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电商扶贫,美了百姓生活富了百姓口袋
截至目前,彭水实现农产品销售额近1亿元,通过电商实现创业就业2000余人,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约2500元。

彭水:电商扶贫,美了百姓生活富了百姓口袋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0-05-05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5月5日7时讯(特约通讯员 杨元忠 通讯员 唐 源)“山货”成抢手货,一年卖出一百多万件;农户成“店小二”,一年收入上万元;顾客变“铁粉”,一年接待一千多万人……如今,渣海椒、腊香肠、晶丝苕粉、高山小土豆、八月瓜……彭水琳琅满目的农特产品,借助“彭水赶场”这一电商平台,一路畅销。昨(4)日,笔者从重庆市彭水县获悉,截至目前,彭水已实现农产品销售额近1亿元,通过电商实现创业就业2000余人,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约2500元。

山货成抢手货

一年卖出一百多万件

日前,笔者在彭水电子商务产业园碰上正在整理货物的俊皓土特产负责人陈小川。

“原来看到红薯烂在土里真心痛。”陈小川告诉记者,受渠道限制,许多农户的红薯、土豆家里都吃不完,经常烂在土里。但现在不同了,“我卖的彭水红薯最远的到了非洲加纳,俄罗斯也有。”

“你怎么卖这么远的哦?”记者忍不住发问。

“我一个东北的顾客在‘彭水赶场’上买了,直接快递过去的。”陈小川立马拿出手机打开了“彭水赶场”让记者一探究竟。

同样,谈起“彭水赶场”带来的变化,奥天土特产负责人陈雪林也是深有感触。 

陈雪林于2018年4月加入“彭水赶场”做起了电商。在这之前,他也在微信朋友圈卖特产,但渠道有限、没有平台保证,一个月只能卖2至3单。

“腊肉囤太多卖不完,要么送人要么就只有扔掉了!”陈雪林回忆起2016年春节的场景,至今仍深感痛心。

而自从入驻“彭水赶场”做起“正儿八经”的电商后,这一切都变了。他的微店每个月能卖300多单,销量翻了100倍。看到销路不愁,初次尝到甜头的陈雪林也决定放手大干一场,立即决定增加生产投入。

工作人员在彭水电子商务产业园整理货物。 通讯员 唐源 摄

虽然自家生产的产品种类有限,但通过“彭水赶场”网货中心,陈雪林还能卖“别人家”的农特产品。

据县商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网货中心把全县288个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农作物种植基地、贫困户手中采购的农产品都聚集到一起,经过机器化分拣、统一标识、包装后实现“一件代发”,让农特产品越走越远,走向各地消费者手中。

如今,入驻“彭水赶场”近2年以来,陈雪林的微店也顺势越做越大了,年销售量达到了上千件,年收入达到了上万元。陈雪林现在谈起“彭水赶场”带来的利润,脸上笑开了花。

打开“彭水赶场”,各种农特产品琳琅满目。据介绍,目前,随着“彭水赶场”平台的不断壮大,昔日卖不出去的农特产品,现在已经成为了消费者眼中的抢手货。数据显示,“彭水赶场”一年能卖出一百多万件农特产品。

农户成“店小二”

一年增收一万多元  

2019年,“彭水赶场”“土货”卖了近1亿元,绍庆街道镇南村村民杨中友贡献了3万多元。

3万多元相比1亿元,实在微不足道,但对于杨中友来说,却是莫大的成就。

“在家门口,就帮忙买点货,轻轻松松就能赚钱,这得多亏了电商带来了好机遇哟。”杨中友一说起电商带来的好处,满是欣喜。

“以前在外务过工,跑过销售,卖过保险,最终还是决定回到家乡。”2005年,杨中友回到镇南村,在村里工作。

“在村里工作了9年,期间经常和老百姓打交道,看到他们的农产品卖不出去,我也心焦。”杨中友说。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杨中友“触网”了,他的生活也因此彻底变了样。

“可以在村上报名免费参加电商培训,学成后,通过‘彭水赶场’将村里的‘土货’卖出去。”杨中友得知这一消息,灵机一动,觉得这是个契机,于是,他报了名。

接受了一周的电商培训后,杨中友收获颇多。“通过培训,我对电商的了解更深了,也学会了如何营销、如何宣传。”于是,杨中友因势利导,就在“彭水赶场”上开设了“杨老幺土特产”网店,一方面销售村里的农特产品,另外一方面也接受网店订单发货,进一步拓宽了销售渠道。

不仅如此,为了拓宽业务渠道,为村民提供更好的服务,除了代卖农产品,杨中友的网店还提供代购服务。 

“村民需要的、想买的都可以在我这里登记,由我代买。”杨中友说,村民如果购买了大型的农资农具或者家电,他还会送货上门,为此,他专门购置了一辆车。

前不久,村民向小勇让杨中友在网上代买了一台空调,从购买到安装,他没费一点力。

“不仅帮我购买,还直接送到我家里来帮我安装好了,这一条龙服务真贴心。”向小勇感慨道,杨中友的网店,给他们带来了很多的便利。 

如今,杨中友的网店成了村民买卖东西的好平台,杨中友也成了为村民牵线搭桥的好老乡。

“我会一直做下去,为村民搭好桥,让我们彭水的土特产销往全国各地。”杨中友信心满满地说,接下来,他会努力学习更多关于电商的相关知识,将网店做得更好,为村民铺好增收路。

如今,像杨中友这样成为电商“店小二”的农民,在彭水已有1300多人了。

靠着‘彭水赶场’这个平台,不仅让农户们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还让农特产品“触网”远销,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顾客变“铁粉”

一年接待一千多万人

近段时间,家住重庆市渝北区人和街道的胡祥容又忍不住在“彭水赶场”上下单了一批苕粉。

说起第一次接触彭水的苕粉,胡祥容至今都回味无穷。在2020年重庆两江新区对口帮扶彭水消费扶贫爱心购活动上,她第一次“认识”了“彭水赶场”,成为了该平台的种子顾客。

“一开始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下单了。”胡祥容告诉记者,没想到买回来的土鸡蛋、土鸭蛋味道和超市买的确实不一样,味道纯正,“土味”十足。

第一次吃到“土”味后,胡祥容又下单买了一些蔬菜。

“一开始可能还半信半疑。”胡祥容说,有几次买回来的蔬菜都很新鲜,吃起来也有小时候的蔬菜味儿。

经过胡祥容的多次亲身试验后,她确信了“彭水赶场”正宗土货的品质,还主动发朋友圈“安利”了十几个朋友。“好东西就是值得分享,让更多的人享受到。”

在用“彭水赶场”买菜之前,胡祥容家里也坚持吃土鸡蛋、土鸭蛋。但每次都是托在农村的朋友帮忙购买,有时候也买不到,“货源非常不稳定。”

自从用上“彭水赶场”后,胡祥容几乎一周下单一次蔬菜、半个月买一次土鸡蛋。“算下来每个月下单1200元钱左右,花钱吃放心菜还是很值得的。”胡祥容说。

其实,在胡祥容初次下单时,她对“彭水赶场”上的产品质量是有顾虑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县商务委在“彭水赶场”电商平台的完善过程中,建立了600多个适合网销的农产品目录及产品库,同时抽取了310多个农产品委托SGS机构进行全面检测,并已成功对接“彭水赶场”平台上网商店铺100余家。

对每一款在平台销售的农产品,县商务委都会以检测等方式来保障其质量,重点推荐的网销爆款,检测力度会更大,市民朋友可放心购买。

产品质量过关,自然是留得住回头客。像胡祥容这样从顾客变成“彭水赶场”铁粉的人已然不在少数。数据显示,如今,“彭水赶场”电商平台不断壮大,一年下来接待消费者高达一千多万人。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彭水:电商扶贫,美了百姓生活富了百姓口袋

2020-05-05 07:00:00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5月5日7时讯(特约通讯员 杨元忠 通讯员 唐 源)“山货”成抢手货,一年卖出一百多万件;农户成“店小二”,一年收入上万元;顾客变“铁粉”,一年接待一千多万人……如今,渣海椒、腊香肠、晶丝苕粉、高山小土豆、八月瓜……彭水琳琅满目的农特产品,借助“彭水赶场”这一电商平台,一路畅销。昨(4)日,笔者从重庆市彭水县获悉,截至目前,彭水已实现农产品销售额近1亿元,通过电商实现创业就业2000余人,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约2500元。

山货成抢手货

一年卖出一百多万件

日前,笔者在彭水电子商务产业园碰上正在整理货物的俊皓土特产负责人陈小川。

“原来看到红薯烂在土里真心痛。”陈小川告诉记者,受渠道限制,许多农户的红薯、土豆家里都吃不完,经常烂在土里。但现在不同了,“我卖的彭水红薯最远的到了非洲加纳,俄罗斯也有。”

“你怎么卖这么远的哦?”记者忍不住发问。

“我一个东北的顾客在‘彭水赶场’上买了,直接快递过去的。”陈小川立马拿出手机打开了“彭水赶场”让记者一探究竟。

同样,谈起“彭水赶场”带来的变化,奥天土特产负责人陈雪林也是深有感触。 

陈雪林于2018年4月加入“彭水赶场”做起了电商。在这之前,他也在微信朋友圈卖特产,但渠道有限、没有平台保证,一个月只能卖2至3单。

“腊肉囤太多卖不完,要么送人要么就只有扔掉了!”陈雪林回忆起2016年春节的场景,至今仍深感痛心。

而自从入驻“彭水赶场”做起“正儿八经”的电商后,这一切都变了。他的微店每个月能卖300多单,销量翻了100倍。看到销路不愁,初次尝到甜头的陈雪林也决定放手大干一场,立即决定增加生产投入。

工作人员在彭水电子商务产业园整理货物。 通讯员 唐源 摄

虽然自家生产的产品种类有限,但通过“彭水赶场”网货中心,陈雪林还能卖“别人家”的农特产品。

据县商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网货中心把全县288个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农作物种植基地、贫困户手中采购的农产品都聚集到一起,经过机器化分拣、统一标识、包装后实现“一件代发”,让农特产品越走越远,走向各地消费者手中。

如今,入驻“彭水赶场”近2年以来,陈雪林的微店也顺势越做越大了,年销售量达到了上千件,年收入达到了上万元。陈雪林现在谈起“彭水赶场”带来的利润,脸上笑开了花。

打开“彭水赶场”,各种农特产品琳琅满目。据介绍,目前,随着“彭水赶场”平台的不断壮大,昔日卖不出去的农特产品,现在已经成为了消费者眼中的抢手货。数据显示,“彭水赶场”一年能卖出一百多万件农特产品。

农户成“店小二”

一年增收一万多元  

2019年,“彭水赶场”“土货”卖了近1亿元,绍庆街道镇南村村民杨中友贡献了3万多元。

3万多元相比1亿元,实在微不足道,但对于杨中友来说,却是莫大的成就。

“在家门口,就帮忙买点货,轻轻松松就能赚钱,这得多亏了电商带来了好机遇哟。”杨中友一说起电商带来的好处,满是欣喜。

“以前在外务过工,跑过销售,卖过保险,最终还是决定回到家乡。”2005年,杨中友回到镇南村,在村里工作。

“在村里工作了9年,期间经常和老百姓打交道,看到他们的农产品卖不出去,我也心焦。”杨中友说。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杨中友“触网”了,他的生活也因此彻底变了样。

“可以在村上报名免费参加电商培训,学成后,通过‘彭水赶场’将村里的‘土货’卖出去。”杨中友得知这一消息,灵机一动,觉得这是个契机,于是,他报了名。

接受了一周的电商培训后,杨中友收获颇多。“通过培训,我对电商的了解更深了,也学会了如何营销、如何宣传。”于是,杨中友因势利导,就在“彭水赶场”上开设了“杨老幺土特产”网店,一方面销售村里的农特产品,另外一方面也接受网店订单发货,进一步拓宽了销售渠道。

不仅如此,为了拓宽业务渠道,为村民提供更好的服务,除了代卖农产品,杨中友的网店还提供代购服务。 

“村民需要的、想买的都可以在我这里登记,由我代买。”杨中友说,村民如果购买了大型的农资农具或者家电,他还会送货上门,为此,他专门购置了一辆车。

前不久,村民向小勇让杨中友在网上代买了一台空调,从购买到安装,他没费一点力。

“不仅帮我购买,还直接送到我家里来帮我安装好了,这一条龙服务真贴心。”向小勇感慨道,杨中友的网店,给他们带来了很多的便利。 

如今,杨中友的网店成了村民买卖东西的好平台,杨中友也成了为村民牵线搭桥的好老乡。

“我会一直做下去,为村民搭好桥,让我们彭水的土特产销往全国各地。”杨中友信心满满地说,接下来,他会努力学习更多关于电商的相关知识,将网店做得更好,为村民铺好增收路。

如今,像杨中友这样成为电商“店小二”的农民,在彭水已有1300多人了。

靠着‘彭水赶场’这个平台,不仅让农户们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还让农特产品“触网”远销,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顾客变“铁粉”

一年接待一千多万人

近段时间,家住重庆市渝北区人和街道的胡祥容又忍不住在“彭水赶场”上下单了一批苕粉。

说起第一次接触彭水的苕粉,胡祥容至今都回味无穷。在2020年重庆两江新区对口帮扶彭水消费扶贫爱心购活动上,她第一次“认识”了“彭水赶场”,成为了该平台的种子顾客。

“一开始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下单了。”胡祥容告诉记者,没想到买回来的土鸡蛋、土鸭蛋味道和超市买的确实不一样,味道纯正,“土味”十足。

第一次吃到“土”味后,胡祥容又下单买了一些蔬菜。

“一开始可能还半信半疑。”胡祥容说,有几次买回来的蔬菜都很新鲜,吃起来也有小时候的蔬菜味儿。

经过胡祥容的多次亲身试验后,她确信了“彭水赶场”正宗土货的品质,还主动发朋友圈“安利”了十几个朋友。“好东西就是值得分享,让更多的人享受到。”

在用“彭水赶场”买菜之前,胡祥容家里也坚持吃土鸡蛋、土鸭蛋。但每次都是托在农村的朋友帮忙购买,有时候也买不到,“货源非常不稳定。”

自从用上“彭水赶场”后,胡祥容几乎一周下单一次蔬菜、半个月买一次土鸡蛋。“算下来每个月下单1200元钱左右,花钱吃放心菜还是很值得的。”胡祥容说。

其实,在胡祥容初次下单时,她对“彭水赶场”上的产品质量是有顾虑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县商务委在“彭水赶场”电商平台的完善过程中,建立了600多个适合网销的农产品目录及产品库,同时抽取了310多个农产品委托SGS机构进行全面检测,并已成功对接“彭水赶场”平台上网商店铺100余家。

对每一款在平台销售的农产品,县商务委都会以检测等方式来保障其质量,重点推荐的网销爆款,检测力度会更大,市民朋友可放心购买。

产品质量过关,自然是留得住回头客。像胡祥容这样从顾客变成“彭水赶场”铁粉的人已然不在少数。数据显示,如今,“彭水赶场”电商平台不断壮大,一年下来接待消费者高达一千多万人。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潘雷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