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好“双城记” 建好“经济圈”| 江津如何唱好“双城记” 川渝地区专家支招:融入主城区 联结渝川黔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4月1日10时讯(记者 岳芷亦)3月31日,重庆市江津区举办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专家座谈会,来自川渝两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齐聚江津,围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区域协同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方面,为促进江津区融入和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建言献策。
江津区如何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需要在哪些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明确发展思路
融入主城区 联结渝川黔
江津区一头毗邻重庆主城,一头毗邻四川省泸州市、贵州省遵义市等川南黔北地区,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格局中具备特殊的区位条件和重要地位。
“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江津必将大有可为,必然大有所为,必须大有作为!”江津区委书记程志毅表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仅是重大责任、重大使命,也给江津提供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大舞台”。
随着重庆大都市圈发展格局逐渐形成,渝西地区各区县加快融城、同城发展步伐,江津区也明确提出,将按照“坚持一体化,融入主城区,联结渝川黔,打造新支点”的思路和方向,主动接轨、全面融入、一体发展,加快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战略支点。
这是江津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对自身发展思路的又一次重大调整。
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戴宾建议,江津区作为距离重庆主城区最近的独立中等规模城市之一,要努力形成与主城空间体系协同、产业体系协同、交通体系协同、生态体系协同等方面的融合,并立足江津特色资源优势、主导产业优势,强化在重庆主城区都市圈发展格局中的功能担当。
重庆社会科学院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重庆城市提升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彭劲松则认为,江津要突出抓好内畅外联的“水公铁”立体综合交通体系优势,促进多向多式互联互通,向北融入主城,向西联动川南,向南打通西部陆海贸易新通道,增强江津物流枢纽、开放口岸等服务双城经济圈的能力。
目前,江津在融入主城区方面,正加快推进重庆轨道交通5号线跳磴至江津段、重庆铁路枢纽东环线和成渝铁路重庆站至江津段公交化改造工程建设;在联结渝川黔方面,已启动实施渝昆高铁、合璧津高速公路等骨干交通项目,正谋划实施渝贵高铁、渝泸北线高速公路等重点项目。
下一步,江津将加快构建内畅外联的“水公铁”立体综合交通体系,促进多向多式互联互通,增强江津物流枢纽、开放口岸等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能力。
突出大数据智能化、消费品工业发展重点
推动江津先进制造业融入双城经济圈协作发展
江津将如何融入和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江津区委副书记、区长毛平表示,江津区已围绕融入和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初步确定重点打造重庆科学城南部科创中心、重庆科学城南部商贸中心、重庆高新区先进制造业高地、重庆西南部内陆开放高地等“两中心”、“两高地”。
打造重庆高新区先进制造业高地,江津区将实现大数据智能化产业、消费品工业“两手抓”,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装备制造)、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食品(粮油加工)”两块牌子,加快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推动江津先进制造业深度参与双城经济圈内协作发展。
突出发展大数据智能化产业,江津区将紧紧抓住重庆发展壮大“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建设“云联数算用”要素集群契机,加快建设团结湖大数据智能产业园,培育壮大以智能制造装备、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家居、5G产业等为主的智能产业,推动大数据智能产业多点开花、全面结果。
突出推动消费品工业发展,江津区将全力打造“一桶健康油”“一包调味品”“一张生态纸”“一瓶文化酒”“一篮富硒菜”,塑造“江津味道”“江津工艺”“江津品味”等消费品工业符号,加快建设全市消费品工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江津区正在加快建设团结湖大数据智能产业园,四川省宜宾市也启动建设了长江上游区域大数据中心项目,双方未来可加强资源、项目、人才方面的合作探讨。”宜宾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宋洪飞建议未来双方可携手打造区域大数据智能化产业集群和创新创业生态,抓住契机共同培育壮大智能制造装备、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家居、5G等产业集群。
与此同时,宋洪飞还强调,宜宾拥有以五粮液为龙头的浓香型白酒产业集群,而江津区是中国清香型白酒主产区,未来双方在消费品工业加工领域也蕴藏着深度合作机遇。
江津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江津区拥有良好产业基础和产业集聚能力,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部署,江津区将深化与毗邻的四川宜宾、泸州、广安等区域在资源、产业等方面的全面合作,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合作互动、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加强江津与毗邻地区开放创新协同发展
让江津成为双城经济圈内科创中心、开放高地
近年来,江津区加快构建对外开放大平台、大通道,全面参与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节点,实现了由“内陆腹地”向“开放前沿”的转变。
江津综保区于2018年7月封关运行,2019年进出口额突破100亿元。中国西部(重庆)东盟商品、农副产品分拨中心落户运营。珞璜港一期、珞璜铁路综合物流枢纽建成投用,西部陆海新通道江津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行,江津区与广西防城港、凭祥、钦州等缔结友好城市,并作为重庆唯一区县成功加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冷链经济城市联盟”。
在融合和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江津区将持续发挥重要口岸、节点优势,完善珞璜港、珞璜铁路物流枢纽口岸功能,推进中欧(重庆)国际班列延伸至珞璜,推进江津综合保税区增设特殊商品监管区域,加强江津综合保税区与泸州的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之间协同开放合作,发挥长江黄金水道、铁路枢纽作用,深化区域互联互通,协同打造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共同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增强江津商圈(商贸)、物流枢纽、开放口岸等服务双城经济圈的能力,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在创新发展方面,依托江津双福团结湖大数据智能产业园,江津区将加快推进大数据、智能化相关项目建设,引进布局重大科创项目、科创平台、科创机构,承载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转移转化,不断增强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能力,打造重庆科学城南部创新中心。
打造高品质城市空间
在生态城市建设上融入双城经济圈发展
“打造高品质城市空间,将江津建设成为‘重庆都市圈西南部山水宜居之城’,在生态城市建设上融入双城经济圈发展。”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黄庆华表示,通过提高江津区城镇化水平和城市的品质,将带动江津区第三产业的发展。
黄庆华建议,江津区在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发展基础上,应建立等级化的复合功能,健全文化娱乐、医疗卫生、教育等生活性服务设施,形成鲜明的城市空间格局;注重消费空间、城市开敞空间的建设,最终形成多层次、复合性的城市服务功能体系,以提升居民生活的舒适度和方便性。
近年来,江津区加快融入重庆主城发展、同城一体化发展步伐,开展全国文明城区、国家卫生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花园城市”建设等取得了显著成效,获批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区, “一江两岸、四十里滨江”风景如画,城市品质不断提升,滨江美丽城市魅力彰显,2019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近9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超过65万人。
江津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依托生态城市建设成果,未来将与四川泸州等毗邻地区加快发展服务双城经济圈的现代服务业、都市农业和生态产业等第三产业,加快生态、旅游与农、商、文、体融合发展,提供高质量的生态空间、生态农产品、生态旅游产品和休闲文化康养服务,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生态农产品和生态旅游产品,更好地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