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都文家边村:补短板强弱项 村容村貌换新颜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7月11日6时30分讯(通讯员 邓尧予)村道路蜿蜒盘旋通向远方,人行便道连接农家院坝,便民服务中心修葺一新……昨(10)日,笔者了解到,近年来,重庆市丰都县保合镇文家边村紧盯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狠抓落实,着力补齐农村饮水、道路等短板弱项,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奠定了坚实基础。
泥泞小路变坦途
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文家边村发展的大难题。文家边村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孙应绍告诉笔者,文家边村幅员面积9.6平方公里,海拔高度在450米至1100米之间。由于落差较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文家边村发展落后。
近年来,文家边村围绕“强基础、补短板”这一主线,新建、硬化道路20公里,新建饮水池10个,有效地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饮水难的问题。今年5月,3公里后扶公路建设项目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路基开挖和平整工程。
“你现在站的这个地方以前是不到2米宽的毛坯路,一到下雨天就变得泥泞不堪,不但不能通车,连人都下不去脚,出行非常不便。”采访中,村民孙光美告诉笔者,路难行,东西就不好卖,城里人不愿意来,农家乐也就没法搞,一年辛苦下来,只能勉强混个温饱。现在路通了,村民们可以放心地发展了。
“路通了,村里的茶叶、莲藕、生猪、肉牛等产业相继发展起来,并逐年扩大了规模。”孙应绍说,随着基础设施改善,参与产业发展的村民和贫困户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
“三变”改革助推产业发展
文家边村有耕地2454亩,林地6825亩,果园林地面积273亩,牧草地面积869亩,水面面积224亩。较长一段时间内,这些资源多数都在大山中沉睡,没有发挥作用。
近年来,文家边村按照“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要求,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大学生、工商企业从事农业生产经营,鼓励创业带动就业。
“我一直在村上的莲藕基地务工,土地流转后还可以分红。”村民皮方忠说,他每年在基地务工收入有一万多元,加上土地流转分红,再发展其它种植、养殖业,每年能够收入2万多元。
胡明生是文家边村五组的一名贫困户,他平时经营着自己的一家副食店,选择到莲藕基地务工后,一年能增收7000元。“我平时主要负责莲藕基地除草、翻田,每2至3天会来莲藕基地里转一转,看看基地里有没有草,田中缺不缺水。”胡明生说。
为更好地落实农村土地“三变”改革,去年,文家边村与县农发集团合作,在八、九、十组新发展高山白茶500亩。
“茶叶产业实行‘公司+农户+村集体’的发展模式,茶叶有收益后,将按‘3:4:3’比例分红。”孙应绍说。
危旧房变新房
在文家边村除了新修的公路、成片的茶树外,惹人注目的还有那一排排红色琉璃瓦盖成的砖房。
近年来,该村积极推进危旧房改造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截至目前,该村已完成了D级危房修建45户、C级整治30户、“农房”四改61户、风貌改造68户,进一步改善了村民居住环境。
提起危旧房改造,贫困户孙国金特别开心。以前,他家老屋是泥墙土房,因为年久失修,属于D级危房,半边房屋已经垮塌,屋里地面凹凸不平,屋顶到处开着“天窗”。
如今,孙国金家是一楼一底的独栋小楼房,走进室内有三间卧室,厨房、客厅、厕所都十分干净,此外水、电、气、网都已连通。
“现在村里每条路都是水泥路,原来的土墙房也变为砖房,同时各项产业齐头并进,不断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这一切都得益于脱贫攻坚工作的有效开展,昔日的贫困村已蝶变为今朝的美丽村。”孙应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