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一线 党旗飘扬 | 徒步4小时为“吊脚户”消毒 武隆赵家乡百名“勇士”请战一线
背起喷雾器,挂上小喇叭,64岁的老党员杨世奉就出门了。他去给村民的房前屋后消毒。
为防止病毒蔓延,深山里的小村庄也丝毫不放松。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赵家乡也涌现出许多“逆行者”:他们深夜“眯”在马路边,只为严守关卡;他们背着喷雾器徒步,只为把消毒工作落到实处;他们把家囤口罩拿来公用……
而这些故事的背后都是一个声音:必须冲锋在前,因为我是党员。
搭简易棚 “勇士班”24小时严守“关卡”
一根竹竿,两块石头,一个简易的升降杆就支在了赵家乡新华村接龙关的公路上。这里是临时设立的交通卡点。
“现在是特殊时期,建议大家不走亲访友,还请理解……”连日来,卡点处类似对话每天都要重复多次。
交通卡点附近,一间7平方米左右的新房有些“吸睛”:透明薄膜作门,木棒压塑料作顶,崭新却也简陋。
赵家乡林业服务中心主任、党员志愿者陈小波介绍,赵家乡紧邻长坝镇和白马镇,这是武隆人流量大的乡镇。1月30日,长坝镇出现确诊病例,为将疫情风险降到最低,赵家乡迅速封闭与长坝镇、贵州界连通的主辅道路,在唯一通行主干道上设置关卡。
15位 “勇士”,分4组24小时严密值守,劝返来往车辆、行人。
凛冽的天气里,每说一句话都可见嘴角边的白雾。陈小波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寒冷不是最大的困难。困难来自人们的不理解。
“确诊病人的消息传开后,很多人从长坝和白马方向进村,我门每天都要说很多话。” 陈小波坦言,有少数人说话并不好听,甚至骂工作人员,一肚子委屈也看开就好。
村民们不知道的是,陈小波本是后勤组的工作人员,考虑到自己在赵家乡工作10余年,和村民们比较熟,主动请缨“守阵地”,确保乡亲们的安全。
徒步4小时 老党员为“吊脚户”消毒
一场战役,有保守就有攻。
“不出门不串户,不打堆不赶场……”这两天,杨世奉总是背上背喷雾器、胸前挂小喇叭,在沟以头农业社“串户”。一边对村民的前方屋后、垃圾桶、卫生死角等消毒,一边宣传防控知识。
几天前,杨世奉听说全乡要开展消毒工作,他便主动请战,把沟以头农业社的消毒工作应承下来。“防控工作是严峻,如果全给政府干部职工做,哪有那么精力的。这个时候就得党员上。”
“我来”两字,杨世奉便用心守候。
大井,地处是杨世奉家对面的山顶上,居住着5户“吊脚户”。山间小路,是唯一的通道,来回一趟需4个多小时。
为把消毒工作落到每一个角落,杨世奉独自一人前去大井。回到家中,胶鞋早已被雪水浸湿。
与杨世奉一样,42岁的流动党员黄世强也提交了“请战书”。
“在这个特殊时期,身为党员,总有一种想为大家做点什么的冲动。”黄世强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自己常年在外,很少能参与党组织的志愿活动,这次春节刚好在家,就参与宣传。
每天行走5公里,重复话语一直说,黄世强一丝不苟。
对此,黄世强解释:“我们这里,基本每个党员都参与到了此次防控工作中,正是因为这种氛围,所以我决不会有所松懈。”
拿出“囤货” 大家共同战斗
逆行而上,不止是工作职责所在,更是党员初心所在。
1月30日,邻镇长坝镇发生确诊病例,防控升级,需要上“战场”的党员更多,“口罩不够”!
武隆城区的传兴秀,从电话里得知身为村支书的丈夫黄朝林缺口罩,急忙跑来山上,在关卡处把口罩交给黄朝林。
“100个口罩,我留了两个在家,其它我全带来了,我少出门就行。”这个春节,黄朝林一直没回家。传兴秀理解他,更惯默默支持他。
黄朝林接过口罩,就把它分发给了一起战斗的同事。
有人笑问:“现在一‘罩’难求,怎么舍得把它分出来?”
黄朝林说:“同舟才能共济。”
分享自家“囤”的物资,不止黄朝林一家。
党员陈小波趁回县城拿衣服之际,把家里准备的50个口罩拿了出来;学校安启权同志,在获悉紧缺口罩的情况下,千方百计购来400口罩,免费发放给村民;新华村党员曾红梅自己捐资2000元,希望能帮大家做点事;还有香房村的群众罗光珍,赠送蔬菜100余斤,腊肉17斤,希望一线干部生活有所保障……
采访中,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了解到,赵家乡以党建为引领,号召100名党员组建成宣传、排查、服务三支党员队伍,奔赴20个村民小组,走村入户,排查登记、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中,始终站在疫情防控第一线。
截至目前,全乡发放5000封《致赵家乡广大群众的一封信》《致赵家乡广大党员的一封信》等宣传资料;对1578户5237人进行了严密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