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去过的武隆现在咋样①丨“两山”实践交答卷
相关报道
核心提示:
5月23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住渝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委主任刘旗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时,以武隆为例介绍了当地通过实施旅游扶贫,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引起了总书记的回忆。
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曾率团到武隆考察。虽然时隔多年,但总书记对武隆印象深刻。
从名不见经传的国家级贫困县,到生态旅游精准扶贫的旅游大区,武隆如何实现绿色崛起?即日起,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推出《总书记去过的武隆现在咋样》系列报道,看武隆如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书写着旅游扶贫的样本。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5月27日17时讯(记者 陈星 陈美西 曹建)走在武隆街上,出租车司机说起“世界自然遗产”“国际山地运动户外公开赛”,无不滔滔不绝,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他们有炫耀的资本:从点一支烟转遍县城到坐拥12.5平方公里的城区;从乡镇干部进城开会自带铺盖到宾馆林立;从“养儿不用教,武隆走一遭”到年旅游总产值达170亿元;从“打开山门”到“绿色崛起”……
26年时间,对于一个贫困山区来说,足以实现华丽转身,对于这里沐浴着时代春风的人们来说,足以亲手改写命运。
大山深处的守望
1997年重庆直辖之初,武隆很穷。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不到1500元。
武隆地处渝东南武陵山腹地,群山环抱,交通闭塞。发展工业,无人问津。80%的乡镇、75%的行政村,处在大山区、高山区和石山区。本地男娃儿好多都难找媳妇,甚至在仙女山的高山密林里,有的只能打一辈子光棍。
大山峡谷扮演的“拦路虎”,把人们阻拦于狭隘的贫困之中。2002年,武隆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
“荒山瘦地石旮旯,红苕洋芋苞谷耙,大人饿得咕咕叫,细娃饿得清叫唤。”武隆区仙女镇石梁子社区村民刘顺刚,至今都没忘记这首村里流传多年的民谣。
贫穷曾是他童年挥之不去的记忆。因为没钱医病,10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带着6个娃,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
“和哥哥两个人上学需要10块钱,家里最多能拿出5块钱,没办法,学校就给我们免了一个人的学费。”这样,刘顺刚兄弟俩才勉强读完小学。
那时,山里的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金凤凰”一旦飞出大山,再也不愿回来。刘顺刚也不例外。
走出大山,也是仙女山街道龙宝塘村村民秦朝林的梦想。
因肢体残疾,秦朝林曾到贵州找木工的活,然而即便日工资只有两元,也没人愿意雇他。
出山的路受阻,秦朝林不得不重新回家种地。
土地石漠化严重,秦朝林只能在石缝里种粮食,收成低不说,还卖不起价。刨了十几年地,也没刨出啥。
秦朝林也尝试过种烤烟,但要到20公里外的地方卖,没有车,天不亮就要出发,烤烟没买脱,还得背回来,半夜才到家。一年下来,所有收入加起来不到2000元,一家人勉强够糊口。
吃尽了大山的苦头,秦朝林做梦都想改变。
山区吹来旅游春风
摆脱贫困,走出大山,成了一代又一代武隆人的梦想。
然而,一个深受大山制约,且早年靠国家政策扶持过日子的国家级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路究竟在何方?
要想走出山门,必须打开山门。
1985年,不愿再煎受“蜀道难”的武隆人,开始向大山挑战,在乌江悬崖绝壁上整整用了5年时间,凿通了武隆走出大山的第一条经济通道——巷白路。从而结束了武隆仅靠319国道和乌江航道进出大山的历史。
之后数十年里,武隆打通了连接周边道真、务川、彭水、南川、丰都、石柱、垫江以及武隆段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南涪高速、涪南铁路等交通“大动脉”。
山门打开,曾因大山阻隔的美景,距离不再遥远。
武隆虽穷,但与贫困并存的,是当地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武隆幅员面积2901平方公里,这片土地上,汇聚了集大娄山脉之雄,武陵风光之秀,乌江画廊之幽。
18年前,江口镇干部村民组成的“敢死队”,以决绝担当将第一束火把的光亮,探进芙蓉洞深不见底的地下宫殿,迎来履险如夷的欣喜同时,也点亮了万千武隆人的希望。
两年后,芙蓉洞对外向游客开放,武隆旅游业正式起步。“打造旅游品牌”从此成为历代武隆人的追求。
随着仙女山、天生三桥、芙蓉洞、芙蓉江等景区的成功开发,武隆把眼光瞄准在了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上。武隆想到的,是要把这两个字放大到世界级的名片上去。
2007年6月27日13:15,在新西兰基督城举行的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项目获全票通过,武隆喀斯特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从1994年的“嗷嗷待哺”到现如今的“弱冠之年”。武隆旅游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目前,已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四块金字招牌,成为重庆旅游的一面旗帜。
2019年,武隆全区接待游客36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70亿元。
好风景变好钱景
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武隆蹚出了一条贫困山区旅游扶贫新路子。
2007年,《满城尽带黄金甲》在全国热映,作为电影唯一外景地的天生三桥受到外界关注。
秦朝林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但因这部电影涌来的游客,让秦朝林有点儿坐不住了。
“何不种水果卖给游客,比种烤烟划算。”守望大山一辈子,秦朝林找到了奋斗的方向。
这一年,他租下30亩土地,相继种了李子、梨子、苹果等水果,成为仙女山镇最早一批发展果蔬种植的人。
多年的发展,秦朝林的果林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采摘旺季,游客最多的时候每天要接待七八十人,他还借此开起了农家乐。
“终于有了脚踏实地的感觉。”短短几年时间,一家人就告别居住多年的砖木土房搬进了新家,门口的猪圈变成了歇凉的坝子,一年收入比之前翻了十几倍。
也是在这一年,仙女山街道石梁子村迎来仙女山旅游度假区开发的机遇。曾经做梦都想走出大山的刘顺刚回到了村里,在村边通往景区的路口,建起了三层小楼。
2011年,刘顺刚经营的“皆邻农家乐”正式对外营业,每年收入在15万元以上,成功脱了贫。
放眼武隆大地,旅游扶贫春风所到之处,致富之花渐次开放。
武隆探索了旅游廊道带动型增收模式。坚持“建一处景点、引一批企业、活一带经济、富一方群众”,确立了仙女山旅游扶贫带、白马山旅游扶贫带、石桥湖旅游扶贫带、桐梓山旅游扶贫带四个旅游黄金廊道。
旅游发展突飞猛进,一个个美丽乡村在武隆脱颖而出,为百姓打开了“致富门”。
沧沟乡青杠村龙溪渡口曾是乌江流域重要货运中转码头,当地立足乡村文化振兴打造由驿站、驿园、驿市等组成的“古渡驿站”,文旅、农业、商贸同步勃兴;
文复乡西山村将甜柿作为特色经济产业发展,种植规模从500亩增加至1300余亩,马厂坝荷花观景园、甜柿示范园等农业项目,为当地乡村旅游带来了十足人气;
白马镇豹岩村融合打造了以天尺茶村为核心,以休闲观光、采摘体验、避暑养生等功能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新村,全村85%的农户通过旅游扶贫的带动实现了稳定脱贫……
生态旅游做到哪里,老百姓就富裕到哪里。借助旅游持续发力,武隆脱贫攻坚后来居上。
2017年11月,武隆在全国第一梯队脱贫“摘帽”。
截至目前,武隆有近10万人靠旅游吃饭,3万贫困户依靠旅游脱了贫,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03%。
点“绿”成金的神奇画卷,在武隆大地上延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