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锤百炼锻造铜锣“匠心” 访重庆梁平铜乐锻造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许国祥

千锤百炼锻造铜锣“匠心” 访重庆梁平铜乐锻造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许国祥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0-03-31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3月31日21时讯(记者 路奥博 通讯员 张常伟)梁平铜乐锻造技艺是一门传统的民间手艺,也是一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至今日,能够做出铜锣乐器的锻造艺人屈指可数。今(31)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从重庆市梁平区了解到,在重庆市梁平区袁驿镇柳河村六组,梁平铜乐锻造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许国祥一直坚守和传承着这项技艺,让传统铜锣不断发出“好声音”,也让更多人对这项传统技艺有了深刻的认识。

许国祥(左)在敲打铜锣。通讯员 张常伟 摄

坚守:一定不能让这门技艺失传

1958年,许国祥出生在袁驿镇柳河村,家中排行老二,是家族制锣的第四代传承人,其家族传承的锻造技艺传到他这里已有近150年历史了。

许国祥的祖籍原在忠县,因为生活所迫,爷爷带着一家人来到梁平。在梁平安家后,一大家人凭借锻造技艺维持生活。小时候,许国祥家生活条件艰苦,他总和哥哥一起给锻造铜锣的父亲打帮手。16岁初中毕业后,许国祥便随他们一起学习祖传技艺,经过三年多的历练,他便熟练掌握了铜乐锻造技艺的各个流程。

1987年,由于生计所迫,许国祥选择了到外地跑运输。祖传的这项锻造技艺便由许国祥的哥哥一人接手下来。

2010年,常年制锣的哥哥因病去世,许多手工铜锣的民间艺人、乐队没了购买渠道,便想法设法找到了许国祥。

许国祥将制作完成的铜锣挂在墙上。通讯员 张常伟 摄

“跑运输的确比锻造铜锣挣钱快得多。”许国祥说,“但转念一想,钱没了可以再挣,可祖辈传下来的手艺丢了就永远找不回来,一定不能让这门技艺在我这里失传。”许国祥下定决心,打点好一切后便把大货车交给了儿子,自己回到老家,重新开启了许氏手工铜乐锻造坊。

许国祥重回锻造行业后,四川广安、岳池和重庆垫江、涪陵等周边10多个区县的老顾客闻讯,陆续前来订制铜锣,这让许国祥更是信心倍增,决定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匠心:千锤百炼锻造最好的铜锣

许国祥的铜乐锻造坊,是一个约30平方米的小作坊。由于常年烧煤,墙壁被熏得很黑。小作坊里的制作工具都很古朴,全是祖辈传下来的火炉、火钳、金櫈、车床、模具等。

据许国祥讲,锻造铜锣由手工完成,所有工序都在这个小作坊完成,主要有大锣、小锣、包锣、马锣、钹等。而制作铜锣的原料必须是响铜,要通过回收坏掉的铜锣来获得,以此制作的新铜锣,才经得起敲打,并发出美妙的乐音。

“铜锣是一个看似简单、制作起来却是非常复杂的乐器,用千锤百炼来形容一点不为过。”许国祥介绍说,锻造铜锣背后所付出的汗水和艰辛是常人想象不到的。从坏锣到新锣的工艺流程繁杂,首先要用碎铜等材料按照严格的配比放到熔炉里融化出来,铜饼经过反复地捶打,渐渐呈现出铜锣的形状后再放进火炉里,然后进行煅烧、修边、定型。最后经过排音、试音和手工抛光等多道工序,一整套流程下来,一个全新的铜锣一般要一上午才能铸造完成。

慢工出细活。铜锣锻造每个环节必须严谨,其中化铜、把握“火候”最为关键。如果化铜温度不够,或有灰尘进入的话,铜锣便经不起打磨,直接坏掉。一旦没掌握好温度,铜锣的纯度、韧性、质量等都会受极大影响。“必须专打牛肉色,烧黑了或红了都不行。只有这样锻造出来的锣才是最好的。”许国祥说。

锻造铜锣的另一个重头戏是铜锣排音,这一工序必须举锤娴熟,轻重有数,特别是最后“一锤定音”极为关键和精妙,决定着铜锣音质的好坏。

心传:只要有人学,我就会认真教

多年来,大足区龙水五金市场的商户李卓每年都会在许国祥这里买上三四百个包锣。久而久之,他和许国祥也是老朋友了,记不清每年要来梁平多少次买锣。

“市场上的铜锣大多用机器锻造,虽然便宜但音质不好且不耐用。”李卓说,许国祥手艺精湛,制作的铜锣声音清响纯正,蕴含乡韵,很多铜锣“发烧友”喜欢找他购买。

许国祥制作的铜锣。通讯员 张常伟 摄

2014年,梁平铜乐锻造技艺被列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国祥也成为了该项技艺中极具代表性的传承人。流传至今的铜乐锻造技艺,同时也让清脆明亮、悦耳动听的梁平癞子锣鼓得以良好传承。

如今,许国祥的铜锣名气越来越大,常年有来自四川、湖北等地的30多名顾客前来购买,销售市场也越来越广。

“铜锣虽小,但非常耗时、产量低,每天最多制两面,每年也只能制出500多面。”许国祥说,所以许多年轻人都不愿学习这门技艺,而且这个工作环境差、收入低,很多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去了。同时,铜乐锻造是纯手工制作,要花上个三五年才能熟练掌握,所以技艺的传承之路很是棘手。许国祥的父亲曾收了几个徒弟学习,可父亲去世后,这几个徒弟由于经验不足,没能锻造出像样的铜锣,最后都放弃了这门技艺。

“如今能熟练掌握铜乐锻造技艺的只有我自己,只要有一个人愿意学,我就会认真教。”许国祥说,他的儿子和侄子从小也帮着他制锣,经验丰富,他俩也愿意学习这门手艺,因此许国祥想方设法将手艺传授给他们,让这门手艺一直传承下去。

“我准备注册商标,和儿子一起利用电商加大销售。”许国祥有他的想法和思路,包括在保有传统样式制作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新样式的开发和创新,将梁平铜乐锻造技艺的生产延伸到旅游产品、艺术品和纪念品的开发上来,创作出更加精湛的产品。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千锤百炼锻造铜锣“匠心” 访重庆梁平铜乐锻造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许国祥

2020-03-31 21:10:13 来源: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3月31日21时讯(记者 路奥博 通讯员 张常伟)梁平铜乐锻造技艺是一门传统的民间手艺,也是一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至今日,能够做出铜锣乐器的锻造艺人屈指可数。今(31)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从重庆市梁平区了解到,在重庆市梁平区袁驿镇柳河村六组,梁平铜乐锻造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许国祥一直坚守和传承着这项技艺,让传统铜锣不断发出“好声音”,也让更多人对这项传统技艺有了深刻的认识。

许国祥(左)在敲打铜锣。通讯员 张常伟 摄

坚守:一定不能让这门技艺失传

1958年,许国祥出生在袁驿镇柳河村,家中排行老二,是家族制锣的第四代传承人,其家族传承的锻造技艺传到他这里已有近150年历史了。

许国祥的祖籍原在忠县,因为生活所迫,爷爷带着一家人来到梁平。在梁平安家后,一大家人凭借锻造技艺维持生活。小时候,许国祥家生活条件艰苦,他总和哥哥一起给锻造铜锣的父亲打帮手。16岁初中毕业后,许国祥便随他们一起学习祖传技艺,经过三年多的历练,他便熟练掌握了铜乐锻造技艺的各个流程。

1987年,由于生计所迫,许国祥选择了到外地跑运输。祖传的这项锻造技艺便由许国祥的哥哥一人接手下来。

2010年,常年制锣的哥哥因病去世,许多手工铜锣的民间艺人、乐队没了购买渠道,便想法设法找到了许国祥。

许国祥将制作完成的铜锣挂在墙上。通讯员 张常伟 摄

“跑运输的确比锻造铜锣挣钱快得多。”许国祥说,“但转念一想,钱没了可以再挣,可祖辈传下来的手艺丢了就永远找不回来,一定不能让这门技艺在我这里失传。”许国祥下定决心,打点好一切后便把大货车交给了儿子,自己回到老家,重新开启了许氏手工铜乐锻造坊。

许国祥重回锻造行业后,四川广安、岳池和重庆垫江、涪陵等周边10多个区县的老顾客闻讯,陆续前来订制铜锣,这让许国祥更是信心倍增,决定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匠心:千锤百炼锻造最好的铜锣

许国祥的铜乐锻造坊,是一个约30平方米的小作坊。由于常年烧煤,墙壁被熏得很黑。小作坊里的制作工具都很古朴,全是祖辈传下来的火炉、火钳、金櫈、车床、模具等。

据许国祥讲,锻造铜锣由手工完成,所有工序都在这个小作坊完成,主要有大锣、小锣、包锣、马锣、钹等。而制作铜锣的原料必须是响铜,要通过回收坏掉的铜锣来获得,以此制作的新铜锣,才经得起敲打,并发出美妙的乐音。

“铜锣是一个看似简单、制作起来却是非常复杂的乐器,用千锤百炼来形容一点不为过。”许国祥介绍说,锻造铜锣背后所付出的汗水和艰辛是常人想象不到的。从坏锣到新锣的工艺流程繁杂,首先要用碎铜等材料按照严格的配比放到熔炉里融化出来,铜饼经过反复地捶打,渐渐呈现出铜锣的形状后再放进火炉里,然后进行煅烧、修边、定型。最后经过排音、试音和手工抛光等多道工序,一整套流程下来,一个全新的铜锣一般要一上午才能铸造完成。

慢工出细活。铜锣锻造每个环节必须严谨,其中化铜、把握“火候”最为关键。如果化铜温度不够,或有灰尘进入的话,铜锣便经不起打磨,直接坏掉。一旦没掌握好温度,铜锣的纯度、韧性、质量等都会受极大影响。“必须专打牛肉色,烧黑了或红了都不行。只有这样锻造出来的锣才是最好的。”许国祥说。

锻造铜锣的另一个重头戏是铜锣排音,这一工序必须举锤娴熟,轻重有数,特别是最后“一锤定音”极为关键和精妙,决定着铜锣音质的好坏。

心传:只要有人学,我就会认真教

多年来,大足区龙水五金市场的商户李卓每年都会在许国祥这里买上三四百个包锣。久而久之,他和许国祥也是老朋友了,记不清每年要来梁平多少次买锣。

“市场上的铜锣大多用机器锻造,虽然便宜但音质不好且不耐用。”李卓说,许国祥手艺精湛,制作的铜锣声音清响纯正,蕴含乡韵,很多铜锣“发烧友”喜欢找他购买。

许国祥制作的铜锣。通讯员 张常伟 摄

2014年,梁平铜乐锻造技艺被列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国祥也成为了该项技艺中极具代表性的传承人。流传至今的铜乐锻造技艺,同时也让清脆明亮、悦耳动听的梁平癞子锣鼓得以良好传承。

如今,许国祥的铜锣名气越来越大,常年有来自四川、湖北等地的30多名顾客前来购买,销售市场也越来越广。

“铜锣虽小,但非常耗时、产量低,每天最多制两面,每年也只能制出500多面。”许国祥说,所以许多年轻人都不愿学习这门技艺,而且这个工作环境差、收入低,很多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去了。同时,铜乐锻造是纯手工制作,要花上个三五年才能熟练掌握,所以技艺的传承之路很是棘手。许国祥的父亲曾收了几个徒弟学习,可父亲去世后,这几个徒弟由于经验不足,没能锻造出像样的铜锣,最后都放弃了这门技艺。

“如今能熟练掌握铜乐锻造技艺的只有我自己,只要有一个人愿意学,我就会认真教。”许国祥说,他的儿子和侄子从小也帮着他制锣,经验丰富,他俩也愿意学习这门手艺,因此许国祥想方设法将手艺传授给他们,让这门手艺一直传承下去。

“我准备注册商标,和儿子一起利用电商加大销售。”许国祥有他的想法和思路,包括在保有传统样式制作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新样式的开发和创新,将梁平铜乐锻造技艺的生产延伸到旅游产品、艺术品和纪念品的开发上来,创作出更加精湛的产品。

[责任编辑: 潘雷]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