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在渝鄂边界线 听大山里的警察战疫故事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3月20日19时540分讯(记者 舒婷 通讯员 周志华 冯劲博)湖北村民有需,他们当“摆渡人”;山高风寒,他们顶风坚守;面对两公里外的家,他却回不去……今(20)日,一起听听重庆市万州区3个渝鄂边界卡点上,民警大山下的坚守。
边界卡点“摆渡人”
3月16日,阴。
早上9点,万州罗田镇中山社区柏树坪,薄雾浮动,山野空旷。
“谭大哥,你要的米和油买来了。”一声吆喝打破山间的寂静。罗田派出所民警吴自豪和辅警万家喜一人扛着袋大米,一人提着桶食用油往渝鄂交界点走去。
“警察同志,辛苦你们了哟。”等在交界点的湖北省利川市建南镇黎明村12组村民谭登万大声回应。
中山社区与黎明村在一个叫老鸦寨的地方接壤,一条公路连接两村。黎明村12组距离建南镇约30公里,距离中山社区仅2公里左右,村民的生活物资常年都是在中山场上购买。
疫情期间,村民无法“越界”,买不到生活物资。于是,守卡的民警、辅警就当起他们的“摆渡人”。
说话间,吴自豪和万家喜已来到交界点。冷风阵阵,但他们的额头还是布满细密的汗珠。
“这段时间真是多亏了这些警察。”谭登万接过米和油,眼中满是感激。
“最多的一天,差不多送了有七八趟。”民警吴自豪说。
在罗田派出所辖区,守卡民警、辅警给村民购买物资,护送物资的,可不只有这一处。
所长张孝静称,罗田派出所辖区共有12个边界卡点,分别与利川的2个镇、6个村居交界,全所10名民警、辅警和区公安局机关支援的民警每天分组轮流值守。其中,接壤村居有700户左右利川村民的生活物资需要在罗田、中山、马头等场镇购买。
为方便村民生活,罗田派出所与接壤的村居建立“联动服务”机制。一个个守卡民警、辅警化身山间基本生活物资保障“摆渡人”,只要村民有需求,就立马买好生活物资送到交界点。
摆渡,摆渡,与群众风雨同路。山头卡点,田间小路,“摆渡人”奔波的脚步仍在继续……
跨不过去的两公里
石坳口是恒合土家族乡箱子村与利川市谋道镇大庄村的交界点,海拔1200米左右。下午2点,虽已是仲春时节,但这里依然冷风呼呼。
廖耀君站在卡点,一双眼睛注视着谋道镇方向。廖耀君是恒合派出所所长,利川市谋道镇光明村人。
他的家距离石坳口不过两公里左右,但他已有两个月左右没回去。
廖耀君带领全所民警、辅警坚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开展入户排查、巡逻防控、卡点值守等工作。
“回家的机会还很多,先把这场仗打赢再说。”廖耀君的语气风轻云淡,目光没有挪开一下。
“家就在两公里外,却不能回去,只能站在卡点往家的方向望一望,我们看起心里都有点不是滋味。”在卡点值守的箱子村村干部方远光说,廖耀君也算是“数过家门而不入”了。
“我们派出所的5名民警都不是万州人,大家都放弃了回家团圆的时间,坚守在岗位上,这是警察的职责和使命。”廖耀君在帐篷前坐下,拿起水杯暖暖手,眼睛又一次望向谋道。
海拔1715米的坚守 经历过三四场雪
“嘿,柴火捡好没——”傍晚,一声吆喝在七曜山上响起,和着风声在山间回荡。
“捡好了,马上回来。”同样是一声吆喝从山林间传来。
约莫几分钟后,两个抱着干枯的木棍和树枝的人影从林间走出。
呼喊的人是白土派出所民警刘树链,捡柴火的是辅警聂进军和村民杨大坪,都是山上的守卡人。
他们所在的位置是海拔1715米的七曜村垭口庙疫情防控卡点,普子乡与湖北省利川市柏杨镇的交界点。
垭口庙是白土派出所辖区海拔最高的疫情防控卡点,也是全区海拔最高的卡点之一,山高风寒,没水没电没网。一辆警车、一顶帐篷、一个煤炭炉、几个充电灯就是守卡的全部装备。
卡点位于七曜山巅的一个三岔路口,两个山头各占一边,两个风力发电机各占一个山头,是一个典型的风口。常常山风呼呼,风力发电机的扇叶“嗡嗡”直响,帐篷被吹跑过好几次。如今,民警用泥土、石头等把四周压得严严实实,才算把帐篷稳定下来。
前段时间,民警都是24小时值守;前几天,随着万州区风险等级调整,民警守卡时间也调整成早上8点至晚上10点。
“坝脚落雨,山上落雪”,这是流传在当地村民中的一句谚语。聂进军说,他们在这里已经历过三四场雪,“那几天,雪一直下,风一直吹,冻得耳朵都像要落下来。”
说话间,天色渐渐暗下来。卡点气温降到3℃,大风吹得人睁不开眼睛。山上的树木左摇右摆,小石子从山上“簌簌”往下掉。茫茫山野中,看不到一个人影。
不过,守卡的人依然没有丝毫松懈。他们在公路上来回走动取暖,或是蹲在山包下面避风,但眼睛和耳朵始终没有离开交界点。
卡点没水没电,守卡的日子艰苦而孤独。但民警始终坚守在这里,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渴了,就到附近的山壁上接点山泉水回来烧;饿了,就吃点泡面或饼干;冷了,就烤炉火或者到车里坐一坐,在山包下面躲一躲。有时候,一些村民会给卡点送些红薯、洋芋来,民警就在火炉山烤着吃。
一个多月里,大山、星辰、夜风、雨雪,都见证着他们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