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我家脱贫了
近年来,重庆市彭水县深入贯彻落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的要求,全力攻克最后贫困堡垒,顺利实现了全县脱贫摘帽的节点目标。

彭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我家脱贫了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0-04-15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4月15日17时讯(记者 欧武夷 通讯员 杨元忠 陈兴盛 彭雪)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近年来,重庆市彭水县深入贯彻落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的要求,全力攻克最后贫困堡垒,顺利实现了全县脱贫摘帽的节点目标。

“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征程的起点。我们要坚守初心使命,一手抓贫困人口脱贫、一手抓已脱贫人口巩固提高,深入开展以“回头看、补短板,打基础、奔小康”为主题的“一个也不能少”关爱行动,切实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弱项,奋力夺取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全面胜利。

做好做大肉牛养殖

4月9日一大早,何平章就提着盐水桶上山寻牛去了,3年来,凭着养殖肉牛他们一家实现了稳步增收。

今年55岁的何平章是双龙乡小坪村1组村民,2014年何平章一家因学致贫,夫妻俩靠务工收入于2016年脱了贫。不幸的是这时何平章右手受伤失去了4根手指,不能外出务工。当地驻村干部及时与他商量,因地制宜发展肉牛养殖。

“我们这里出门就是大山,草源丰富,非常适合放养。”2018年以来,何平章先后购买了38头母牛,在家和山上建起了牛圈,通过自繁自养,开启了养牛致富之路。

何平章正在放牛。彭水报社供图 华龙网发

为了照顾好这些肉牛,夫妻俩起早贪黑忙碌着。因为除了生产牛犊母牛在家圈养外,其余的牛都在山上放养,所以他们每天都得分早晚去山上照看这些牛儿。不仅如此,家里还种植了10余亩黑麦草和萝卜,这些都是给牛儿储备的饲料。

“在山上放养的牛群没有固定的栖息地和放养线路,所以每天早晚去清点一下头数和检查牛儿的生长情况是非常有必要的。”何平章说,他和妻子轮流着每天重复做这样的事情,在家时就割草、干一点地里的农活。

何平章房屋对面不远处就是大山,延绵的大山看不到尽头,如何快速找到牛群,何平章有自己的独特办法。他说,要让牛群快速回到自己的身边,全靠他手里提的这个盐水桶。他每次进山就会带着盐水桶,到了山里,他嘴里一边发出唤牛的声音,一边用手拍盐水桶,听到声响的牛群就会快速的聚集到他身边。“只有这种办法才能快速的找到牛群,如果不是销售需要,牛群一直都在山里。”

几年来,通过放养肉牛何平章一家有了稳定的收入。去年春节前后,他通过销售牛肉就收入8万余元。目前存栏37头,其中牛犊就有21头。

当天,何平章还办理了5万元的免息小额贷款。“有了这笔钱,我就可以改良肉牛的品种,修缮圈舍,把肉牛养殖做好做大。”何平章说,今年孩子也大学毕业了,家里的经济负担也减轻不少,只要把肉牛养殖搞好,一家人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就更快了。

种养结合发展产业

4月7日,难得的好天气,让王道容家的院坝里热闹了起来。大家讨论着今年的猪肉的价格和生猪养殖行情。去年,王道容靠着养猪收入7万多元,今年夫妻俩又养了8头猪,希望也能卖个好价钱。

王道容家住靛水街道朝阳社区7组,2014年,因病致贫成了建卡贫困户。丈夫患有萎缩性胃炎,王道容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夫妻二人每月的医药费成了家里不少的负担,加之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家里的收入减少了,开销多了,经济状况一度困难,经评定,她家成了建卡贫困户。

“有了医疗政策,治病的钱能报销不少,经济压力也小了很多。”王道容说,通过医保政策的“托底”,夫妻俩的治疗费用可报销90%,自己的慢性病也可以办卡,买药有减免。

王道容在准备猪食。彭水报社供图 华龙网发

有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夫妻俩的治病有了保障。病情稍微好转后,夫妻俩就商量着,还是想办法增加收入。养猪,便成了最合适的选择。

靠着勤劳的双手,夫妻俩齐心协力,一边种植玉米、红薯等传统农作物,一边养猪,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了。

“去年养了11头猪,卖了7万多元,效益很不错。”王道容说,一家人已经有了不错的收入,成功脱了贫。

在大家闲聊之时,王道容提起一桶猪食向猪圈走去。8头猪已经肥肥壮壮地近百斤,看着长势良好的猪崽们,王道容笑得合不拢嘴。

王道容说,夫妻俩的身体经过治疗比以前好了很多,今年家里又建了化粪池,又养了8头猪,种了11亩地。丈夫也安排在了村里的公益性岗位,负责清扫村里的公路,每月有1000元的经济收入。

如今,村里发展经果林,王道容将自己土地入了股,在村里的带动下又种植了几亩地的花椒,她相信生活越来越好。

住进新房有了工作

4月8日,在朗溪乡大堡村5组,村民田仁学和罗珍会夫妻俩正在地里忙活着,田仁学在忙着打窝子,妻子罗珍会则在栽种花生。

“今天,趁着好天气来把花生栽了,今年要多种点庄稼,成熟时节希望能有个好收成增加收入。”罗珍会说。

田仁学一家在2014年被评定为建卡贫困户,那时候,他们家里的孩子还在上学,而田仁学在2014年也患了严重的胃病,出现了胃穿孔,去重庆做了手术,医药费成为了家里的负担,家里的情况入不敷出,影响了生活。

罗珍会在栽种花生。彭水报社供图 华龙网发

田仁学因为身体原因,这几年一直不能外出务工,现在在家里种庄稼补贴家用。“这几年我们家里种植了玉米、花生、豆子、稻谷、辣椒等,丰收时节能卖出去增加收入。”田仁学说。

田仁学说,自己的病因为有医保政策,报销了很多,经济压力相对变小了,自己的身体因为治疗也已经好很多了,现在就想着在家里种庄稼,开开心心的过日子。

“2015年,我们的两个孩子都从学校毕业,出去务工了,找到了工作,增加了家里的收入。”田仁学说,孩子找到工作后,家里的经济压力变小了,那年他们一家脱贫了。

2017年,经过大堡村村组干部做工作后,田仁学一家通过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新修了房子,住进了现在一楼一底的新房子。“之前的房子是木房,现在的砖房不仅宽敞,还干净整洁,住起来舒服多了。”田仁学对于现在新修的房子很满意。

去年8月底,经罗珍会的妹妹介绍,罗珍会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在石盘中心校食堂煮饭。“我在石盘食堂去煮饭隔家里也不远,每个周末还能回来。”这段时间,罗珍会就在家里帮忙种点庄稼。她对于这份工作,很是满意。现在的生活让她觉得很充实,很幸福。

眼看着要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上,罗珍会显得格外高兴:“孩子们工作了,也能挣钱了,我和丈夫种植庄稼能补贴家用。我这工作,离家近,工资又稳定,每个月还有收入。”

生活越过越滋润

4月11日,清晨,天气微凉。

平安镇长坪村生猪养殖大户沈华锡,独自在院坝打理猪食,忙碌不停。

沈华锡今年56岁,是村里的建卡贫困户,家有4口人。

之前,一家的经济来源靠他和妻子种地所得。孩子要上学,父母要赡养,生活的压力,让他一度喘不过气来。

怎么办呢?沈华锡发现,光守着一亩三分地,靠种洋芋、红苕、包谷三大坨,解决温饱是没有问题的,但要致富就必须另寻门路。

在驻村工作队的牵线搭桥下,沈华锡下定决心从事生猪养殖,朝着“养殖+种植”的致富之路出发。

万事开头难。“刚开始养殖生猪时,遇上行情不是很好,再加上技术不太成熟,好在有驻村工作队帮忙。”那段时间,驻村工作队忙里忙外,给他争取资金政策,带领他出门学习养殖技术,这让他养殖生猪吃下了“定心丸”。

很快,勤劳朴实的沈华锡,生猪越养越多,养殖技术和经验也日趋成熟。2016年,沈华锡成功地摘掉“贫困帽”。

沈华锡在查看猪崽的长势。彭水报社供图 华龙网发

“去年,我养殖40多头生猪,年收入25万余元。我能够养殖生猪致富,全靠党的政策好呀!”沈华锡一说起今天的幸福生活,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沈华锡指着门前硬化的公路,高兴地说,以前,交通不便,买个盐巴都要去集镇买,一个来回要走两个多小时,如今开车只要10来分钟,安逸。

在沈华锡家门口,安装有两个自来水管。他拧开水龙头,水哗哗地流了出来。他兴奋地说,如今,水通了,再也不用下山挑水了,这生活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2018年,沈华锡拿出这些年的积蓄,修起一栋一楼一底的小平房,过上让人艳羡的新生活。“要是以前,修房子想都不敢想,没想到今天梦想成真。”

除了养殖生猪,沈华锡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尝试中蜂养殖,仅此一项,每年增加收入近1万元。

“目前生猪存栏30多头,今年计划出栏70头,争取再打个漂亮仗。”沈华锡对

今年生猪养殖充满信心。

家庭年收入过20万

4月8日,善感乡罗兴村1组村民王昌华早早地来到养殖场,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剁猪草、喂猪、打扫卫生,一切都井井有条。去年,他靠养猪家庭收入上20万元,脱贫后实现了稳定增收。

今年45岁的王昌华,2016年在外务工做木工期间,因右眼眼疾,不得不辞工回家。尽管当年脱贫了,但要供养一对儿女读书,父母需要赡养,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加上自己和妻子年岁渐大,只有发展产业才能实现稳定增收。

在与驻村干部比对发展思路后,王昌华根据自身情况决定发展生猪养殖。说干就干,王昌华建好300平方米的圈舍,购买了 20头母猪,开始自繁自养。

尽管王昌华多年来一直在外务工,但是家里的农活和养殖家禽也算是行家里手。养起猪来也还顺风顺水,一般的防疫、消毒都不在话下。如果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乡里面的畜牧技术人员也能及时提供技术指导。

王昌华在割草。彭水报社供图 华龙网发

几年来 ,王昌华一边积累养殖经验和技术,一边不断壮大养殖规模,通过自繁自养生猪也实现了稳定增收。去年出栏70头商品猪,收入20多万元。不仅如此,王昌华还扩建了120平方米的圈舍,目前养殖场存栏60头商品猪、7头母猪。为了保证养殖场持续健康的运转,今年王昌华申请了续贷小额贷款5万元。

“有了这笔钱,不仅可以有序扩大养殖规模,我还可以做点其他产业。”王昌华介绍,首先是解决的猪种的换代,其次就是要把这些粪便充分利用起来。

为此,王昌华今年还试种近6亩,5个品种的柑橘,一旦试种成功,将扩大种植规模。这样一来,把经过发酵后的粪便,用做于柑橘的肥料,既可以解决养殖场环保问题,又可以降低柑橘的肥料成本,一举两得循环利用。

昔日的贫困户变成了如今的致富典型,王昌华脱贫致富的事迹在当地传开了,大家都来找他讨教经验,纷纷愿意一起发展生猪养殖,目前已有3户村民着手建设养殖场了。

王昌华表示,在养殖技术上,只要村民需要,他会毫无保留的给予帮助。“我对生活越来越有信心,这些都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帮助与支持,今后我会更加努力,用自己的行动影响更多的人走上致富的道路。”

靠勤劳过上好日子

4月8日,在石盘乡石新村5组,村民张秀花正在地里干活,忙着育辣椒苗,他的丈夫徐成全则忙着酿酒。去年,他们夫妻俩靠勤劳收入了10余万元,脱贫后实现了稳定增收。

2013年,徐成全一家因学致贫被评定为建卡贫困户,“那时候家里有老人需要照顾,两个孩子又在上学,家里经济压力很大。”徐成全回忆说。

徐成全夫妻俩一直都勤劳苦干,在夫妻俩的共同努力下,2016年,家里成功脱贫。脱贫后,勤快能干的徐成全,并不甘于现状。“还是发展产业,这样才能稳定,所以我一直想着要发展点什么才行。”徐成全说,思去想来,决定就在家里酿酒,一来可以照顾家庭,二来可以就近种植玉米节约成本。

徐成全在打酒。彭水报社供图 华龙网发

2017年,徐成全办起了酒厂,从开始成立酒厂那时候他就注重酒的品质。酿酒的时候,徐成全每天凌晨两点就会起床开始忙活,每天十分辛苦,但是徐成全都一如既往的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靠着勤劳的双手和用心酿酒,酒的品质好,得到了顾客的好评,主要销往彭水、黔江等地。

2017年,徐成全一家还依托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新修了房子,住上了满意的新房。“现在的房子不仅宽敞,还很方便、干净。”徐成全很满意现在的新房子。

酒厂办起来了,为了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的条件,徐成全家里便着手开始发展养殖。前几年,每年徐成全家里都会养猪10余头,此外,家里还养了牛,为了减少养殖成本,家里每年都会种植很多庄稼,今年徐成全家里就种植了10亩玉米,还种植了辣椒等等。

张秀花除开每年种植不少庄稼外,还会在农闲时节去附近的烤烟基地务工。“前几天我都在这附近务工,每天可以收入100元,既可以照顾家庭,还能补贴家用。”张秀花对于眼前的生活十分满意。

徐成全夫妻俩不仅通过自己的勤劳增收过上了好生活,还会帮忙收购附近的玉米用来酿酒,让村民们的玉米种出来不愁销路,为村民减少了不少负担。

如今,徐成全的酒厂做得井井有条,每年可以收入10余万元,家里两个孩子都毕业参加工作了,家里的经济负担变小,夫妻俩凭借勤劳的双手生活越来越好了。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彭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我家脱贫了

2020-04-15 17:24:00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4月15日17时讯(记者 欧武夷 通讯员 杨元忠 陈兴盛 彭雪)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近年来,重庆市彭水县深入贯彻落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的要求,全力攻克最后贫困堡垒,顺利实现了全县脱贫摘帽的节点目标。

“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征程的起点。我们要坚守初心使命,一手抓贫困人口脱贫、一手抓已脱贫人口巩固提高,深入开展以“回头看、补短板,打基础、奔小康”为主题的“一个也不能少”关爱行动,切实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弱项,奋力夺取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全面胜利。

做好做大肉牛养殖

4月9日一大早,何平章就提着盐水桶上山寻牛去了,3年来,凭着养殖肉牛他们一家实现了稳步增收。

今年55岁的何平章是双龙乡小坪村1组村民,2014年何平章一家因学致贫,夫妻俩靠务工收入于2016年脱了贫。不幸的是这时何平章右手受伤失去了4根手指,不能外出务工。当地驻村干部及时与他商量,因地制宜发展肉牛养殖。

“我们这里出门就是大山,草源丰富,非常适合放养。”2018年以来,何平章先后购买了38头母牛,在家和山上建起了牛圈,通过自繁自养,开启了养牛致富之路。

何平章正在放牛。彭水报社供图 华龙网发

为了照顾好这些肉牛,夫妻俩起早贪黑忙碌着。因为除了生产牛犊母牛在家圈养外,其余的牛都在山上放养,所以他们每天都得分早晚去山上照看这些牛儿。不仅如此,家里还种植了10余亩黑麦草和萝卜,这些都是给牛儿储备的饲料。

“在山上放养的牛群没有固定的栖息地和放养线路,所以每天早晚去清点一下头数和检查牛儿的生长情况是非常有必要的。”何平章说,他和妻子轮流着每天重复做这样的事情,在家时就割草、干一点地里的农活。

何平章房屋对面不远处就是大山,延绵的大山看不到尽头,如何快速找到牛群,何平章有自己的独特办法。他说,要让牛群快速回到自己的身边,全靠他手里提的这个盐水桶。他每次进山就会带着盐水桶,到了山里,他嘴里一边发出唤牛的声音,一边用手拍盐水桶,听到声响的牛群就会快速的聚集到他身边。“只有这种办法才能快速的找到牛群,如果不是销售需要,牛群一直都在山里。”

几年来,通过放养肉牛何平章一家有了稳定的收入。去年春节前后,他通过销售牛肉就收入8万余元。目前存栏37头,其中牛犊就有21头。

当天,何平章还办理了5万元的免息小额贷款。“有了这笔钱,我就可以改良肉牛的品种,修缮圈舍,把肉牛养殖做好做大。”何平章说,今年孩子也大学毕业了,家里的经济负担也减轻不少,只要把肉牛养殖搞好,一家人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就更快了。

种养结合发展产业

4月7日,难得的好天气,让王道容家的院坝里热闹了起来。大家讨论着今年的猪肉的价格和生猪养殖行情。去年,王道容靠着养猪收入7万多元,今年夫妻俩又养了8头猪,希望也能卖个好价钱。

王道容家住靛水街道朝阳社区7组,2014年,因病致贫成了建卡贫困户。丈夫患有萎缩性胃炎,王道容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夫妻二人每月的医药费成了家里不少的负担,加之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家里的收入减少了,开销多了,经济状况一度困难,经评定,她家成了建卡贫困户。

“有了医疗政策,治病的钱能报销不少,经济压力也小了很多。”王道容说,通过医保政策的“托底”,夫妻俩的治疗费用可报销90%,自己的慢性病也可以办卡,买药有减免。

王道容在准备猪食。彭水报社供图 华龙网发

有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夫妻俩的治病有了保障。病情稍微好转后,夫妻俩就商量着,还是想办法增加收入。养猪,便成了最合适的选择。

靠着勤劳的双手,夫妻俩齐心协力,一边种植玉米、红薯等传统农作物,一边养猪,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了。

“去年养了11头猪,卖了7万多元,效益很不错。”王道容说,一家人已经有了不错的收入,成功脱了贫。

在大家闲聊之时,王道容提起一桶猪食向猪圈走去。8头猪已经肥肥壮壮地近百斤,看着长势良好的猪崽们,王道容笑得合不拢嘴。

王道容说,夫妻俩的身体经过治疗比以前好了很多,今年家里又建了化粪池,又养了8头猪,种了11亩地。丈夫也安排在了村里的公益性岗位,负责清扫村里的公路,每月有1000元的经济收入。

如今,村里发展经果林,王道容将自己土地入了股,在村里的带动下又种植了几亩地的花椒,她相信生活越来越好。

住进新房有了工作

4月8日,在朗溪乡大堡村5组,村民田仁学和罗珍会夫妻俩正在地里忙活着,田仁学在忙着打窝子,妻子罗珍会则在栽种花生。

“今天,趁着好天气来把花生栽了,今年要多种点庄稼,成熟时节希望能有个好收成增加收入。”罗珍会说。

田仁学一家在2014年被评定为建卡贫困户,那时候,他们家里的孩子还在上学,而田仁学在2014年也患了严重的胃病,出现了胃穿孔,去重庆做了手术,医药费成为了家里的负担,家里的情况入不敷出,影响了生活。

罗珍会在栽种花生。彭水报社供图 华龙网发

田仁学因为身体原因,这几年一直不能外出务工,现在在家里种庄稼补贴家用。“这几年我们家里种植了玉米、花生、豆子、稻谷、辣椒等,丰收时节能卖出去增加收入。”田仁学说。

田仁学说,自己的病因为有医保政策,报销了很多,经济压力相对变小了,自己的身体因为治疗也已经好很多了,现在就想着在家里种庄稼,开开心心的过日子。

“2015年,我们的两个孩子都从学校毕业,出去务工了,找到了工作,增加了家里的收入。”田仁学说,孩子找到工作后,家里的经济压力变小了,那年他们一家脱贫了。

2017年,经过大堡村村组干部做工作后,田仁学一家通过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新修了房子,住进了现在一楼一底的新房子。“之前的房子是木房,现在的砖房不仅宽敞,还干净整洁,住起来舒服多了。”田仁学对于现在新修的房子很满意。

去年8月底,经罗珍会的妹妹介绍,罗珍会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在石盘中心校食堂煮饭。“我在石盘食堂去煮饭隔家里也不远,每个周末还能回来。”这段时间,罗珍会就在家里帮忙种点庄稼。她对于这份工作,很是满意。现在的生活让她觉得很充实,很幸福。

眼看着要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上,罗珍会显得格外高兴:“孩子们工作了,也能挣钱了,我和丈夫种植庄稼能补贴家用。我这工作,离家近,工资又稳定,每个月还有收入。”

生活越过越滋润

4月11日,清晨,天气微凉。

平安镇长坪村生猪养殖大户沈华锡,独自在院坝打理猪食,忙碌不停。

沈华锡今年56岁,是村里的建卡贫困户,家有4口人。

之前,一家的经济来源靠他和妻子种地所得。孩子要上学,父母要赡养,生活的压力,让他一度喘不过气来。

怎么办呢?沈华锡发现,光守着一亩三分地,靠种洋芋、红苕、包谷三大坨,解决温饱是没有问题的,但要致富就必须另寻门路。

在驻村工作队的牵线搭桥下,沈华锡下定决心从事生猪养殖,朝着“养殖+种植”的致富之路出发。

万事开头难。“刚开始养殖生猪时,遇上行情不是很好,再加上技术不太成熟,好在有驻村工作队帮忙。”那段时间,驻村工作队忙里忙外,给他争取资金政策,带领他出门学习养殖技术,这让他养殖生猪吃下了“定心丸”。

很快,勤劳朴实的沈华锡,生猪越养越多,养殖技术和经验也日趋成熟。2016年,沈华锡成功地摘掉“贫困帽”。

沈华锡在查看猪崽的长势。彭水报社供图 华龙网发

“去年,我养殖40多头生猪,年收入25万余元。我能够养殖生猪致富,全靠党的政策好呀!”沈华锡一说起今天的幸福生活,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沈华锡指着门前硬化的公路,高兴地说,以前,交通不便,买个盐巴都要去集镇买,一个来回要走两个多小时,如今开车只要10来分钟,安逸。

在沈华锡家门口,安装有两个自来水管。他拧开水龙头,水哗哗地流了出来。他兴奋地说,如今,水通了,再也不用下山挑水了,这生活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2018年,沈华锡拿出这些年的积蓄,修起一栋一楼一底的小平房,过上让人艳羡的新生活。“要是以前,修房子想都不敢想,没想到今天梦想成真。”

除了养殖生猪,沈华锡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尝试中蜂养殖,仅此一项,每年增加收入近1万元。

“目前生猪存栏30多头,今年计划出栏70头,争取再打个漂亮仗。”沈华锡对

今年生猪养殖充满信心。

家庭年收入过20万

4月8日,善感乡罗兴村1组村民王昌华早早地来到养殖场,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剁猪草、喂猪、打扫卫生,一切都井井有条。去年,他靠养猪家庭收入上20万元,脱贫后实现了稳定增收。

今年45岁的王昌华,2016年在外务工做木工期间,因右眼眼疾,不得不辞工回家。尽管当年脱贫了,但要供养一对儿女读书,父母需要赡养,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加上自己和妻子年岁渐大,只有发展产业才能实现稳定增收。

在与驻村干部比对发展思路后,王昌华根据自身情况决定发展生猪养殖。说干就干,王昌华建好300平方米的圈舍,购买了 20头母猪,开始自繁自养。

尽管王昌华多年来一直在外务工,但是家里的农活和养殖家禽也算是行家里手。养起猪来也还顺风顺水,一般的防疫、消毒都不在话下。如果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乡里面的畜牧技术人员也能及时提供技术指导。

王昌华在割草。彭水报社供图 华龙网发

几年来 ,王昌华一边积累养殖经验和技术,一边不断壮大养殖规模,通过自繁自养生猪也实现了稳定增收。去年出栏70头商品猪,收入20多万元。不仅如此,王昌华还扩建了120平方米的圈舍,目前养殖场存栏60头商品猪、7头母猪。为了保证养殖场持续健康的运转,今年王昌华申请了续贷小额贷款5万元。

“有了这笔钱,不仅可以有序扩大养殖规模,我还可以做点其他产业。”王昌华介绍,首先是解决的猪种的换代,其次就是要把这些粪便充分利用起来。

为此,王昌华今年还试种近6亩,5个品种的柑橘,一旦试种成功,将扩大种植规模。这样一来,把经过发酵后的粪便,用做于柑橘的肥料,既可以解决养殖场环保问题,又可以降低柑橘的肥料成本,一举两得循环利用。

昔日的贫困户变成了如今的致富典型,王昌华脱贫致富的事迹在当地传开了,大家都来找他讨教经验,纷纷愿意一起发展生猪养殖,目前已有3户村民着手建设养殖场了。

王昌华表示,在养殖技术上,只要村民需要,他会毫无保留的给予帮助。“我对生活越来越有信心,这些都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帮助与支持,今后我会更加努力,用自己的行动影响更多的人走上致富的道路。”

靠勤劳过上好日子

4月8日,在石盘乡石新村5组,村民张秀花正在地里干活,忙着育辣椒苗,他的丈夫徐成全则忙着酿酒。去年,他们夫妻俩靠勤劳收入了10余万元,脱贫后实现了稳定增收。

2013年,徐成全一家因学致贫被评定为建卡贫困户,“那时候家里有老人需要照顾,两个孩子又在上学,家里经济压力很大。”徐成全回忆说。

徐成全夫妻俩一直都勤劳苦干,在夫妻俩的共同努力下,2016年,家里成功脱贫。脱贫后,勤快能干的徐成全,并不甘于现状。“还是发展产业,这样才能稳定,所以我一直想着要发展点什么才行。”徐成全说,思去想来,决定就在家里酿酒,一来可以照顾家庭,二来可以就近种植玉米节约成本。

徐成全在打酒。彭水报社供图 华龙网发

2017年,徐成全办起了酒厂,从开始成立酒厂那时候他就注重酒的品质。酿酒的时候,徐成全每天凌晨两点就会起床开始忙活,每天十分辛苦,但是徐成全都一如既往的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靠着勤劳的双手和用心酿酒,酒的品质好,得到了顾客的好评,主要销往彭水、黔江等地。

2017年,徐成全一家还依托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新修了房子,住上了满意的新房。“现在的房子不仅宽敞,还很方便、干净。”徐成全很满意现在的新房子。

酒厂办起来了,为了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的条件,徐成全家里便着手开始发展养殖。前几年,每年徐成全家里都会养猪10余头,此外,家里还养了牛,为了减少养殖成本,家里每年都会种植很多庄稼,今年徐成全家里就种植了10亩玉米,还种植了辣椒等等。

张秀花除开每年种植不少庄稼外,还会在农闲时节去附近的烤烟基地务工。“前几天我都在这附近务工,每天可以收入100元,既可以照顾家庭,还能补贴家用。”张秀花对于眼前的生活十分满意。

徐成全夫妻俩不仅通过自己的勤劳增收过上了好生活,还会帮忙收购附近的玉米用来酿酒,让村民们的玉米种出来不愁销路,为村民减少了不少负担。

如今,徐成全的酒厂做得井井有条,每年可以收入10余万元,家里两个孩子都毕业参加工作了,家里的经济负担变小,夫妻俩凭借勤劳的双手生活越来越好了。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徐力超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