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打通健康扶贫“最后一公里”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5月28日6时讯(特约通讯员 杨元忠 通讯员 唐源)“现在好了,在家门口就能做理疗,不用再县城、镇上两头跑了。”在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平安镇卫生院理疗室内,村民龚明现正跟着医生的指导,做着理疗。以前,她要做中医理疗,只能去县医院才行。
原来,龚明现因为年纪大了,身患腰椎间盘突出,每日的疼痛折磨得她苦不堪言。听说镇上有了中医理疗,效果很好,她也就赶来尝试。“做了4天的理疗,现在明显感觉不痛了,人也轻松了很多。”龚明现对中医理疗,连连赞赏。
若在几年前,不要说中医理疗,就是一般的病,当地大部分群众都要翻山越岭到县医院求医,条件好一点的人家还会直接上重庆主城。
那时,彭水的许多乡镇医院医疗条件差,诊所和病房破破烂烂;医疗设备落后,医生看病凭的是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老三件”。
乡镇医院何去何从?是继续等待,还是改革创新?彭水没有等、靠、要,而是想办法、找点子——深入实施健康扶贫,把设施留在基层、把资金投向基层、把人才留在基层,让群众就近看病省钱又省心。
设施留在基层
群众就近看病
站在宽敞明亮的新业务大楼前,高谷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冉开碧依然记得当年的窘境——多个科室挤在一个房间给病人看病、生化分析器是半自动的、手术室仅一个通道进出……病人留不住,医生也留不住。
而如今的中心卫生院,各科室功能完善,各项医疗设备也都齐全……
高谷镇中心卫生院只是近年来彭水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的缩影之一,按照“精准扶贫、因病施治、保障基本”原则,彭水建立完善了保障运行机制,着力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通过分级诊疗的实施,让群众基本医疗有保障。
以前,彭水40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加起来才1.4万平方米,有3个乡镇甚至没有业务用房。医疗设施简陋,多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仍是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老三件”,基本处于“运行相当艰难、发展几乎停滞”的状态。
经过充分调研后,彭水提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集团化管理改革这一思路,即独立设置农村卫生管理中心,建立以农村卫生管理中心为集团总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成员单位的集团化管理模式。在明晰医院内部经营管理权限的前提下,由医院集团统一规划、统一配置资源,实现对基层医疗机构发展计划、预算安排、审计监督等工作,推动基层医疗机构规范发展。
集团设“资金池”,统筹提取各成员单位业务收入的10%和医疗纯收入(特指医疗收入减去药品、耗材)的10%,主要用于集团成员单位基础设施建设、医疗设备配置更新等。
正是靠着医院集团“资金池”统筹支持,高谷镇中心卫生院尝到了“甜头”:从“资金池”调出300万元买下隔壁房屋,使业务面积扩大了一倍多,购入进口彩超、胃镜、CT、DR等仪器,全新洁净的手术室也投入使用。
目前,彭水乡镇卫生院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彩超、西门子DR(柯达CR)、数字化影像系统全覆盖,乡镇卫生院和行政村卫生室标准化率达100%。彭水还组建36个流动医院进村入户开展送医送药服务,并配备乡村医生,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
资金投向基层
群众看病省钱
“小病拖、大病挨,得了重病才往医院抬。”曾经,这一度是山区群众怕得病特别是怕得大病的真实写照,巨额的医药费常常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如今,有了健康扶贫的资金支持,正有效缓解山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家住平安镇平安社区2组的村民胡仁国,就是其中受益人之一。
“以前没得这个政策,看病贵、花钱多。”在平安镇卫生院,正在输液的胡仁国略显尴尬地说。
胡仁国口中的政策,就是彭水实行的“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制度。即:贫困家庭患者出院时即时结算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扶贫医疗救助、精准脱贫保,在基层医疗机构发生的住院费用,出院结算时直接享受卫生扶贫专项基金补助,在户口所在地以外发生的住院费用,凭报账资料回户口所在地乡镇卫生院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报销卫生扶贫专项基金补助。
“在医院住院治疗花了800多元医药费,最后算下来,我只承担了40元的医药费,省了好多钱!”胡仁国回想起前几次来医院看病后报销的费用,眼里满是激动。
面对贫困群众,彭水率先设立了县级健康扶贫基金,由县财政按不低于2000万元/年预拨资金,对贫困患者住院医疗费用个人负担部分,经各项政策报销后,对合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不足90%的部分由县级健康扶贫基金予以补助。
面对农村贫困人口重大疾病和慢病患者,在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就诊产生的合规医疗费用,经各项政策报销后,在一级医疗机构就诊门诊报账比例不足85%的部分予以补助,在二、三级医疗机构就诊门诊报账比例不足80%的部分予以补助。
人才留在基层
群众看得好病
高谷镇中心卫生院有个藏族女医生叫在么,今年30岁。她原本是四川阿坝人。几年前,在彭水医疗改革的人才引进战略中,她被吸引过来。像在么一样,在彭水各乡镇医院,从外省外地引得进、留得住的人才还有不少。
一手抓硬件建设,更新完善各项医疗设施设备;一手抓软件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提高人才综合素质,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看得好病的重大利好。
与此同时,彭水还出台了一系列人才选用、引进、培养、使用制度。
实施人才引进激励制度。简化招聘程序,提前6个月转正定级;高定2级薪级工资,根据人才层次一次性奖励3-5万元。
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突出贡献特殊人才津贴制度。每两年一次基层特殊人才评定,如果评上,每人发放600元/月的特殊人才津贴。
实施边远乡镇卫生院特殊工资补贴制度。距县城远、交通不便、条件差、服务人口少,只要完成目标考核任务,给予院长800元/月、其他医务人员600元/月的特殊工资补贴。
实施全科医生激励制度。县财政每年落实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培训期间医生给予1500元/人/月,注册后按一、二、三类乡镇分别补助每人每月200、400、600元。外地来彭水工作具有中级职称的全科医生,一次性给予5万元的安家补贴。同时,畅通职称晋升渠道,提前一年聘任和报考。
实施专科人才培养制度。对到重庆三甲医院进修的人员,按每人每年6万元、半年4万元对单位予以补助;到县级医院进修的人员,按每人每年2万元、1万元的标准对单位予以补助。
这一系列人才引进培养政策的实施,优化了基层医院的人才结构,让医生有了学习提升的机会,有利于基层医院人才队伍的稳定和长远发展,也为老百姓看得好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