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媒体巴南采风|乡村振兴看巴南“ 五位一体”带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6月10日22时10分讯(记者 羊华 赵铁琥)巴南,人文历史悠久,商代时巴人就在此立国建都。
今天的巴南,身处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却又有广袤的农村,呈现大城市大农村的特点。
近年来,巴南区围绕乡村振兴五大板块,全面布局全域发力,践行高质量发展。巴南也凭借独有的乡村振兴模式,成功入选了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6月8日-10日,20家川渝的媒体记者,参加了由重庆市巴南区委宣传部、区网信办、区文化旅游委举办的“四川重庆两地主流媒体赴巴南采风活动”。
在先后探访了公路物流和生物医药产业之后,巴南区乡村振兴的创新做法,也受到了媒体记者们的关注。
乡村产业振兴
二圣镇受益农业产业化
持续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巴南二圣镇尝到了甜头。
二圣茶山尤为出名,“巴南银针”“定心”等名茶,皆产自这一带。媒体记者们来到二圣镇,探寻这里的发展秘诀。
据重庆市二圣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二圣茶业有限公司于成立1976年,是集茶树种植、茶叶生产销售、茶文化推广、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型茶业企业。公司多年来培育的“定心”和“巴南银针”两大品牌,在保持良好品质基础上,持续优化产品形象,通过线上线下推广方式,市场占有率以及品牌价值持续上升。“巴南银针”入选国家名优特新农产品目录,“巴南银针”和“定心”的品牌价值已分别达到1.58亿元、2.34亿元,多次在国际国内重要节会上展现靓丽风采,成为渝茶代表。公司基地还是重庆市茶研所、西南大学等科研单位的教学实践基地。
巴南区众喜早熟梨专业合作社,则通过公司化运作,打响了“天冠高山梨”品牌。通过实行“统一设施建设、统一技术培训和信息传递、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品牌包装和销售价格”“分户管理、分红、分利”“小户散户向大户集中、集中采购生产资料”的“四统三分两集中”生产经营模式,组织开展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实现了抱团发展,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市场风险的能力。2018年合作社销售梨子100万余斤,销售收入557.6万元,占社员总量的50%。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万元。
巴南区昌元家庭农场位于二圣镇中坪村上湾社,家庭农场现有人口7人,其中农业劳动力4个,自有承包耕地15.3亩。从2011年开始通过流转周边69户荒芜土地探索适度规模化种植水稻、玉米、红苕及果树等农作物。2013年5月“巴南区昌元家庭农场”正式注册,成为巴南区第一个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同年获得重庆市家庭农场示范场称号。农场发展起来后,又广泛为周边农户开展代耕地、代育秧、代插秧、代防病虫、代收获等社会化服务工作,服务面积达到550余亩。
从全区来看,巴南已完成“四季果蔬”示范基地布局,品牌茶业、精品果蔬、生态渔业、特色粮油四大支柱产业态势良好,光是茶叶精深加工、果蔬初加工等加工产业,加工产值就已超过百亿元;乡村旅游经营收入也达到了38.6亿元,同比增长24.5%。
乡村文化振兴
木洞河街与文化生产力
乡村振兴,不只是振兴产业,文化振兴同样重要。
巴南区深刻认识到,要除穷根,首先得去除思想上的保守。
过去有了资金先扶贫,不过木洞河街的成功,让农村干部群众相信,文化投资同样有高收益。
木洞镇非遗文化丰富多彩、历史悠久、传承有序,上世纪90年代,被重庆市命名为“山歌之乡”,木洞山歌被评为“巴渝优秀民间艺术”,2006年木洞山歌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2007年木洞龙舟列入首批市级非遗,2008年以来连续三次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木洞镇相关负责人为媒体记者们当起了导游,“咱们木洞山川秀美,自古以来多有文人墨客驻足流连、赋诗作词。”
据介绍,唐代大诗人王维著诗《晓行巴峡》感叹木洞“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诗圣杜甫著诗《渝州候严六待御不到先下峡》绘木洞江景为“山带乌蛮阔,江连白帝深”。清代文坛领袖王士祯著诗《舟出巴峡》记录木洞山歌“新月数声笛,巴歌何处船。今宵羁客泪,流落竹枝前”。因此,打造木洞河街,是传承木洞山歌文化的需要,也是文化振兴的需要。
在巴南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木洞镇在抓好非遗文化传承的同时,打造出了以山歌文化为依托的木洞河街,并一举“唱响”巴渝大地。
木洞镇最终成为重庆美丽乡村建设的范本,并成功创建国家卫生镇。
巴南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该区通过“三个心灵”有力推动了乡村文化振兴。
一是着眼教育引导,用文化思想“滋养心灵”。今年以来,开展了“学习新思想 唱响能行好 夺取双胜利”微宣讲活动,全区各级“百姓名嘴”深入198个村全覆盖宣讲245场。组织大学生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5场,覆盖贫困青少年家庭500余户。结合“国家卫生城区”创建,开展爱国卫生月活动125场次。
二是着眼共建共享,用文旅成果“装扮心灵”。着力镇街晒文旅,由各镇街书记出镜推介文旅资源,镇长(主任)当主播推介土特产品,群众讲述家乡发展故事,目前已推介8个镇街,累计点赞量达540万次,新媒体宣传报道流量1000万+1个,100万+4个。
三是着眼价值引领,用文明新风“浸润心灵”。深化文明创建评选活动,充分发挥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示范带动作用;成立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完善中心、站、所工作构架体系,组持续开展“山水之城 美丽之地”志愿服务活动、垃圾分类等志愿服务158场次,围绕脱贫攻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等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520场次。
乡村组织振兴
抓好党建引领基层管理
过去各扫门前雪,如今群策群力办大事。
巴南区惠民街道胜天村地处明月山脉,村内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42%,气候环境宜人,村域面积12.7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约4404亩,林地面积约8100余亩,全村以种植业为主,村民主要经济收入以外出务工为主。2017年,胜天村于2017年作为惠民街道后进基层党组织加以整顿转化,取得了实效,并以此为契机,加强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持续巩固整顿转化成果,呈现“后进”变“先进”的良好势头。胜天村以“四联共治”模式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一是联巡,组建一支多方联动的巡逻队伍,构筑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二是联调,搭建一个村民评理所,建立以村民自调为主,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的联合调处机制;三是联管,搭建综合管理信息网络平台,画好网上网下联合管理同心圆;四是联智,成立乡贤参事会,凝聚智慧力量提升治理能力。
界石镇金鹅村村支两委则以“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目标,通过成立 “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等“四会一章程”来治理乡村,村民人居环境得到大大改善,乡风更加文明,村庄更加整洁,百姓生活更加富裕。
二圣镇集体村的做法是将支部建在产业上。全村党员干部积极开展产业技术指导,帮助全村60%以上雪梨种植农户都成为了技术土专家。同时,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116名党员主动认领各类岗位135个,承诺服务事项166项,解决村民矛盾等各类问题16件。在此基础上,做好党务、村务、财务“三务公开”,再通过建立《村规民约》,设立党员村规民约示范岗、村规民约监督岗,开展“文明诚信户”“好邻居”“最美家庭”等评选,让农户精气神有了显著提高,组织治理也更加有力。
天胜村、金鹅村、集体村是巴南区全面推进乡村组织振兴的缩影,各乡镇结合了自身的特点,不断强化党建引领下的基础组织建设,使其成为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一环。
乡村生态振兴
上下齐心建“美丽乡村”
明明农村山清水秀,为何过去却不是美丽之地?
这是因为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卫生观念差,找准了这一痛点,巴南在推进乡村振兴时,将生态治理也作为重要的一环。
重庆金澜众创农业股份合作社创始人田卫,通过组建合作社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通过盘活现有资产、民俗改造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大大提高农户生活质量,示范带动效果明显。
合作社不计报酬地配合当地政府在平滩村9.10.11社56户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示范点整治。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亲自协调矛盾纠纷,亲自核定每户整治的内容和工程量,做到实事求是;在施工过程中亲自设计整治标准,如:院坝硬化厚度、水泥标号、花池厚度高度等。农户通过对房前屋后污水沟、院坝、道路、花台、围栏等提升整治,有效改善村民生活习惯及生活环境。
木琅农业作为巴南区深耕农业生产与农旅融合发展区级龙头农业企业,也极为注重改善农业人居环境。
木琅农业负责人透露,在当地政府的协调帮助下,公司通过修建人行步道、晾晒场坝、公共卫生间、灌排水沟和山坪塘,补齐短板,完善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其次是归整生产场所、劳作休息亭榭,美化绿化园林,投放垃圾收集箱等,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切实改变农村脏乱差。最后,号召和发动在企务工村民利用农闲时间开展自家院落环境清理,让企业生产基地周边群众最大程度的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努力营造以 “丰雨谷生态农庄”为核心区,周边村民共同参与的“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幸福家园”的浓厚氛围。
巴南区相关负责人透露,围绕农村工作,在搞好脱贫攻坚的同时,不能忘记了生态环境。全区上下以“两山论”为指引,坚持农业产业化与生态治理两手抓。区内各大涉农企业、村组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生产的同时保护美化环境,已经成为普遍共识。现在的巴南,不仅农民感受到钱包鼓了,生活环境也美了,有条件的村镇,更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了乡村游,增加了源源不断的绿色收入。
乡村人才振兴
请“归雁”找外援搭平台
乡村振兴,靠农村自身体内循环远远不够,需要引入人才资源。
重庆恒雨谷木家庭农场总经理陶恒是“全国十佳农民”,家住巴南区接龙镇关塘村,这位八零后妹子厌倦了在外打工的日子,在巴南区有关部门的鼓励下,毅然回乡创业。
她先是申办了微型企业,在政府的支持下,又承包了80多亩地,引进了优质的桂花树、栾木、香樟树等。最后做成了现在的企业,种植规模已达到500亩。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陶恒吃了定心丸,现在农场实施田块交替轮换种植瓜果、蔬菜,放养家禽,淡水养鱼等,已是集种植、采摘、休闲和餐饮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农场。目前已实现年收入200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
现在恒雨谷木家庭农场返乡农民工占60%。农忙时,每天还会临时录用40—60位农户。
刘顺友也是返乡创业的典型,2017年被授予巴南区“十佳”农民工,“筑梦巴南”创客之星,2019年获重庆市委、市政府授予“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奖先进个人。
刘顺友成立的重庆顺友稻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168户,注册资金40万,主要经营水稻、玉米、蔬菜的种植、加工、销售。组织社员生产所需物资供应,进行技术培训及咨询服务,培养了农机操作人员4人,农业技术人员12人,带动农民种植3000亩,年产优质稻150万公斤,去年被评为巴南区产业化龙头企业。
引导返乡创业还远远不够,巴南区还积极向外引智。
巴南区相关负责人透露,该区为了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出台了《巴南区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实施方案》,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成长成才,选派160余名医生、教师、涉农等入乡人才到基层单位服务,拓宽了基层人才来源渠道;常态化开展“红领行动”“归巢行动”“亲情行动”,引导吸引260余名农村劳务经纪人、乡村厨师等技术技能人才返乡创业兴业。
其次,是完善人才教育培养机制。完善人才培养基地,创建市级“巴南萄源社星创天地”、章之汶农业科学研究院双创实验基地,定期开展农业人才专业技术、素质提升培训。创新人才培训方式,将乡村振兴培训班次纳入全区干部教育计划,共计培训1200余人。依托西南大学、市农科院等大专院所,积极开展校(院)地合作。
截至目前,新培育高素质现代农民606人,新发展家庭农场39个(全区总数达317个),新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42个(全区总数达594个)。
【新闻纵深】
巴南乡村振兴 下了一盘“活棋”
在主城都市区9个中心城区中,巴南身在“城”中,亦有广袤农村,如何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实现乡村振兴?
巴南区的做法是——乡村产业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组织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人才振兴齐头并进,全面推动农村工作,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让农田集聚产业,让农房变身洋房,让采摘满足野趣,让山乡变身景区,让人才孵化专才,昔日农村由此“摇身一变”,不仅产业实现了多元化和规模化,农村的颜值也高了,不仅农户自己住得舒服,还带动了乡村旅游。这样的乡村振兴,才是全方位的乡村振兴。
可以看到,巴南将乡村振兴当作一盘棋进行整体统筹,绿色发展的“棋”注定越下越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