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州:战疫情抓生产促春耕 看“茶园支书”的“复产经”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月24日6时30分讯(通讯员 向萍)日前,重庆开州大进镇红旗村,2000亩茶园基地泛着新绿,村民们戴着口罩,有的施肥、有的除草,一派繁忙景象。
“这下放心了,前几天看到茶苗缺肥,差人管理,硬是急得我睡不着觉。”村支书郑代发终于松了口气。
“一边是疫情防控阻击战,一边是脱贫攻坚战,两场‘战役’都要打赢”
立春后,正是春茶除草、追肥的关键时期。但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红旗村茶园陷入“用工荒、用工难”的窘境。
“村民家里蹲,茶园缺人手……”郑代发焦虑的“求助”电话打给镇党委书记、打给茶专家、打给驻村工作队……
郑代发与大家商议后想到了办法:“村民分片区网格化施肥劳作,保障人员不聚集……”
2月16日,难得的暖阳撒在红旗村满山的茶园上,贫困户廖伯轩戴着口罩,把“务工通行证”递给茶园路口检查点的执勤人员,顺利进入茶园。她背起有机肥熟练地往自己承包的施肥区域走去。
“80元一天,我终于可以挣钱了。”廖伯轩的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
像廖伯轩这样在茶园务工的村民有160多人,他们各就各位,分散作业,郑代发和扶贫干部来回巡逻、指导。
郑代发说:“一边是疫情防控阻击战,一边是脱贫攻坚战,两场‘战役’都要打赢。”
短短一个春节,郑代发明显消瘦了。白天登记、排查、宣传,忙于疫情防控工作;晚上打电话、开视频会,研究茶园如何复产。
“口罩够不够?他们在哪个区域?是否科学施肥?如何督促他们莫打堆……”郑代发说,茶园复产是件好事,但他每天脑海里又有了新的问题。
郑代发说:“说实话,咱们红旗村能有今天,多亏党的好政策,感谢扶贫干部。要是茶园的生产耽误了,对不起帮扶我们的各级组织,也对不起信任我的父老乡亲啊!”
“千难万难,一定要做出名堂来,让村民看在眼里,服在心里”
红旗村山高路陡。有着一股子韧劲的郑代发领着村民发誓要修出一条“致富路”。
“修路的日子太苦,现在想起来,都不晓得是怎样熬过来的。”村民邱发友说,修路都是一锤一锤凿出来的,硬是靠汗水堆出来的毛路。
修路不但苦,而且村民的矛盾不少,牵涉到出工、出力、出钱,还有占地调解等,时常闹得不和气。郑代发白天和大家一起干,晚上还要走村入户做群众工作,遇到不理解的村民,指着他鼻子大骂。“好在他脾气好,别人生气他不气,哪怕吵得再激烈,他都能沉住气。”村民蒋开洪说。
为了修路,郑代发的摩托车骑坏了好几辆,一年要穿坏几双胶鞋。
2018年5月,在上级支持下,红旗村实施旅游道路改扩建项目。为保证施工进度,郑代发把办公室直接搬进施工项目部,全力协调处理矛盾纠纷,仅用80天便建好了5.3公里旅游道路,创造了特有的“红旗速度”。
如今,通往红旗村的柏油马路蜿蜒而上,宛如一条银灰色的带子,缠绕在大山之巅。
路通!财通!村民的农产品插上了“翅膀”,不起眼的洋芋、红苕、玉米“三大坨”有了“身价”,土鸡、土猪等“飞出”大山,村民的腰包鼓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
要想稳定增收,必须有稳定的产业作后盾。红旗村茶产业发展之初阻力重重。“种茶能当饭吃?”“荒坡坡能搞出啥名堂?”就连一个要好的兄弟,也不顾情面“跳”出来唱反对票。
“当时,我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村民李忠顺说到这里,有些不好意思。
“那时觉得,能在荒坡上种植茶树就能搞茶旅融合,简直是天方夜谭!”李忠顺说,事实证明,还是郑书记“犟”赢了。
如今,李忠顺主动放弃镇上的乐队生意,加入茶叶专业合作社,将自己的2.97亩地全部流转给茶叶基地,带领村民一起种茶。
“发展茶园产业能走到今天,务实肯干的郑书记流了不少汗水和泪水。”市委组织部扶贫集团驻大进镇工作队副队长薛奉军说起郑代发连连点赞。
“千难万难,我一直有个信念,就是一定要做出名堂来,让大家看在眼里、服在心里。”郑代发的心愿如今实现了。
“复产网格化管理已经有效落地,种养业也全面启动,春耕物资已筹备到位”
曾经的红旗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没有自主产业。“破旧土墙房,下雨淋着床,人无百元钱,户无隔年粮。”这是村民自我调侃的歌谣。
自从市委组织部扶贫集团帮扶大进镇后,红旗村深入推进“三变”改革,不仅大力发展茶产业,走茶旅融合发展之路,还因地制宜发展青脆李600亩、紫苏200亩。短短两年时间,红旗村群众出行、饮水、住房、休闲等基础条件“大变脸”,产业薄弱、组织涣散的落后面貌“一去不返”。
如今的红旗村,山变绿了,水变清了,路变畅了,产业变强了,村民的日子变甜了,曾经的市级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住的是洋房,睡的是软床,吃得嘴冒油,还有客人来旅游。”村民自编的新歌谣,唱出了变化,更唱出了自豪。
“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我们的茶园,复产网格化管理已经有效落地,种养业也全面启动,春耕物资已筹备到位……”郑代发铿锵的声音里,洋溢着一位村支书的智慧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