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岸:600多岁的“大佛寺”接受“微整形”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7月1日6时30分讯(通讯员 陈思易)日前,位于重庆南岸区弹子石街道集萃村1号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弹子石摩崖造像启动修缮工程。据悉,弹子石摩崖造像建造于元末大夏王朝,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被老百姓称为“大佛寺”,是重庆唯一的城市中心区的国保级石刻造像。
弹子石摩崖造像在数十年前经历过简单修复,但修复效果欠佳。今年6月开始,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修复专家将用1年的时间,对弹子石摩崖造进行岩体稳定加固、五佛殿古建筑修缮、元代大佛造像及明代五佛造像文物本体修缮保护,帮助造像“延年益寿”。
为600多岁的弹子石摩崖造像“微整形”,“操刀”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会遇到哪些难题,又都做了哪些准备?
复杂 面临长江高湿环境有阻碍
弹子石摩崖造像高10.6米、宽10.14米、深2.8米,龛内造像为一居中弥勒佛与左右胁侍弟子。这座面向长江的元代大佛造像,在历史上是川江航运的重要地标,民间曾用“大佛洗脚、大佛洗手、大佛洗脸”表示长江水位变化。
正因为大佛造像紧邻长江,为如今的修复工作带来了复杂性。
“大佛面临长江,意味着湿度相对高,这样的湿度明显不利于修复工作。”工程现场负责人张俊杰介绍,高湿度的空气对于修复中的加固、回贴等工艺的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那该怎么办?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停工。
张俊杰坦言,面对这样的情况,只有采取错峰修复。在持续性的高温高湿的极端天气下,停止施工;在间断性高湿状态,修复工作人员将在人工降湿除潮后,再进行本体保护,“本体保护以砂岩为主,修复工艺则采用清洗、除尘、脱盐、加固、回贴、裂隙修复以及灌浆等。”
另外一个应对措施则是,在大佛造型的顶层、中间、下部,分别采用不同的工艺,在不同的区域采取不同的修复方案来实施。以下部的金刚台区域为例,由于没有较多的纹饰,修复工作只需要将表面的附着物清洗掉,回贴开裂的缝隙,之后进行脱盐工艺。而大佛造像的中间部分有了精美的雕刻,就需要更多的修复工艺,“虽然工艺复杂了些,难度增加了不少,但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修复质量。”
走心 为文物量身定制修复工具
现在来到弹子石摩崖造像,尽管外面已被蓝色围挡围了起来,佛前仍然香火不绝。
在蓝色围挡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修复工作人员王玉超、梁行洲正在烈日下戴着手套,拿着超声波速检测仪的两个探头,对“大佛寺”进行超声波CT检测,“文物修复工作的第一步是对文物的表面强度进行评估。”
不过,这样的高科技在修缮工程中运用得并不多,更多的修复以人工为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大佛附近的清代建筑五佛殿里,除了印入眼帘的脚手架,更吸引人眼球的,是用木板搭起的桌面上摆满的,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修复工具。细细一数:除尘的20种、修复的14种、注浆(针管)12种……随意拿起一个补缝的工具:工具的上面是一小块铁片,下面手柄位置用布胶带缠了好几圈,看起来就不是外面五金店里随便卖的工具,拿起来还有一定的重量。
“文物修复做起来需要慎之又慎,光我们工作人员自己定制的工具就有10多种。” 张俊杰介绍,数百年的风吹日晒,造像表面裂隙纵横、风化和微生物病害严重,为了修复得更到位,我们自己定制的工具一方面更顺手好用,符合平日里的使用习惯;一方面定制的工具更适合修复的造像,在一些不规则的弧线位置达到更好的修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