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县联合乡同连村:村民有事找廖雪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月28日13时讯(记者 欧武夷 通讯员 冉江陵 付丽娟)重庆市彭水自治县联合乡同连村是一个生在悬崖上、隐在深山里的村庄,进山的公路如“玉带”缠绕在崖壁上,穿过弥漫的浓雾,顺着蜿蜒崎岖的乡村公路驶入崖壁顶端才看得见它。
去年,思源实验学校副校长廖雪松被选派到这里担任同连村第一书记,开启了他的脱贫攻坚征程。他坚持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下定决心要带领同连村村民脱贫致富。
用心用情帮扶
“进村后才知道这里有 280 户贫困户,是全县贫困户最多的一个村,当时深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廖雪松回忆。
为尽快适应工作角色,更好地开展好驻村工作,廖雪松决定带领驻村工作队遍访同连村村民,走进田间地头,与村民促膝谈心,了解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于是,有这么一群人,每个人头戴一顶大草帽,身着特制的文化衫,背着一个大水壶,手提工作袋,穿梭在同连村的田间地头和老百姓的房前屋后,与农户们从陌生到熟悉,从拒绝到交心。
廖雪松每走一户,就会用手机在 GPS 工具箱上标注位置并录入了解到的农户信息,还把自己的电话告诉所有村民,“不要紧,有事找廖雪松。”
廖雪松带领的驻村工作队在走访 5 组时,发现村民饶中彦骨头坏死,不能自己行动,家属常年生病,生活非常困难。掌握情况后,廖雪松立马通过各方渠道联系了医院,让饶中彦接受手术治疗,20 天后饶中彦从医院治愈回家。
廖雪松带领的驻村工作队在走访 2 组时,发现村民王情幸已经瘫痪在床12 年了,从没有离开过床。工作队急忙向乡里反映情况,为王情幸办理了残疾证,同时申请了轮椅并细心教授使用方法。
驻村工作队就这样一户户地走访着,村民的困难一个一个地解决着,政策一户一户地讲解着,矛盾一件一件地化解着……
于是,同连村所有村民都知道了——有事儿就找廖雪松!
凝心补足“精神钙”
“廖书记,你去哪里呀?”
“我去修一下学校的水管。”
“你还会修水管啊?”
“我不会,但是我得去修,不然大家没有水喝,你会的话可以和我一起去。”
学校的水管坏了,一直没有人维修,廖雪松默默地去买了工具前去维修。去维修的路上,几个村民闻声而来,齐心协力把学校的水管快速修好了。
“刚来的时候,同连村的村民人心是散的,凡事都不愿意出力。”廖雪松介绍,他思索了好几个晚上,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让自己身先士卒,站在困难的最前方,给村民们树立一个好榜样。
在廖雪松看来,扶贫最重要的是要扶志气、扶智力、扶思想。
“贫困户归根结底缺乏的是脱贫致富的勇气和勤劳实干的精神,要想脱贫,就得思想上有转变,老百姓的精神头儿上来了,日子就会越过越好。”廖雪松说。
廖雪松从抓班子做起,注重培养村支两委集体主义价值观,在工作中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积极营造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氛围。
定期召开群众会、院坝会,加强对脱贫攻坚的宣传动员和政策落实。对所有农户开展“两不愁三保障”拉网式排查,建立了一户一档的问题台账,做到同连村“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清零。
廖雪松抓住村民情感的关键点,用教育、动员、感化、引导等多种方式改变了部分村民“争当贫困户”“争当低保户”的思想,带动村民积极性,激发了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沉下身子攻坚
“这个村不脱贫我绝不走!”这就是廖雪松的责任和决心。
为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为村民提供更加方便的出行环境及居住环境,驻村工作队着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把搁置了两年的5组碳山公路损坏路段进行了维修硬化;走村入户动员村民讲卫生、爱护环境;带动维修老旧路灯、水管等基础设施;规划了户户建花台及道路绿化的实施方案,提升村民幸福感。
为了让村民持续稳定增收,实现高质量脱贫,廖雪松组织召开村干部和组长工作会,组建专业合作社,重新规划了同连村产业发展路线,大力发展中蜂养殖和林下养鸡产业,为6000多亩红豆杉发展谋划出路。
同时,依托阿依林海建设康养中心,建设观景台、民宿,利用马岩优美独特的地貌环境,制定同连村乡村旅游实施方案。
“驻进同连村,从此我就是同连村的一份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让村庄变得更好,百姓日子越过越好。”廖雪松说。
廖雪松在同连村村民心中的角色是多变的,可以是老师,可以是水泥工,可以是维修工,可以是朋友,可以是家人……但其实,他就是一位沉下身子、静下心来的扶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