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看秀山丨川河盖崛起“云端花园” 生态旅游把老乡留在老家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7月3日23时讯(记者 陈美西)重庆市秀山县川河盖旅游区内天清气朗,“森林小屋”主人杨胜友一大早就开始为预定的4桌客人张罗忙碌。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老窝。”人到半百,追求养老尽孝,生活踏实。2014年,在外打工十多年的杨胜友回到自己的“老窝”,在政府倡导下,办起农家乐。如今,他不仅逐年扩大经营规模,还发展了住宿、蜂蜜多种业态,年收入20余万元。
随着农旅、文旅、康旅深度融合,川河盖上,已经崛起一座“云端花园”,越来越多的“杨胜友们”回到家乡,见证了“绿水青山”淌金流银的变化……
问道旅游
一句承诺鼓舞他回到家乡
“盖”是秀山当地方言,意思是高山上的平川。
川河盖景区位于秀山县涌洞乡,与湖南保靖县接壤,平均海拔1100米,全年平均气温12.1摄氏度。区内旅游资源丰富,融山林奇石、草场花海、瀑布湖泊、云海星空等为一体,集雄、奇、幽、险、秀于一身。
但在老乡杨胜友的记忆中,川河盖并不只有美景。
“九十年代盖上开矿挖煤,坐山吃山,一个月能找几百块,但是太危险,爱人放心不下。”杨胜友回忆。千禧年后,三个儿女都已上学,迫于生活压力,他和妻子选择走出大山,远赴福建瓷砖厂务工。
“厂里粉尘大,有时候熏得眼睛都睁不开。”川河盖上的天清气朗,让杨胜友日夜挂念。
2014年,时任涌洞乡党委书记的喻涛和乡长杨昌多次来电告诉老杨,川河盖已关停上百家煤矿,正拉开生态旅游大幕。“你当过村干部,又勤劳肯干,当地大力发展旅游,回来搞农家乐,一定有前途!”
“刚听到很犹豫,搞不来怎么办?我投入了,没有游客怎么办?”杨胜友回忆。
“你只管把锅架起,培训我们来办,游客我们给你找!”镇、村领导抓紧杨胜友回家的间隙,多次上门做工作,痛快承诺打消了老杨的顾虑。
“说实话,早就想回家,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老窝。”2014年底,年近半百的杨胜友终于痛下决心,回到川河盖“老窝”掘金。
解锁思路
绿色发展让“盖”上生活换了人间
经营培训、卫生指导、政策补助……统统兑现。党的政策好,老杨也努力跑。
“我们把老房子翻新扩建,开了‘森林小屋’,现在一家十多口人,都在一起经营农家乐,心里踏实!”杨胜友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回到川河盖后,自己还把外出务工丢掉的蜜蜂养殖“捡”了起来,每年蜂蜜就地出售,就有10多万元利润。
农家乐背后,是一片翠绿的水杉林。老杨在这里规划了11栋木屋民宿,预计今年可以开业一半。
这片树林,是十多年前,老杨务工期间,每年春节回家种下的。如今树苗成林,成了村里一道靓丽的风景。
客人来了,都喜欢在水衫林里散步拍照,还总问能不能住下来?嗅到商机的老杨,不仅留下了树林,还建起了民宿。
“别人都问:‘你怎么这么有先见之明,十几年前就知道发展旅游?’”杨胜友笑道:“我哪有那个能耐?说实话,我当时想的是,等树长大了当木材卖,是一笔资产,没想到后来遇上发展旅游,我完全是赶上了趟!”
守着绿水青山,等来金山银山。目前,老杨流转了20亩土地种树,他骄傲地表示:“你看这周围,只要有树的地方就是我家!”
在川河盖,绿色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老杨的带动下,周围农户纷纷办起农家乐,吃上旅游饭。作为老党员,他还积极带动了两名贫困户脱贫致富。
放眼整个川河盖,28.98平方公里的旅游区开发建设以来,累计投入资金14.85亿元。建成投用县城至川河盖旅游公路、川河盖索道—云端天梯、旅游区环盖公路、生态停车场,交通条件明显改善;旅游区有占地150亩280个床位的星空酒店,森林景观、草场花海、露营基地、户外运动基地、游步道等设施,游览设施配套完善;旅游区有库容达21万立方米水体景观、木屋商铺、大型餐饮中心、娱乐中心,旅游环境美观舒适。
作为秀山构建全域旅游大格局的核心景区,川河盖上的生活已经“换了人间”。
增强造血
“云端花园”将更多老乡留下来
“川河盖旅游区开发建设是涌洞乡楠木村、川河村两个贫困村深化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楠木村“第一书记”李泉均介绍,楠木村建卡156户贫困户中,153户已经成功脱贫。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川河盖旅游区始终坚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导向,以“云端花园,盖世无双”为形象定位,围绕盖岭山原景观基底,结合周边资源,以观光产品为基础、以四季度假为核心、以专项旅游为特色,全力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5A级景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基地”。
2017年,当地成功创建国家级4A景区,2018年入选首届 40 强重庆文化旅游新地标名录,2019年累计接待游客175.26万人次。
目前,川河盖继续实施农旅、文旅、康旅等深度融合,建成高山生态避暑纳凉和观光农业4个,农家乐12家,乡村旅游接待户39家149张床位,直接或间接覆盖85%以上建卡贫困户,实现持续稳定增收。旅游区开发解决了当地就业及务工500余人,土地征租实现户均财产性收入增加90余万元。
预计至2030年底,游客量达到500—600万人次。生态旅游带来的发展红利,还将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不断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