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阳:产业兴环境美百姓乐 昔日贫困村今朝展新颜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5月11日6时30分讯(特约通讯员 王彬彬 通讯员 赵晓龙)初夏时节,阳光灿烂。车子缓慢行驶进重庆市云阳县鱼泉镇八一村,道路蜿蜒,满目皆山。山坡上,一片片桃树绿得醉人,鲜艳的杜鹃花点缀在其间。山坡间、山路上处处是忙碌的身影,欢声笑语回荡,村里难找闲人。
八一村建于1959年,因当时村内存有八一铁厂四车间,八一村的取名也因此而来。
谁曾想到,过去的八一村因交通不便、缺乏产业等多种原因,成为贫困村,全村有637户235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1户42人,贫困发生率20%。在2017年,该村又被评为全市深度贫困村。
近年来,在党委政府精准扶贫政策的润泽下,这个深度贫困村开始大变样,呈现出基础设施从无到有、产业从无到有、环境更加和谐美丽的景象。
谁又曾想到,现在的八一村旧貌换新颜,村民们有了新生活、新身份、新盼头……在脱贫增收奔小康的道路上,大家越走越有信心。
基础设施“大变身”
水泥路一直通到山顶,自来水流进每家每户,家家户户即将住上新房子……“三变”带来了“十八变”!
“八一村地处大山的半腰,上不巴天,下不趴地。过去的八一村,一条狭窄的水泥路是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今年58岁的唐辉平是村支部书记,他是土生土长的村里人。在他记忆中,曾经的村庄最大短板就是交通极度不便,村里仅有的一条主路是泥巴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就是以前真实的写照。
“以前赶集走路都要走老半天,现在路通了,出门就可以坐车了。”村民唐红光告诉记者,以前村道路没有硬化前,出行非常不便,如今出门赶集都是坐车,比以前方便多了,真是省时又省力。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开展,道路、水利、通讯、网络设施、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目前,该村完成村级公路硬化5千米,组级公路硬化8条19.7千米,新修人行便道32条18千米,实现社社通硬化路,户户通人行便道;整治渠堰11千米,山坪塘21口,新修人饮池6口400方,安装人饮管道1.5万余米,实现户户有安全用水,生产用水有保障。
道路通了,村民出行方便了,大家卖农产品更快捷了。八一村二组的贫困户刘红生说,以前他家门前的路一到下雨天,深深浅浅的坑里积满了水,一家老小出门极其不便,卖些农产品更是难上加难。现在车辆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装大米、拉红薯、土鸡蛋等,不仅节省了劳动力,腰包也鼓起来了。
“说起村里的基础设施变化,我的体会最真切。以前,我们过日子只能守着光秃秃的大山,只种玉米和水稻,还得靠天吃饭。在地里刨挖,一年下来也挣不了几个钱,好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村子里只有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如今,家门口就通了硬化路,吃上了自来水,住上了新房子,过日子心里也有底了。”72岁的刘晓秀老人,一辈子时光都呆在村里,谈起村里的变化,老人脸上笑容也多了起来。
贫困户刘红生说,以前他家门前的路一到下雨天,深深浅浅的坑里积满了水,一家老小出门极其不便,在2017年村里实施联户路硬化,铺好了水泥路。还能在村里道路项目工地上务工,家庭年总收入能达到2万余元,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去年年底摘下贫困帽。
在八一村,只见一栋栋新房装修一新,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延伸至各家各户,村民出行便利,一派和谐融洽、生机勃勃的新气象。
产业覆盖鼓起村民“荷包”
基础设施的完善,打通了该村致富的坦途,立足资源的优势,八一村把香菇产业、水蜜桃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之一。
八一村有耕地1862亩,以前村民主要经济收入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过去的八一村,农业效益低下,青壮年劳动力都选择外出打工,土地撂荒十分严重。
绵延的大山犹如道道屏障,贫困赶不走,小康进不来。“怎么脱贫”成了八一村人的一块心病。
“要脱贫,必须上产业!”唐辉平说。经过考察研究,村里自然环境良好,日照充足,土壤湿润,是绝佳的水蜜桃生长基地。2015年镇村两级以精准扶贫为契机,引进本土人才赖兴军,在村上流转闲置土地,打造建设了200余亩的水蜜桃基地,成立了云阳县黄龙桥水蜜桃种植专业合作社。
在种植过程中,采用“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委托当地贫困户种植,辐射带动贫困户,实现精准扶贫。同时,该公司优先聘用流转土地的贫困户,确保了农民失地不失业。基地给每人每天70至100元工钱,中午还提供一顿工作餐,工作时间也很人性化。
“辛苦干一年,挣个油盐钱。”贫困户董珏富回忆,一年一季苞谷,还要看天吃饭,一亩收四五百斤,赚不了多少。儿女们成家离开村子后,只剩下老两口相依为命,老伴肢体残疾,他一个人打理10多亩地,根本忙不过来,很多地都撂荒了。2016年,他将土地流转给赖兴军,土地流转费用每年3000元。土地流转后董珏富在基地打零工,从2015年至今打工收入已有2.5万元。
同时,水蜜桃基地每年吸纳贫困户10至15人打工,每年劳务支出10万元左右,为贫困户增加了家庭收入。
而在八一村的香菇生产基地,机器轰鸣、挖车穿梭,如山的木屑经过大型装袋机的搅拌加工,工人们正在为今年的香菇生产忙碌着。
2019年,该村招商引资进了返乡创业人士周武孝,他在外地从事香菇产业长达25年,从种植技术、产品包装、销售等环节,他有丰富的经验和市场资源。
说干就干,同年11月,周孝武流转22亩土地,搭建了32个香菇大棚,还成立了梓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购买香菇原材料,引进设备设施,今年2月初组织工人生产,年生产是30万袋香菇菌袋。
在香菇产业发展中,八一村以“公司+村集体+贫困户+农户”模式,公司出大头,建大棚和基地、买菌棒、搞管理,村支两委、贫困户、农户出小头,搞配套设施建设、出让土地等,共同参与发展产业。同时,以村集体为主,吸收贫困户参股,每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成为股东,参与公司分红。
今年基地发展袋料香菇30余万袋,年产30万余公斤,预计实现总效益300余万元,带动全村80%以上的农户增收,其中贫困户分红率达100%,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以前我们想要赚钱,只能到外省打工,现在在村子里的食用菌大棚工作,既可照看家,为家里分担压力,又可赚点钱,一举两得!”说起如今的“营生”,贫苦户张宏宇笑容满面。
走出香菇基地,一座座香菇大棚连成一排,成了村民眼中的“聚宝棚”,不仅乡村美了,百姓富了,贫困户也增收了。
在脱贫攻坚战中,八一村不断夯实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攻克致富瓶颈,村支两委用实际行动提升村民幸福感,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20%下降至今年的0.64%,今年全村实现整村脱贫……一幅产业兴、环境美、百姓乐的美好画卷正逐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