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县:送政策授技术 产业扶贫激活“造血”功能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4月16日19时55分讯(通讯员 赵军)“去年在村支‘两委’以及扶贫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我开始养殖高山麻鸭,现在已出栏1800只,毛收入超过10万元。”近日,重庆忠县白石镇巴岭村建卡贫困户刘一楷一边喂鸭子,一边笑呵呵地说。
刘一楷今年49岁,至今未婚。他从小右腿残疾,曾到浙江、福建一带制衣厂打工年,工资收入只能够糊口。
“母亲去世了,家里的房子也破得不能居住,外出打工还是在家务农?我一时拿不定主意。”2018年7月,刘一楷回村办完母亲后事,便茫然了。
“经鉴定,你家的房屋是D级危房,由政府补贴2.1万帮你重建。”正当刘一楷摇摆不定时,村里的干部上门家访,帮助他做了决定。
“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还可以拥有这么好的房屋。”当年12月,刘一楷欢欢喜喜地搬进了新家,并决定留在家乡发展。
2019年初,村支“两委”帮助刘一楷向农商行忠县支行申请了5万元扶贫小额信贷。刘一楷利用这笔钱,建起养殖场地,开始养麻鸭。
“2019年7月,我们在遍访全村贫困户的过程中发现,刘一楷尽管腿有残疾,但他身残志坚,自身发展动力足,加之又有一定技术,完全有条件扩大养殖规模。”巴岭村第一书记、扶贫驻村工作队队长刘皇说。在刘皇和几名队员的帮助下,刘一楷新建了水池、安装了污染治理设施,将养殖规模增加到2000只。
“现在我在家里养鸭子比在外面打工要好很多,多亏了村支‘两委’和扶贫驻村工作队干部,真心感谢他们!”刘一楷对如今的生活十分满足。
巴岭村的建卡贫困户刘尔云与刘一楷多年前在一起学习过缝纫技术。2019年,刘尔云回老家过春节,看见刘一楷养殖麻鸭效益不错,便时不时向其讨教,自己也搞起了麻鸭养殖。
“目前麻鸭已经出栏了200余只,收入1万多元。在村干部的引导下,我家还养了3头牛,前不久出生的一头小牛崽已经被人以5000元的价格订购了。”刘尔云高兴地说。
“为让更多贫困户通过产业带动脱贫,我们依据项目扶贫到户政策给予养鸭户出栏每只15元、存栏每只10元的补贴。同时,主动为他们提供养殖技术、协调扶贫小额信贷等。”巴岭村党支部书记江闻夏说,现在麻鸭、肉牛、生猪等养殖产业已成为助力当地贫困户精准脱贫的重要支撑。
巴岭村位于白石镇东部,国道G350横穿腹地,东距忠县县城19公里,西距沪渝G50白石出口9公里。该村幅员面积6.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824亩,辖7个村民小组,806户2671人。
巴岭村引进重庆市巴曼乡村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发展雷竹和高节竹产业,依托当地高山生态资源和竹海景观,投资数千万元打造巴曼竹韵乡村生态旅游景区。目前,该公司已完成旅游接待中心、会议中心、垂钓场、四季采摘园、科普基地百竹园、高山生态康养中心、巴扎营旧城墙、青少年素质拓展中心等项目建设。
“现在是采笋的时节,我们在公司打工一天有60多元的收入。”巴岭村建卡贫困户周淑华说,她在巴曼公司打工一年可以挣到1.5万元的工资。
巴曼公司每年支付给村民和村集体的土地流转费、务工工资,以及股权化改革项目分红60余万元。
如今,千余亩笋竹产业让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巴曼竹韵乡村生态旅游景区已成为忠县鲜有的集商务会议、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科普教育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巴岭村特色产业、乡村旅游、教育培训的有机结合,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为该村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