该村不断夯实基础设施建设,让联合村焕发光彩。

“如村上基础设施不到位,就无法留住人,产业就无法推进和发展,更别谈发展村集体经济了。”张剑说,加之村里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只剩老弱妇孺留守,村民增收门路窄,因此必须加大基础设施推进力度,为村民搭建“致富桥”,推进村里产业发展。

近日,笔者在该村看到,由于近年来该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新修水利设施、硬化水泥路,新修便民路、…一项项工程齐头并进,逐渐改变着村子的面貌。

张剑告诉笔者,目前全村村道公里16.1公里,人行便道11公里,已全面打通,全村通村通畅率达到了97%。同时去年还修建一座小型水利设施,能解决200多位村民的饮水难题。

产业发展后劲足 村民不等不靠加油干

“感谢党和政府一直以来关心,才有现在的幸福生活。”该村5组村民焦小华笑嘻嘻地说,2014年以前自己一直在某外地建筑工地务工,2015年一次返乡被村里扶贫工作队队员说服,开始返乡发展有机水稻,目前在该村5组已发展了有机水稻100亩,成立了丰都县浩铭农业专业合作社,年收益达到四五十万元。

“我们一定要努力,现在国家出台了这么多好政策,我们更应该自立自强,不辜负党和政府对我们的期望。”谈及感受焦小华打开了话匣子,创业期那几年,国家针对农户提供免费种植技术培训,还提供了许多帮扶的政策,日子是过得越来越红火。

“廖珍碧是我村5组村民,她丈夫去世后,就成了无生活来源的贫困户,后面她也跟着焦小华一起发展水稻种植,已成功脱贫。”张剑说。

有机大米。通讯员 何韵婷 摄

“我以前也种植过水稻,用的是传统的种植方法,不仅产量低效果也不好,后面焦小华无偿传授我先进水稻种植技术以及后期大米包装及销售方法等,目前已成功脱贫啦。”廖珍碧乐呵呵地说,她发展了10亩有机水稻,产量2500-2800斤大米,按市场价8-12元每斤价格销售,除去包装、运输、人工等费用年收入2万多元。

张剑说,上述只是村民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该村主要脱贫产业为猕猴桃种植、有机蔬菜、有机水稻,等农作物为主及劳动力输出等方式带动村民进一步持续增收。

改善人居环境 村民幸福指数高

“我以前住的房子在树林里面,颇高、路抖,出行十分不便。去年被该村纳入了兜底扶贫搬迁户范围,去年11月已成功搬迁入住。”该村1组村民黄兴国乐笑着表示,居住在现在这个地方,出行便捷了、居住安全了,生活质量提升了,他感到很满足。

近日笔者在黄兴国的家里看到,他家共50多个平方米,平日就居住他们老两口,两间卧室,一客、一厨、一卫,简单的装修下布置很温馨,客厅摆放着电视台、桌子、椅子,凳子,厕所弄了简易洗漱台墙面贴上了瓷砖。此外,水、电、气通畅通达,冰箱、洗衣机、彩电等设施设备一应俱全,室内布置十分温暖。

“我们村靠C、D级危房改造、生态扶贫异地搬迁、兜底搬迁等方式解决困难群众住的问题。去年,已完成D级危房改造1户,兜底搬迁1户,均已搬迁入住。”张剑说。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王婷婷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