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一线 九龙坡区黄桷义工的12时辰
【共同战“疫”•身影】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月13日21时35分讯(记者 李佳妮)2020年的新年,与往昔过的不同。没有锣鼓喧天的热闹,没有熙熙攘攘的人潮,冷清的大街小巷,有的只是稀稀拉拉戴着口罩匆忙行走的身影,有的只是家家户户止步于门口的困扰。疫情的“寒流”阻挡了人们行进的脚步,却阻挡不了 “寒冬”黄桷义工的坚守。一次次上户进行摸排、在每一个点张贴防疫海报......200余名重庆市九龙坡区黄桷义工穿着红马甲随着工作人员走进家家户户传递疫情动态,为战“疫”贡献力量。
子时(23:00-1:00)
地点:黄桷坪街道三角道社区配件厂旁
人物:郑小平
子时,社区里里外外,楼上楼下,居民们都停止了活动,准备入睡。工作微信群里,三角道社区书记胡英给所有在岗志愿者开始今天的最后一次工作分配和体温检测,并提醒大家即使是夜晚也不能放松警惕。
疫情期间,夜里的值守总是难熬的。每遇到一个人出来,总是不戴口罩,好像到了深夜,疫情的肆虐就按了暂停键。但是在岗值守人员都知道,疫情的防控,每一分每一秒都很重要,每到夜深更是要打起精神来。
“师傅,你口罩怎么不戴起啊,这个晚了还出门去啊,你的出门条呢?”郑小平正在问询一位居民,让他戴好口罩出门。最近几天总是会遇到外出的人,拦住他们的时候又会多次遭受白眼挤兑。“习惯了,只要把他们劝回去了,我比哪个都高兴,哪里还怕撒子白眼哦。口罩你戴我戴大家戴,疫情控制住了,我们不戴口罩的日子就更近了。”
丑时(1:00-3:00)
地点:五龙庙社区
人物:卢玲
丑时,此时夜已深,寒风阵阵,大部分居民早已进入了梦乡。“黄桷义工”巡逻队出发,他们的目的地在尖山堡,此处是居民散居区,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社区将四通八达的小路进行了封锁,队员们仔细查看着每个封锁点是否有人为破坏、各卡点有没有半夜有没有各小区进出的人、车,及时处置突发应急事件、第一时间消除发现的夜间疫情防控隐患等。
时针指到凌晨1点45分,巡逻队队员加快步伐,向九渡口走去。
寅时(3:00-5:00)
地点:滩子口26号
人物:徐大茂
寅时,寂静的漫漫长夜,清洁工戴着口罩,背着消毒箱一个人静静地走进九龙湾社区,开始了他每日三次的设备巡检和消毒。
黄桷义工徐大茂,在疫情中承担起环境消毒杀菌的重任。15公斤重的消毒瓶,背在肩膀上,他说像背个双肩包。每到一处都仔细喷雾,每个角落都不放过。一天跑下来,微信步数2万步左右,他被居民们誉为“负重前行的最美逆行者”。
卯时(5:00-7:00)
地点:电力三村支路
人物:贵以平
卯时,太阳刚刚升起,天空露出了鱼肚白。黄桷义工又迎来了新的工作日。贵以平和清洁工一道早已准备完毕,与平时不同的是,疫情期间,保洁员们除了负责日常的环卫作业,还要对辖区的每个垃圾桶、垃圾池、堆放点都进行消毒以及污染口罩的收运。并对辖区每一个角落进行全面的消毒杀菌,楼道走廊、大门扶手、电梯按键,里里外外,前前后后,仔仔细细,一处不漏。
“我也很害怕这个疫情,但是我有责任和义务做好我的工作,做好消毒工作,既是保护别人的安全,也是保护自己的安全”贵以平说。
辰时(7:00-9:00)
地点:九龙湾社区
人物:黄伟
辰时,一日之计在于晨,九龙湾社区的晨会开始了,进入办公楼,门岗开始给大家一一测量体温后开始调到工作模式,听取昨天工作反馈并进行总结,同时布置今天的工作,督促志愿者在非常时期一定实时做好自我健康监控并强调疫情期间的工作规范和要求。一天工作的开始,办公室内电话声、电脑键盘敲击声也陆续响了起来。
黄桷义工黄伟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社区里,出门买菜的、上班的已经开始陆陆续续出门。王伟戴好防护的口罩和手套,对所有进出人员进行身份登记、检查身体健康状况和测量体温,询问春节行程和近日流动痕迹,随时上报数据给社区居委会。
24岁的黄伟是一名共青团团员,大学刚毕业,在了解到社区招募志愿者后,主动申请加入。他说:“我作为一名年轻人,一名共青团员,那些叔叔阿姨,婆婆爷爷都在为社会做贡献,我更加要贡献我的一份力量。
巳时(9:00-11:00)
地点:滩子口77号
人物:周英
“生姜半斤、鸡蛋10个、鲫鱼2条、五花肉3斤……”,黄桷义工周英将辖区内居家隔离居民从微信里发来的采购清单打印出来,方便下午去集中购买。
疫情防控以来,由于不方便出门,一些居民遇到了购物等生活难题,尤其腿脚不便的老人。为了满足群众购物需求,黄桷义工组建了一个“抗疫代购团”。
周英和其他黄桷义工一样,他们扮演外卖小哥、快递员等角色。每天上午统一采购,确保在11点前把物品送到每户家中,保证大家做中午饭能用上。“现在微信朋友圈,我们黄桷义工每天互相比运动步数,只要少于10000步,就说明偷懒了。”
午时(11:00-13:00)
地点:南川
人物:伍洪玲
“新冠疫情海报设计应用征集,没有费用,公益捐赠……”十方艺术中心的邵丽桦在微信里发起的公益活动,得到了十方艺术中心艺术家的大力支持。伍洪玲便是其中的一个,因为春节他以回到了老家南川,但依旧心系黄桷坪,拿起笔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疫情中医务人员和防疫人员敬意。
未时(13:00-15:00)
地点:邮电支路社区马路旁
人物:李慧玲
“以为疫情比较水,回头医院吊盐水”、“疫情防控期间,长胖是富态,出门是祸害”……
近段时间以来,带有本土气息的防疫顺口溜在黄桷坪街道的大街小巷回荡。各社区工作人员带着小喇叭走街串巷,宣传防疫知识,助力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
李慧玲是“黄桷义工”防疫宣传队的一员。为了让防疫宣传不留死角,黄桷坪街道每个社区都成立了宣传小分队,每天利用小喇叭及时播放有关疫情的公告、倡议书和自编的防疫宣传顺口溜,流动式地向群众宣讲防疫知识和防疫信息,让辖区群众入脑入心,以此达到的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目的。
“小喇叭”+“顺口溜”这种宣传方式很给力,朗朗上口的宣传语和防治知识,不但让群众知道怎么做,为什么做,还成为了大家日常讨论的‘热门段子’……”提起这一防控疫情宣传方式,李慧玲说。
申时(15:00-17:00)
地点:黄桷坪街道办公室
人物:李秋华
下午三点,黄桷坪街道办公室来了一位戴着帽子和口罩的“匿名人士”,丢下一个信封说要捐款,然后就走了。工作人员打开信封,里面装了500元钱,信封上写着“防控疫情 人人有责”,落款是新市场社区居民。
经查找,这位“匿名人士”是辖区的黄桷义工李秋华。
今年63岁的李秋华,是一位普通的退休女工,1998年退休后,她身患癌症,却主动做起了社区义工,把为社区居民服务作为自己的责任,并从中收获着快乐。她曾先后多次获得过中国好人、市文明市民、市五星级志愿者、九龙好人等荣誉。
新市场社区工作人员说,自防疫工作开展以来,李秋华主动加入防控工作,每天入户排查、电话询问、宣传喊话……最近,一直在社区志愿者岗位做疫情排查工作。因为家里有事,暂时离开防疫志愿者的队伍。
李秋华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我不能像医护人员一样冲在防疫战线的最前面,只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坚信这场没有硝烟的防疫战一定会打赢!
酉时(17:00-19:00)
地点:黄正街93、97号
人物:徐素英
下午5点,“黄桷义工”徐素英回到了社区办公室,对一天的工作开始作总结。“从当天上午试行的情况来看,有了‘扫码登记’这个小程序,居民出入变得更加快捷,也提高了疫情防控卡点的管理效率。 ”
黄桷坪街道黄正街社区的黄桷义工徐素英说,2月11日辖区推出了扫码登记,居民出入不再用手写的方式登记信息,他们只需用手机扫一下各卡点提供的二维码,按提示录入相关信息提交后,访客信息便会显示在社区管理人员的手机上。
这是为打消居民的顾虑特意推出的一项举措,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关键时期,居民防疫意识逐步加强,共用一张纸、一支笔的传统登记方式可能造成等候,人员扎堆的情况,交叉感染风险的问题日益显现。
戌时(19:00-21:00)
地点:铁路一村
人物:李刚
太阳已落山,在黄桷坪街道黄桷义工微信群里热闹起来了。“我先捐5000元”、“我捐30箱矿泉水”、“我为战斗在一线的社区工作人员,提供免费送餐”……
自疫情暴发以来,黄桷坪街道发起了捐赠倡议书,一经发起便得到了黄桷坪商会等爱心单位和企业的支持,在微信群里开启了捐款接龙模式。李刚是辖区餐饮企业的负责人,他说“我捐1000双医用手套……为战斗在一线的社区工作人员,提供免费送餐”希望自己能给奋战在一线的工作人员一些帮助。
据悉,该倡议得到了黄桷坪街道广大干部职工和群众的支持,一经发起便在140余个微信群里广泛转发,各种形式的“爱心接龙”彰显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互助精神,积极地为在一线抗击疫情的医护人员、防疫人员捐钱捐物,还有人千方百计寻求采购渠道,提供疫情防控急需物资,短短的几天,捐款的单位达到了27家。
亥时(21:00-23:00)
地点:铁路三村
人物:贺明凤
在“临时封闭管理”的城市,在各自相对孤立的单元里,黄桷义工维系着居民间情感的纽带。
“小伙子,这个外卖就送到这里,是到哪家,我们这边送过去。”新市场社区书记贺明凤,从大年三十到2月12日,只累计休息了1.5天,尽管如此,她每天还是很热情的走在疫情阻击前线。
“我们每天不仅要面对辖区居民、对接辖区社会单位,对农贸市场、各蔬菜贩卖点的巡逻都不能放松。我时常给我们工作人员说,这个时候,只有我们站在一线,才能摸清辖区的基本情况,才能第一时间反馈信息,这是一场网格站、信息站、保卫战,只有我们摸清了、摸透了,我们辖区的居民才能真正安心。”
黄桷坪的24小时在不停的滚动。黄桷义工的24小时也都在行动。他们的步数从10000到20000甚至更多,但是他们阻止了更多人的步数增长,让他们安心在家静待疫情过去。黄桷坪街道正因为有一群人夜以继日的24小时坚守,让疫情管控的人数降低降低再降低,直至到零。让我们静待春暖花开的那一刻到来,摘下口罩,面对面的道一声,“辛苦了!辛苦了!黄桷义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