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输血”转“造血”让困难群众脱真贫、真脱贫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洪安镇将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把“输血”转化为“造血”,以过硬的作风确保脱贫攻坚工作稳步推进。

秀山:“输血”转“造血”让困难群众脱真贫、真脱贫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0-07-07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7月7日6时30分(通讯员 杨丽华)“以前,因为文化底子薄,不懂技术,只能在建筑工地上干体力活。2017年,在政府及村支两委的支持下,我开始发展养殖产业,现在,我家养牛场扩建到400平方米,养牛数量最多时可达60余头,年收入20万元左右。”昨(6)日,笔者了解到,41岁的杨声林是重庆市秀山县洪安镇三阳村村民,他家的变化则是洪安镇脱真贫、真脱贫的一个缩影。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洪安镇将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把“输血”转化为“造血”,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推进各项工作,以过硬的作风确保脱贫攻坚工作稳步推进。

政策扶持:幸福生活甜蜜蜜

距离洪安镇溜沙村委会不远处,云山雾绕,道道茶树林沟壑齐整壮观,万亩茶园,氤氲在山岚的水汽里更显得翠绿光亮,宛如仙境。

贫困户翁碧蓉和村里的姐妹们早早赶来采摘茶叶,在绿浪间穿梭自如,笑靥如花。只见她巧手翻飞,不停地在茶丛中轻点,采摘嫩芽。

“像我们这样干,一个月差不多能有个一千块,加上土地分红,一年到头挣个1万余元不成问题。”闲谈间,手里的动作却一点也没耽误,她笑着说:“我们村里有些年纪大的,身体不好,去外面打工没有人要,以前只能靠政府补贴和子女寄点伙食费生活。现在村有了这万亩茶园,种苗、除草、施肥、摘芽一年到头都有活干,大家也就不出去了,在家就把生活费挣到了。”

翁碧蓉家有6口人,早些年因为父母多病,同时要供2个孩子读书而致贫。既想外出务工补贴家用,又得考虑留下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曾经这一充满矛盾和纠结的情形一度让她发愁,庆幸的是溜沙村产业的发展替她解决了这一烦恼,茶业公司将她家的土地全部流转用于发展茶叶,因为茶叶,她在家门口就能赚钱养家。

村民在茶叶基地里采摘茶叶。通讯员 杨丽华 摄

受益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不仅是翁碧蓉,家住洪安镇美其村的彭朝秀也是其中之一。

“有精准扶贫政策和小额信贷的支持,我家的柑橘产业终于开始发展起来了,今后的日子更有奔头了!”彭朝秀见到笔者后,压抑不住心中的喜悦,带着笔者参观了他的柑橘基地。在基地里外,他时不时地抚摸着柑橘树枝,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这两年,彭朝秀家里的生活改善了,在种植方面还有啥问题和困难,政府都给了很多帮助。要说困难,就是他想找一个稳定的发展路子走上致富的道路。说起致贫的原因,他皱起了眉头:“因为自己文化底子薄,不懂技术,只能在工地上干体力活,挣不了几个钱。同时,家里孩子都在上学,负担很重,所以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当年,镇村帮扶干部为他申请教育救助资金,减轻了费用,同时,2018年还为他申请了4万元的扶贫小额信贷,帮他开启了种植柑橘之路。通过帮扶和自身的努力,很快就把贷款的钱给还上了。

“相信在政策的支持下,我的柑橘产业肯定能实现增收,种植规模也会越来越大,小日子也会越过越好。”彭朝秀自信满满地说。

产业帮扶: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自从葡萄基地建立以来,入股加务工双收入,日子是越过越好。”说起在葡萄基地的工作,石小妹眼睛笑得都眯成了一道缝。

石小妹是洪安镇贵亚村的贫困户,她告诉笔者,自从家门口建起了葡萄园,她就不再出去打工了。土地流转给了公司,然后自己到基地务工,每年还能挣到近1万元的收入,实现了稳定就业。

村民在葡萄基地里务工。通讯员 杨丽华 摄

据了解,近几年,贵亚村紧紧围绕水果、采摘园等特色产业,筑起群众脱贫致富的大路,全村现已发展脐橙等水果1600余亩,达产800多亩,覆盖带动全村52户建卡户,对助力稳定脱贫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洪安镇新田沟村稻花鱼养殖基地里,村主任周永平正在协助发放鱼苗,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在驻村工作队的引导下,群众参与产业扶贫的积极性非常高。鱼苗按时放下田,今年发展稻花鱼养殖,增收脱贫有希望了。”近日,说起怎样让群众稳定脱贫致富,村主任周永平一边协助发放鱼苗,一边高兴地介绍。

2019年初,新田沟村支两委共同商议,决定利用新田沟村特有的水资源优势,与大户蒋云全成立专业合作社,开展稻花鱼养殖,种稻养鱼,双管齐下。

“稻田养鱼不仅为村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还通过田租、工钱等方式,让村民们实现双收入。”蒋云全介绍,他经过多方考察,通过流转土地,投资60余万元建起了130亩稻花鱼养殖基地,投放鱼苗2万尾,黄鳝苗2万尾,泥鳅2万条。带动周边20余户农民务工,其中建卡贫困户12户,每户年均增收1万元。

让贫困户尽快脱贫,发展产业、带动就业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近年来,洪安镇坚定不移抓产业扶贫,不断强化产业支撑,拓宽就业渠道,让广大群众稳定增收,过上了好日子。

扶志扶智:圆了村民的脱贫梦

“目前,我家已种植脐橙近20亩,已挂果的有近8亩。2017年销售脐橙纯收入3万多元,2018年5万多元。”谈起种植脐橙带来的收益,种植大户石桂菊感到十分满意。

石桂菊,今年52岁,洪安镇贵措居委会人,2013年因学致贫建卡,家庭人口5人,2015年通过发展脐橙产业实现了脱贫,并先后带领和帮助附近村民9户发展脐橙实现脱贫致富,其中有3户为建卡贫困户。

在洪安镇,像石桂菊这样不等不靠,依靠双手、勤劳肯干的“追梦人”已越来越多。

得益于洪安镇积极开展“以培训促就业,以就业促增收,以增收促脱贫”工作,通过技能培训,不但让贫困户的就业路得到拓展,而且激发了他们创业愿望和创业激情。

“现在我儿子和儿媳两个人都在外面打工,现在生活稳定了,学生读书不用愁了,家里还攒了钱。”花甲之年的周三妹说起自己家的脱贫故事,开心得像个孩子,连夸共产党好,党的政策好。

周三妹是洪安镇新田沟村人,老伴因腿脚不便,下不了地,干不了活,儿媳也因没有一技之长而找不到工作,家里三个孙子和一个孙女都在读书,全家的生活开支全靠儿子杨光云一人外出务工支撑着,一家人的生活常常入不敷出。儿媳报名参加了村里举办的月嫂培训班后,拿上技能资格证到外边找到了工作。“自从儿媳学到技能,外出务工后,每个月家里的收入增加了上千元。”周三妹告诉笔者,“不仅儿媳找到了工作,在政策的帮助下,家里的三个孩子的学费也减轻了。”周三妹一家人的生活彻底改变。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秀山:“输血”转“造血”让困难群众脱真贫、真脱贫

2020-07-07 06:30:00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7月7日6时30分(通讯员 杨丽华)“以前,因为文化底子薄,不懂技术,只能在建筑工地上干体力活。2017年,在政府及村支两委的支持下,我开始发展养殖产业,现在,我家养牛场扩建到400平方米,养牛数量最多时可达60余头,年收入20万元左右。”昨(6)日,笔者了解到,41岁的杨声林是重庆市秀山县洪安镇三阳村村民,他家的变化则是洪安镇脱真贫、真脱贫的一个缩影。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洪安镇将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把“输血”转化为“造血”,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推进各项工作,以过硬的作风确保脱贫攻坚工作稳步推进。

政策扶持:幸福生活甜蜜蜜

距离洪安镇溜沙村委会不远处,云山雾绕,道道茶树林沟壑齐整壮观,万亩茶园,氤氲在山岚的水汽里更显得翠绿光亮,宛如仙境。

贫困户翁碧蓉和村里的姐妹们早早赶来采摘茶叶,在绿浪间穿梭自如,笑靥如花。只见她巧手翻飞,不停地在茶丛中轻点,采摘嫩芽。

“像我们这样干,一个月差不多能有个一千块,加上土地分红,一年到头挣个1万余元不成问题。”闲谈间,手里的动作却一点也没耽误,她笑着说:“我们村里有些年纪大的,身体不好,去外面打工没有人要,以前只能靠政府补贴和子女寄点伙食费生活。现在村有了这万亩茶园,种苗、除草、施肥、摘芽一年到头都有活干,大家也就不出去了,在家就把生活费挣到了。”

翁碧蓉家有6口人,早些年因为父母多病,同时要供2个孩子读书而致贫。既想外出务工补贴家用,又得考虑留下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曾经这一充满矛盾和纠结的情形一度让她发愁,庆幸的是溜沙村产业的发展替她解决了这一烦恼,茶业公司将她家的土地全部流转用于发展茶叶,因为茶叶,她在家门口就能赚钱养家。

村民在茶叶基地里采摘茶叶。通讯员 杨丽华 摄

受益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不仅是翁碧蓉,家住洪安镇美其村的彭朝秀也是其中之一。

“有精准扶贫政策和小额信贷的支持,我家的柑橘产业终于开始发展起来了,今后的日子更有奔头了!”彭朝秀见到笔者后,压抑不住心中的喜悦,带着笔者参观了他的柑橘基地。在基地里外,他时不时地抚摸着柑橘树枝,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这两年,彭朝秀家里的生活改善了,在种植方面还有啥问题和困难,政府都给了很多帮助。要说困难,就是他想找一个稳定的发展路子走上致富的道路。说起致贫的原因,他皱起了眉头:“因为自己文化底子薄,不懂技术,只能在工地上干体力活,挣不了几个钱。同时,家里孩子都在上学,负担很重,所以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当年,镇村帮扶干部为他申请教育救助资金,减轻了费用,同时,2018年还为他申请了4万元的扶贫小额信贷,帮他开启了种植柑橘之路。通过帮扶和自身的努力,很快就把贷款的钱给还上了。

“相信在政策的支持下,我的柑橘产业肯定能实现增收,种植规模也会越来越大,小日子也会越过越好。”彭朝秀自信满满地说。

产业帮扶: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自从葡萄基地建立以来,入股加务工双收入,日子是越过越好。”说起在葡萄基地的工作,石小妹眼睛笑得都眯成了一道缝。

石小妹是洪安镇贵亚村的贫困户,她告诉笔者,自从家门口建起了葡萄园,她就不再出去打工了。土地流转给了公司,然后自己到基地务工,每年还能挣到近1万元的收入,实现了稳定就业。

村民在葡萄基地里务工。通讯员 杨丽华 摄

据了解,近几年,贵亚村紧紧围绕水果、采摘园等特色产业,筑起群众脱贫致富的大路,全村现已发展脐橙等水果1600余亩,达产800多亩,覆盖带动全村52户建卡户,对助力稳定脱贫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洪安镇新田沟村稻花鱼养殖基地里,村主任周永平正在协助发放鱼苗,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在驻村工作队的引导下,群众参与产业扶贫的积极性非常高。鱼苗按时放下田,今年发展稻花鱼养殖,增收脱贫有希望了。”近日,说起怎样让群众稳定脱贫致富,村主任周永平一边协助发放鱼苗,一边高兴地介绍。

2019年初,新田沟村支两委共同商议,决定利用新田沟村特有的水资源优势,与大户蒋云全成立专业合作社,开展稻花鱼养殖,种稻养鱼,双管齐下。

“稻田养鱼不仅为村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还通过田租、工钱等方式,让村民们实现双收入。”蒋云全介绍,他经过多方考察,通过流转土地,投资60余万元建起了130亩稻花鱼养殖基地,投放鱼苗2万尾,黄鳝苗2万尾,泥鳅2万条。带动周边20余户农民务工,其中建卡贫困户12户,每户年均增收1万元。

让贫困户尽快脱贫,发展产业、带动就业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近年来,洪安镇坚定不移抓产业扶贫,不断强化产业支撑,拓宽就业渠道,让广大群众稳定增收,过上了好日子。

扶志扶智:圆了村民的脱贫梦

“目前,我家已种植脐橙近20亩,已挂果的有近8亩。2017年销售脐橙纯收入3万多元,2018年5万多元。”谈起种植脐橙带来的收益,种植大户石桂菊感到十分满意。

石桂菊,今年52岁,洪安镇贵措居委会人,2013年因学致贫建卡,家庭人口5人,2015年通过发展脐橙产业实现了脱贫,并先后带领和帮助附近村民9户发展脐橙实现脱贫致富,其中有3户为建卡贫困户。

在洪安镇,像石桂菊这样不等不靠,依靠双手、勤劳肯干的“追梦人”已越来越多。

得益于洪安镇积极开展“以培训促就业,以就业促增收,以增收促脱贫”工作,通过技能培训,不但让贫困户的就业路得到拓展,而且激发了他们创业愿望和创业激情。

“现在我儿子和儿媳两个人都在外面打工,现在生活稳定了,学生读书不用愁了,家里还攒了钱。”花甲之年的周三妹说起自己家的脱贫故事,开心得像个孩子,连夸共产党好,党的政策好。

周三妹是洪安镇新田沟村人,老伴因腿脚不便,下不了地,干不了活,儿媳也因没有一技之长而找不到工作,家里三个孙子和一个孙女都在读书,全家的生活开支全靠儿子杨光云一人外出务工支撑着,一家人的生活常常入不敷出。儿媳报名参加了村里举办的月嫂培训班后,拿上技能资格证到外边找到了工作。“自从儿媳学到技能,外出务工后,每个月家里的收入增加了上千元。”周三妹告诉笔者,“不仅儿媳找到了工作,在政策的帮助下,家里的三个孩子的学费也减轻了。”周三妹一家人的生活彻底改变。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王婷婷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