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传世名画《巴人汲水》“回家” 精神力量穿越时空

徐悲鸿传世名画《巴人汲水》“回家” 精神力量穿越时空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0-06-19

相关链接>>>

江北石家花园“履新”徐悲鸿美术馆•重庆馆 《巴人汲水》真迹首次“回家”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6月19日22时15分讯(记者 李天春 陈美西 林森)重庆,是一座曾经硝烟弥漫的抗战名城、英雄之城,也是一座墨香四溢的艺术之城、山水之城。在抗战期间,汇聚了郭沫若、巴金、冰心、徐悲鸿、傅抱石、李四光等文化界名人。今(19)日,徐悲鸿生前创作的名画《巴人汲水》在徐悲鸿美术馆•重庆馆公开展出,真正实现了大师生前的夙愿,让传世名画“回家”。

徐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美西 摄

徐悲鸿的孙子徐骥第一次走进徐悲鸿的故居——江北区盘溪路70号石家花园,与一代艺术大师进行了空越时空的对话,用心去感悟抗战时期激励人心的精神力量。

《巴人汲水》“回家”

《巴人汲水》名扬海外,这不是第一次在重庆展出。

2018年7月13日,《回望归鸿——徐悲鸿抗战时期绘画作品展》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开幕,徐悲鸿抗战时期经典之作首次在重庆集中展示。徐悲鸿之子、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徐庆平携《巴人汲水》《奔马》等绘画巨作,讲述了他的父母与重庆难以割舍的情感。

徐悲鸿作品《奔马》。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李天春 摄

《巴人汲水》反映了抗战时期重庆人不屈不挠的精神,是徐悲鸿现实主义画作的高峰之作。他在石家花园居住了四年,2019年,江北区政府决定修缮徐悲鸿旧居,与时代悲鸿(北京)文化艺术中心签订合作协议,打造徐悲鸿美术馆·重庆。

《巴人汲水》图。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美西 摄

这一次,《巴人汲水》真正“回家”了。

徐悲鸿的孙子徐骥携《巴人汲水》《奔马》等传世名画,在徐悲鸿美术馆•重庆馆公开展示。

抗战时期的精神力量

徐悲鸿于1953年去世。

作为80后徐骥,他对徐悲鸿没有印象,因为年代隔得太远了。

第一次走进徐悲鸿故居,徐骥感慨万千:“通过这次展出,也算是和爷爷进行时空对话。在石家花园,我能够深刻感悟到抗战时期的精神力量”。

徐悲鸿和妻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美西翻拍

徐悲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

1937年10月,徐悲鸿随中央大学从南京内迁赴重庆,落户原重庆大学松林坡,执教于中央大学艺术系。

“文化救亡,教育兴邦”。在重庆大学第二任校长胡庶华倡导下,1938年2月6日,沙磁文化区在重庆大学宣告成立,汇聚了郭沫若、巴金、徐悲鸿、冰心、傅抱石、李四光等文化界名人,从此扛起抗战文化大旗。

展馆一角。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美西 摄

在抗战的艰苦岁月里,沙磁文化区带头掀起了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工业实业救国、乡村建设救国等热潮。徐悲鸿以画笔为戈,和其他教育家、艺术家一道,以“文化抗战、科学救国”为宗旨,积极投身救亡图存的滚滚洪流。

沙磁文化区在抗战中创建形成,成为战时中国的文化教育中心而享誉海内外,是中国近代文化教育史上的一个创举。

重庆沙磁文化区地理位置图。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美西 摄

如今,在沙坪坝小学教学楼的墙壁上,还挂着沙磁文化区一些教育家、艺术家的珍贵照片,沙磁文化的精髓正在一代代传承。

传世名画的艺术价值

《巴人汲水》是此次展出的最大亮点。

很多人一直好奇,《巴人汲水》的取景点到底在何处?徐骥说,这幅画的本意是体现重庆人抗战的坚强不屈的意志。重庆是山城,很难说《巴人汲水》的取景点具体在哪里。因为绘画是一种艺术,而艺术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巴人汲水》有可能是用一种空间想像的场景,来实现艺术作品的创作。

徐悲鸿画笔下的猫。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李天春 摄

那么,《巴人汲水》是在哪里创作出来的呢?有一种说法是在当年重庆大学防空洞里创作出来的。对此,徐骥也给予了否定。他说,徐悲鸿是一个崇尚自然之美的艺术家,不可能在防空洞里创作,防空洞主要是放一些他的收藏品和绘画作品。

真实的情况是,徐悲鸿在松林坡的教室里用两张纸拼接,一气呵成创作出《巴人汲水》,反映抗战时期重庆人不屈不挠的精神,成为他的作品中最具人民性和时代精神的代表作。

徐悲鸿画笔下的梅花。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李天春 摄

1938年10月,徐悲鸿携大批作品离开重庆。在香港举办画展时,《巴人汲水》被誉为“五百年来罕见之作”。

艺术大师的爱国情感

1939年—1942年,徐悲鸿先后赴新加坡、印度举办画展,四处奔波为抗战募捐、救济难民。

1942年,徐悲鸿为抗战募捐从海外回到重庆。“嘉陵美术会”在沙坪坝迎接,留下一张珍贵的照片。由张建中、唐润明、李波主编的《抗战时期重庆沙磁文化区档案史料选编》对此有记载。

徐悲鸿塑像。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美西 摄

回到重庆后,徐悲鸿继续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后应重庆工商界名人石荣延邀请,搬入江北区盘溪路70号石家花园,一住就是四年。在此期间,他创办了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先后聘请了张大千、吴作人、李瑞年等画家作为研究员。这些人后来成为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奠基者,是中央美术学院核心师资力量。

让高雅艺术感染孩子

徐悲鸿与石家花园,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丰碑。

徐悲鸿的绘画巨作,不仅仅体现在艺术方面的高深美学造诣,更多的是反映了救亡图存的时代精神。比如,《奔马图》,不仅表现了马的精神和特征,更赋予了他的个性和理想——为振兴民族艺术而奋斗,激励国人浴血奋战,不惜用流血牺牲换取和平的坚强意志,强烈的爱国情感力透纸背。

徐骥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此次将《巴人汲水》《奔马》等真迹名画公开展出,希望更多的重庆市民了解艺术作品的力量,了解那个时期艺术家的家国情怀,以此激励大家励精图治、奋发有为,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美好的家园。

徐骥表示,除了本次展出之外,接下来徐悲鸿美术馆•重庆馆还将开展一些活动,比如和一些中小学联动开展绘画活动,让高雅艺术感染孩子们,让孩子们发现生活之美、身边之美,激励他们茁壮成长。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徐悲鸿传世名画《巴人汲水》“回家” 精神力量穿越时空

2020-06-19 22:18:25 来源:

相关链接>>>

江北石家花园“履新”徐悲鸿美术馆•重庆馆 《巴人汲水》真迹首次“回家”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6月19日22时15分讯(记者 李天春 陈美西 林森)重庆,是一座曾经硝烟弥漫的抗战名城、英雄之城,也是一座墨香四溢的艺术之城、山水之城。在抗战期间,汇聚了郭沫若、巴金、冰心、徐悲鸿、傅抱石、李四光等文化界名人。今(19)日,徐悲鸿生前创作的名画《巴人汲水》在徐悲鸿美术馆•重庆馆公开展出,真正实现了大师生前的夙愿,让传世名画“回家”。

徐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美西 摄

徐悲鸿的孙子徐骥第一次走进徐悲鸿的故居——江北区盘溪路70号石家花园,与一代艺术大师进行了空越时空的对话,用心去感悟抗战时期激励人心的精神力量。

《巴人汲水》“回家”

《巴人汲水》名扬海外,这不是第一次在重庆展出。

2018年7月13日,《回望归鸿——徐悲鸿抗战时期绘画作品展》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开幕,徐悲鸿抗战时期经典之作首次在重庆集中展示。徐悲鸿之子、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徐庆平携《巴人汲水》《奔马》等绘画巨作,讲述了他的父母与重庆难以割舍的情感。

徐悲鸿作品《奔马》。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李天春 摄

《巴人汲水》反映了抗战时期重庆人不屈不挠的精神,是徐悲鸿现实主义画作的高峰之作。他在石家花园居住了四年,2019年,江北区政府决定修缮徐悲鸿旧居,与时代悲鸿(北京)文化艺术中心签订合作协议,打造徐悲鸿美术馆·重庆。

《巴人汲水》图。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美西 摄

这一次,《巴人汲水》真正“回家”了。

徐悲鸿的孙子徐骥携《巴人汲水》《奔马》等传世名画,在徐悲鸿美术馆•重庆馆公开展示。

抗战时期的精神力量

徐悲鸿于1953年去世。

作为80后徐骥,他对徐悲鸿没有印象,因为年代隔得太远了。

第一次走进徐悲鸿故居,徐骥感慨万千:“通过这次展出,也算是和爷爷进行时空对话。在石家花园,我能够深刻感悟到抗战时期的精神力量”。

徐悲鸿和妻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美西翻拍

徐悲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

1937年10月,徐悲鸿随中央大学从南京内迁赴重庆,落户原重庆大学松林坡,执教于中央大学艺术系。

“文化救亡,教育兴邦”。在重庆大学第二任校长胡庶华倡导下,1938年2月6日,沙磁文化区在重庆大学宣告成立,汇聚了郭沫若、巴金、徐悲鸿、冰心、傅抱石、李四光等文化界名人,从此扛起抗战文化大旗。

展馆一角。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美西 摄

在抗战的艰苦岁月里,沙磁文化区带头掀起了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工业实业救国、乡村建设救国等热潮。徐悲鸿以画笔为戈,和其他教育家、艺术家一道,以“文化抗战、科学救国”为宗旨,积极投身救亡图存的滚滚洪流。

沙磁文化区在抗战中创建形成,成为战时中国的文化教育中心而享誉海内外,是中国近代文化教育史上的一个创举。

重庆沙磁文化区地理位置图。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美西 摄

如今,在沙坪坝小学教学楼的墙壁上,还挂着沙磁文化区一些教育家、艺术家的珍贵照片,沙磁文化的精髓正在一代代传承。

传世名画的艺术价值

《巴人汲水》是此次展出的最大亮点。

很多人一直好奇,《巴人汲水》的取景点到底在何处?徐骥说,这幅画的本意是体现重庆人抗战的坚强不屈的意志。重庆是山城,很难说《巴人汲水》的取景点具体在哪里。因为绘画是一种艺术,而艺术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巴人汲水》有可能是用一种空间想像的场景,来实现艺术作品的创作。

徐悲鸿画笔下的猫。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李天春 摄

那么,《巴人汲水》是在哪里创作出来的呢?有一种说法是在当年重庆大学防空洞里创作出来的。对此,徐骥也给予了否定。他说,徐悲鸿是一个崇尚自然之美的艺术家,不可能在防空洞里创作,防空洞主要是放一些他的收藏品和绘画作品。

真实的情况是,徐悲鸿在松林坡的教室里用两张纸拼接,一气呵成创作出《巴人汲水》,反映抗战时期重庆人不屈不挠的精神,成为他的作品中最具人民性和时代精神的代表作。

徐悲鸿画笔下的梅花。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李天春 摄

1938年10月,徐悲鸿携大批作品离开重庆。在香港举办画展时,《巴人汲水》被誉为“五百年来罕见之作”。

艺术大师的爱国情感

1939年—1942年,徐悲鸿先后赴新加坡、印度举办画展,四处奔波为抗战募捐、救济难民。

1942年,徐悲鸿为抗战募捐从海外回到重庆。“嘉陵美术会”在沙坪坝迎接,留下一张珍贵的照片。由张建中、唐润明、李波主编的《抗战时期重庆沙磁文化区档案史料选编》对此有记载。

徐悲鸿塑像。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美西 摄

回到重庆后,徐悲鸿继续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后应重庆工商界名人石荣延邀请,搬入江北区盘溪路70号石家花园,一住就是四年。在此期间,他创办了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先后聘请了张大千、吴作人、李瑞年等画家作为研究员。这些人后来成为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奠基者,是中央美术学院核心师资力量。

让高雅艺术感染孩子

徐悲鸿与石家花园,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丰碑。

徐悲鸿的绘画巨作,不仅仅体现在艺术方面的高深美学造诣,更多的是反映了救亡图存的时代精神。比如,《奔马图》,不仅表现了马的精神和特征,更赋予了他的个性和理想——为振兴民族艺术而奋斗,激励国人浴血奋战,不惜用流血牺牲换取和平的坚强意志,强烈的爱国情感力透纸背。

徐骥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此次将《巴人汲水》《奔马》等真迹名画公开展出,希望更多的重庆市民了解艺术作品的力量,了解那个时期艺术家的家国情怀,以此激励大家励精图治、奋发有为,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美好的家园。

徐骥表示,除了本次展出之外,接下来徐悲鸿美术馆•重庆馆还将开展一些活动,比如和一些中小学联动开展绘画活动,让高雅艺术感染孩子们,让孩子们发现生活之美、身边之美,激励他们茁壮成长。

[责任编辑: 王婷婷]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