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隐于深山的“一张纸” 竟传承着千年土法造纸工艺
重庆梁平土法造纸技艺,系用山间新竹,经选材、浸泡、发酵、碾压、舀纸等72道繁复工序,制造出一张张色泽黄亮、薄厚均匀、质感细腻的纸。该技艺曾在解放战争时期盛极一时,更在2009年被被列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梁平:隐于深山的“一张纸” 竟传承着千年土法造纸工艺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0-04-01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4月1日6时30分讯(通讯员 吴密 向成国)重庆梁平土法造纸技艺,系用山间新竹,经选材、浸泡、发酵、碾压、舀纸等72道繁复工序,制造出一张张色泽黄亮、薄厚均匀、质感细腻的纸。该技艺曾在解放战争时期盛极一时,更在2009年被被列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梁平区七星镇仁安村三组,一条小河边的简陋作坊里,一位老者佝偻着腰,站在池子边,双手拿着木框竹筛工具,娴熟地在池水中倒腾着,从池水中取出木框,一张湿漉漉的黄色薄膜似的东西便从上面脱落下来,形成厚厚一叠纸坯,待把水分榨干,进行晾晒后,纸张便制作而成。

他造的纸是祖辈传承下来的,称为二元纸。这名造纸的老者叫蒋吉文,今年66岁,是梁平土法造纸市级非遗传承人。

如今,随着时代变迁,土法造纸这门古老的技艺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在许多造纸工匠纷纷退出这个行业的时候,蒋吉文却依然坚守在传承这项非遗文化的道路上,秉承初心,默默奉献。

蒋吉文正在舀纸。 通讯员 向成国 摄

“踩纸浆是我儿时最开心的事”

蒋吉文出生在七星镇,他家世世代代都以造纸为生,所以他从小便对祖辈们传承下来的土法造纸情有独钟。

在蒋吉文儿时记忆里,他常到造纸作坊里去玩耍,看着父亲光着脚有节奏地踩着坑里的原料,他感到好奇且有趣,于是自己常常也光着小脚丫去试上一阵。

“我家里有7个姐弟,大家从小就开始帮着父母打下手,踩槽是我儿时最喜欢的活儿。湿湿的、软软的纸浆,一踩一踏……好像在蹦床上玩耍一样。”蒋吉文回忆说,小时候,他便缠着父亲教他造纸,通过长时间的刻苦练习和在造纸上面异于常人的天赋,15岁那年,他便熟练地掌握了整个土法造纸的技术。

“造纸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从选材、浸泡、发酵、碾压、舀纸,几乎要用一年时间。”蒋吉文说,土法造纸工序十分复杂,有“七十二道手脚”之称。

“其中,焙纸是最考验造纸人技艺的一个步骤。”蒋吉文说,焙纸需先将舀出来的湿润纸张一张张揭起,吹一口气,快速将纸贴于干净的烘壁上,再用20厘米宽的鬃毛刷刷平,待纸变得干燥平滑,再一张一张取下,用木板压平,其中时机的把握最重要,时间太短,取纸会出现破损,时间太长,纸又会糊在烘壁上。

凭着多年的造纸经验,蒋吉文早已将土法造纸72道工序烂记于心,还编成了朗朗上口的顺口溜:“笋子长起砍料子,砍起料子化料子。化起料子划篾子,划起篾子捆把子……晾起料子挑料子,挑起料子踩料子,踩好料子淘料子,淘好料子下槽子,拿起帘子去舀纸……”

厚厚一叠二元纸纸坯。 通讯员 向成国 摄

“曾远销东南亚,是《新华日报》宠儿”

“别看现在梁平土法造纸制作的二元纸不景气,但是新中国成立前它可抢手得很哟,不仅远销东南亚,还是重庆《新华日报》的宠儿呢!”蒋吉文向笔者述说起了二元纸的“辉煌往事”。

远在元朝时期,工匠们将蔡伦造纸术加以改革,创新制成了二元纸,而到了明、清时期,梁平西山片区如竹山镇、七星镇等土法造纸盛行,并在每道工序仍保留原始手工做法的基础上,代代传承并不断优化创新。

渐渐地,梁平二元纸以其色泽黄亮、耐皱耐折、吸水性佳的特点,成为了书画、印刷、祭祀的上等纸张,深受人们喜爱。

“曾有人用1元1张的价钱来购买我制作的二元纸,且还供不应求。”蒋吉文谈起那段往事颇有些自豪:“解放战争时期,是梁平土法造纸产业的鼎盛时期,当时大大小小的造纸作坊遍布梁平,仅在七星镇就有上百家作坊。”

当时所产的手工纸,不仅销往四川、广东等地,还远销东南亚;在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新华日报》印发的报纸,便是用的梁平二元纸。

蒋吉文的妻子正在焙纸。 通讯员 向成国 摄

“把老祖宗留下的手艺传承下去”

土法造纸制作出的二元纸厚薄均匀,绵实有韧性,吸水性很好,也深受一些画家喜爱。梁平木版年画传承人徐家辉就很喜爱用二元纸制作木版年画,也曾有艺术院校的教授慕名而来,购买二元纸。

可是,二元纸是手工制作,需要大量熟悉这项工艺的工人来制作。但传统工艺不赚钱,徒弟很是难寻。

“之前也收过十几个徒弟,这些年轻人一开始很有热情,但后来发现土法造纸不仅辛苦,而且经济效益不高,便陆陆续续离开了。这些年就只有我一人还在做,孩子们也都有自己的发展,恐怕这手艺要传不下去了。”蒋吉文说,话语中带着一些无奈和遗憾。

蒋吉文在检查二元纸成品的质量。 通讯员 向成国 摄

如今,随着工业化发展,土法造纸市场越来越小、销路越来越窄,土纸生存空间日渐萎缩,许多造纸作坊也被迫停产。

“不管能不能挣钱,老祖宗传承下来的东西我一定不能丢!”蒋吉文从事土法造纸40余年,对这门技艺始终有一种割舍不下的情感,表示会依然坚守。

现如今,蒋吉文一边忙着造纸,一边也正四处寻找传承人。“土法造纸是我们梁平的特色技艺,是梁平非遗文化的重要传承,只要有年轻人愿意学,我不会收学费,一定把我知道的都倾囊相授。”蒋吉文说。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梁平:隐于深山的“一张纸” 竟传承着千年土法造纸工艺

2020-04-01 06:30:00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4月1日6时30分讯(通讯员 吴密 向成国)重庆梁平土法造纸技艺,系用山间新竹,经选材、浸泡、发酵、碾压、舀纸等72道繁复工序,制造出一张张色泽黄亮、薄厚均匀、质感细腻的纸。该技艺曾在解放战争时期盛极一时,更在2009年被被列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梁平区七星镇仁安村三组,一条小河边的简陋作坊里,一位老者佝偻着腰,站在池子边,双手拿着木框竹筛工具,娴熟地在池水中倒腾着,从池水中取出木框,一张湿漉漉的黄色薄膜似的东西便从上面脱落下来,形成厚厚一叠纸坯,待把水分榨干,进行晾晒后,纸张便制作而成。

他造的纸是祖辈传承下来的,称为二元纸。这名造纸的老者叫蒋吉文,今年66岁,是梁平土法造纸市级非遗传承人。

如今,随着时代变迁,土法造纸这门古老的技艺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在许多造纸工匠纷纷退出这个行业的时候,蒋吉文却依然坚守在传承这项非遗文化的道路上,秉承初心,默默奉献。

蒋吉文正在舀纸。 通讯员 向成国 摄

“踩纸浆是我儿时最开心的事”

蒋吉文出生在七星镇,他家世世代代都以造纸为生,所以他从小便对祖辈们传承下来的土法造纸情有独钟。

在蒋吉文儿时记忆里,他常到造纸作坊里去玩耍,看着父亲光着脚有节奏地踩着坑里的原料,他感到好奇且有趣,于是自己常常也光着小脚丫去试上一阵。

“我家里有7个姐弟,大家从小就开始帮着父母打下手,踩槽是我儿时最喜欢的活儿。湿湿的、软软的纸浆,一踩一踏……好像在蹦床上玩耍一样。”蒋吉文回忆说,小时候,他便缠着父亲教他造纸,通过长时间的刻苦练习和在造纸上面异于常人的天赋,15岁那年,他便熟练地掌握了整个土法造纸的技术。

“造纸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从选材、浸泡、发酵、碾压、舀纸,几乎要用一年时间。”蒋吉文说,土法造纸工序十分复杂,有“七十二道手脚”之称。

“其中,焙纸是最考验造纸人技艺的一个步骤。”蒋吉文说,焙纸需先将舀出来的湿润纸张一张张揭起,吹一口气,快速将纸贴于干净的烘壁上,再用20厘米宽的鬃毛刷刷平,待纸变得干燥平滑,再一张一张取下,用木板压平,其中时机的把握最重要,时间太短,取纸会出现破损,时间太长,纸又会糊在烘壁上。

凭着多年的造纸经验,蒋吉文早已将土法造纸72道工序烂记于心,还编成了朗朗上口的顺口溜:“笋子长起砍料子,砍起料子化料子。化起料子划篾子,划起篾子捆把子……晾起料子挑料子,挑起料子踩料子,踩好料子淘料子,淘好料子下槽子,拿起帘子去舀纸……”

厚厚一叠二元纸纸坯。 通讯员 向成国 摄

“曾远销东南亚,是《新华日报》宠儿”

“别看现在梁平土法造纸制作的二元纸不景气,但是新中国成立前它可抢手得很哟,不仅远销东南亚,还是重庆《新华日报》的宠儿呢!”蒋吉文向笔者述说起了二元纸的“辉煌往事”。

远在元朝时期,工匠们将蔡伦造纸术加以改革,创新制成了二元纸,而到了明、清时期,梁平西山片区如竹山镇、七星镇等土法造纸盛行,并在每道工序仍保留原始手工做法的基础上,代代传承并不断优化创新。

渐渐地,梁平二元纸以其色泽黄亮、耐皱耐折、吸水性佳的特点,成为了书画、印刷、祭祀的上等纸张,深受人们喜爱。

“曾有人用1元1张的价钱来购买我制作的二元纸,且还供不应求。”蒋吉文谈起那段往事颇有些自豪:“解放战争时期,是梁平土法造纸产业的鼎盛时期,当时大大小小的造纸作坊遍布梁平,仅在七星镇就有上百家作坊。”

当时所产的手工纸,不仅销往四川、广东等地,还远销东南亚;在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新华日报》印发的报纸,便是用的梁平二元纸。

蒋吉文的妻子正在焙纸。 通讯员 向成国 摄

“把老祖宗留下的手艺传承下去”

土法造纸制作出的二元纸厚薄均匀,绵实有韧性,吸水性很好,也深受一些画家喜爱。梁平木版年画传承人徐家辉就很喜爱用二元纸制作木版年画,也曾有艺术院校的教授慕名而来,购买二元纸。

可是,二元纸是手工制作,需要大量熟悉这项工艺的工人来制作。但传统工艺不赚钱,徒弟很是难寻。

“之前也收过十几个徒弟,这些年轻人一开始很有热情,但后来发现土法造纸不仅辛苦,而且经济效益不高,便陆陆续续离开了。这些年就只有我一人还在做,孩子们也都有自己的发展,恐怕这手艺要传不下去了。”蒋吉文说,话语中带着一些无奈和遗憾。

蒋吉文在检查二元纸成品的质量。 通讯员 向成国 摄

如今,随着工业化发展,土法造纸市场越来越小、销路越来越窄,土纸生存空间日渐萎缩,许多造纸作坊也被迫停产。

“不管能不能挣钱,老祖宗传承下来的东西我一定不能丢!”蒋吉文从事土法造纸40余年,对这门技艺始终有一种割舍不下的情感,表示会依然坚守。

现如今,蒋吉文一边忙着造纸,一边也正四处寻找传承人。“土法造纸是我们梁平的特色技艺,是梁平非遗文化的重要传承,只要有年轻人愿意学,我不会收学费,一定把我知道的都倾囊相授。”蒋吉文说。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董霞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