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西部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党中央对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作出的重大布局,给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带来了重大历史机遇。

构筑西部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0-04-15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党中央对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作出的重大布局,给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带来了重大历史机遇。

充分发挥成都和重庆两个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具有带动全局协调发展的战略意义。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成渝地区位于长江上游,东邻湘鄂、西通青藏、南连云贵、北接陕甘,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支点,是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的联结点,也是“陆海新通道”的前端,具有东西互济、南北贯通、陆海联动的区位优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弥补了我国中西部发展缺少“龙头”的短板,将与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三大经济圈一道推动东、中、西协同发展。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推动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支撑。成渝地区是我国西部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城镇化程度、产业基础、创新能力、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质量、速度直接传导到广阔的西部,从而促进西部大开发;与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和长三角地区相呼应,进而“舞动”长江经济带。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助于解决区域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重庆主城和成都市都是我国中心城市,是重庆和四川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发展要素聚集,现代化程度较高。但其腹地广大地区产业薄弱、交通不畅、城乡差距较大,处于“城中村”“城乡接合部”状态,两头和中间发展不协调不平衡。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可以“双核”“双动力”驱动全圈,进而实现高度一体化发展。

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多年来成渝地区不断加大合作力度,但始终存在诸多瓶颈,主要表现在统筹协调力度不强,缺乏国家层面推动平台,重大生产力布局不多,经济规模较小;高质量发展动力不够,金融资本市场缺乏,创新实力差距较大;竞争大于合作,多是在产业、人才、政策方面竞争;互联互通不畅,交通瓶颈依然存在,公共服务能力较弱,城市流强度较低。为此,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做到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破解经济圈建设短板,加大统筹协调力度,激发高质量发展动能。

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成渝地区重大产业基本布局在成都和重庆主城,中部地区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比较薄弱。要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成为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重点是壮大工业经济。一是高规格推进产业布局。建议成立高规格领导小组,建立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指导做好成渝地区产业规划,布局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在渝西川南地区建立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试验区,享受国家级新区政策,促进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并转型升级。二是建设西部国际金融中心。组建双城经济圈建设政策性银行,发行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专项债券,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扶持产业发展。设立西部证券交易所,为成渝地区以及西部企业的上市融资提供便利。三是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成渝地区之间制造业传统上都是为成都和重庆主城配套,没有核心企业。可在“泸内荣永”四个国家级高新区建立产业联盟基础上,加大力度推进行政区和经济区适度分离,统一布局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重大项目。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硬实力、软实力,关键还是科技实力。一是整合科技资源优势。川渝两地要以成都科学城、重庆科学城、绵阳科技城等为核心,以各地区特色科学城为补充,整个资源建设西部科学城,建设一批重大创新平台。二是建立国际领先研发平台。在成渝地区布局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增加大科学装置,吸引高新产业和顶尖人才。三是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对科技人才要给予比较优厚的物质待遇,提供比较优质的生活环境,同时要有比较宽松的流动机制,“以成果论英雄”体现人才价值。

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对于不沿海、对沿边的成渝地区,更需要更高水平、更多层次、更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一是高起点打造对外开放体系平台。经济圈内自贸区、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各项优惠政策要实现共享,天府新区、两江新区要打造为对外开放高端服务平台,助力各地区产业走向世界。二是积极对接对外开放大通道。要强化码头、铁路、公路、航空等运输方式的有机衔接,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陆海新通道”形成无缝对接。抓紧规划建设荣昌货运机场,利用泸州长江港口、内江铁路枢纽港建立国际物流“金三角”。三是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要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建立国际化营商环境体系,吸引全球资本汇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四是办好国际知名展会。办好智博会、成都国际工业博览会等高层次、高水平的国际高峰论坛或国际博览会,提升成渝的影响力。同时,要支持各地举办国际知名的特色展会,如中国畜牧科技论坛已成为国际畜牧业精英交流最新科研成果的重要平台,泸州酒博会成为了国际酒业盛会。

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成渝地区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生活舒适,是安居乐业的好居所。一是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积极开展国土绿化,加强长江流域植被保护,实行区域内环境联防联治,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群。二是构建美美与共的城乡关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需要有大中小城市作为支撑,除重庆、成都两个大城市外,以3—5个较大城市带动多个中等城市协同发展,形成双核心、多中心、多层次的城市集群。抓好乡村振兴,整治农村环境,取消城镇化率统计。三是推动教育医疗共建共享。尽快在渝西川南地区布局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打通两省市同等上学、就医门槛,实行医保通用。高度重视人口老年化,大力发展健康产业。(文/曹清尧)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构筑西部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

2020-04-15 10:29:31 来源: 0 条评论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党中央对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作出的重大布局,给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带来了重大历史机遇。

充分发挥成都和重庆两个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具有带动全局协调发展的战略意义。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成渝地区位于长江上游,东邻湘鄂、西通青藏、南连云贵、北接陕甘,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支点,是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的联结点,也是“陆海新通道”的前端,具有东西互济、南北贯通、陆海联动的区位优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弥补了我国中西部发展缺少“龙头”的短板,将与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三大经济圈一道推动东、中、西协同发展。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推动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支撑。成渝地区是我国西部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城镇化程度、产业基础、创新能力、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质量、速度直接传导到广阔的西部,从而促进西部大开发;与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和长三角地区相呼应,进而“舞动”长江经济带。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助于解决区域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重庆主城和成都市都是我国中心城市,是重庆和四川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发展要素聚集,现代化程度较高。但其腹地广大地区产业薄弱、交通不畅、城乡差距较大,处于“城中村”“城乡接合部”状态,两头和中间发展不协调不平衡。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可以“双核”“双动力”驱动全圈,进而实现高度一体化发展。

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多年来成渝地区不断加大合作力度,但始终存在诸多瓶颈,主要表现在统筹协调力度不强,缺乏国家层面推动平台,重大生产力布局不多,经济规模较小;高质量发展动力不够,金融资本市场缺乏,创新实力差距较大;竞争大于合作,多是在产业、人才、政策方面竞争;互联互通不畅,交通瓶颈依然存在,公共服务能力较弱,城市流强度较低。为此,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做到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破解经济圈建设短板,加大统筹协调力度,激发高质量发展动能。

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成渝地区重大产业基本布局在成都和重庆主城,中部地区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比较薄弱。要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成为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重点是壮大工业经济。一是高规格推进产业布局。建议成立高规格领导小组,建立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指导做好成渝地区产业规划,布局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在渝西川南地区建立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试验区,享受国家级新区政策,促进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并转型升级。二是建设西部国际金融中心。组建双城经济圈建设政策性银行,发行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专项债券,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扶持产业发展。设立西部证券交易所,为成渝地区以及西部企业的上市融资提供便利。三是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成渝地区之间制造业传统上都是为成都和重庆主城配套,没有核心企业。可在“泸内荣永”四个国家级高新区建立产业联盟基础上,加大力度推进行政区和经济区适度分离,统一布局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重大项目。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硬实力、软实力,关键还是科技实力。一是整合科技资源优势。川渝两地要以成都科学城、重庆科学城、绵阳科技城等为核心,以各地区特色科学城为补充,整个资源建设西部科学城,建设一批重大创新平台。二是建立国际领先研发平台。在成渝地区布局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增加大科学装置,吸引高新产业和顶尖人才。三是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对科技人才要给予比较优厚的物质待遇,提供比较优质的生活环境,同时要有比较宽松的流动机制,“以成果论英雄”体现人才价值。

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对于不沿海、对沿边的成渝地区,更需要更高水平、更多层次、更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一是高起点打造对外开放体系平台。经济圈内自贸区、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各项优惠政策要实现共享,天府新区、两江新区要打造为对外开放高端服务平台,助力各地区产业走向世界。二是积极对接对外开放大通道。要强化码头、铁路、公路、航空等运输方式的有机衔接,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陆海新通道”形成无缝对接。抓紧规划建设荣昌货运机场,利用泸州长江港口、内江铁路枢纽港建立国际物流“金三角”。三是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要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建立国际化营商环境体系,吸引全球资本汇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四是办好国际知名展会。办好智博会、成都国际工业博览会等高层次、高水平的国际高峰论坛或国际博览会,提升成渝的影响力。同时,要支持各地举办国际知名的特色展会,如中国畜牧科技论坛已成为国际畜牧业精英交流最新科研成果的重要平台,泸州酒博会成为了国际酒业盛会。

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成渝地区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生活舒适,是安居乐业的好居所。一是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积极开展国土绿化,加强长江流域植被保护,实行区域内环境联防联治,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群。二是构建美美与共的城乡关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需要有大中小城市作为支撑,除重庆、成都两个大城市外,以3—5个较大城市带动多个中等城市协同发展,形成双核心、多中心、多层次的城市集群。抓好乡村振兴,整治农村环境,取消城镇化率统计。三是推动教育医疗共建共享。尽快在渝西川南地区布局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打通两省市同等上学、就医门槛,实行医保通用。高度重视人口老年化,大力发展健康产业。(文/曹清尧)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徐力超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