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清水秀绿动巴渝丨“焦人”“椒人”“骄人”——一粒青花椒正在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山清水秀绿动巴渝丨“焦人”“椒人”“骄人”——一粒青花椒正在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0-08-21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8月21日15时20分讯(记者 瞿欣 见习记者 黎盛荣)“欣忻笑口向西风,喷出元珠颗颗同。采处倒含秋露白,晒时娇映夕阳红。”花椒虽小,却凭其特有的辛香麻味,占据了餐饮江湖的一方高地。在群雄纷争的花椒市场上,重庆江津或许不以规模取胜,但凭借其高品质的花椒产品,影响力足以跻身前列。2004年,江津被命名为“中国花椒之乡”,小小的一粒花椒,成为了代表江津的重量级名片,推动着当地绿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花椒基地。江津区农业农村委供图 华龙网发

“焦人”

墨守成规“庄稼汉”,一心致富苦无门

因为一粒青花椒,江津区逐渐走向全国各地。

今年,江津青花椒的种植面积55.5万亩(年底预计56万亩),投产面积40万亩,预计产鲜椒30万吨、增长7.1%,预计总产值32.5亿元、增长1.56%。

可谁曾想,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这片花椒山还在“沉睡”之中。转折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九叶青花椒的成功培育后,这里才渐渐有了现在的朝气蓬勃。年过半百的江津区吴滩镇现龙村人罗中田,便是这场转折中的见证者、参与者与受益者。

据了解,江津花椒有1000多年的种植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元朝。但由于零星种植不成规模,加上品种普通,那时的江津花椒名气平平无奇。

花椒技术指导现场。江津区农业农村委供图 华龙网发

指针回拨到上世纪70年代初期,那时江津花椒均属零星分散种植,主要为村民满足自己作为调料、腌制咸菜及土法治病等需要,全江津种植面积仅仅百余亩。

据此,当时江津人民均未认识到种植花椒会带来财富,大家仍旧墨守成规的大面积种植玉米、红薯、土豆等经济相对较低的农作物为主。

此外,从花椒的本质出发,在九叶青花椒出现之前,江津本地花椒不论从色、香、麻还是产量,都不及九叶青花椒。

“那时的花椒品种一般,平淡无奇;产量也相对较低,而且当时的政策不支持,从而也没有先进的种植技术;而且当时的花椒经济发展性不高,无法得到大家的重视,所以也不会出现大面积种植的人了。”罗中田回忆到,“当时的稻谷、玉米、红薯等农作物虽然不值钱,但是可以解决一家人的温饱,所以也不会考虑到来大面积种植花椒。”

据江津区农业农村委负责人介绍,当时江津的农业发展一般,并无亮眼的农业经济作物可大量发展。在70年代末期,江津区生态环境局联合江津区农业农村委员会等相关部门开始探索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椒人”

九叶花椒来助阵,摇身一变化椒农

19世纪70年代末,江津区在众多部门联合寻找、探索下,挖掘出一条富民乡村的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发展花椒产业。

1978年,当时先锋公社果园大队五社村民马昭君从云南返乡谋发展,便将云南竹叶椒和四川攀枝花市的青花椒经过半年多的嫁接、选育,培育出了香味浓郁、麻度纯正、外形有9个菱角叶子的青花椒,即后来俗称的九叶青花椒。

“不论是品质还是亩产,在当时都很不错。”江津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讲到,马昭君的这一探索很快得到县里领导的关注。1980年,时任江津县县委书记建议高芽公社(即后来的先锋镇)率先栽种九叶青花椒进行试点。

椒农正在采摘花椒。江津区农业农村委供图 华龙网发

1983年,看到花椒产业发展迟缓,县里决定在全县推动花椒种植。但这一想法遇到一些人的质疑。

“种庄稼好歹能填个肚子,种花椒可啥都没有。”“祖祖辈辈都在地里刨食,现在改种花椒,要是收成、行情不好,啷个保证大家的口粮。”村民们的担忧在“免费供苗,党员带头示范”的办法下逐步得到化解。

绣庄村椒农钟志宽是第一批响应号召种植青花椒的老党员,看着他家种椒赚了钱,三组的况远强主动将自家的5亩闲置地种上了青花椒。就这样,示范效应逐渐扩大,到1991年,江津九叶青花椒的面积增加到2000多亩。

看着越来越多的乡亲们走上种植花椒的道路,当了半辈子循规蹈矩“庄稼汉”的罗中田,也决定当回“椒人”试试。

经过近20余年的发展,椒农罗中田现已从几亩坡地种植发展至流转310亩坡地种植江津九叶青花椒;也从普通大众的种植方法转变到绿色有机种植方法等,20余年的变化可谓是脱胎换骨。

“在引进九叶青花椒种植后,不仅美化、绿化了环境,还增加了收入,而且还改善了土壤品质。”罗中田感叹道,“以前生计都成问题,如今不仅住上了小洋楼,彩电、冰箱、空调等家用电器还一样不缺。变化太大,70年代的我都不敢幻想能有现在的生活。”

据悉,罗中田家所产花椒已经连续3年达到有机食品标准,年纯收益高达20万元以上。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江津区一直将花椒作为绿色农业特色主导产业来发展,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发展,今年年底江津青花椒的种植面积预计可达到56万亩,投产面积40万亩,预计产鲜椒30万吨,总产值32.5亿元;椒农28万户,62万人从事花椒种植,占乡村人口(77万人)的80.5%,提供季节性务工16万个,劳务收入4.4亿元。

硕果累累的数据面前,是江津区的牌面。而如同罗中田一般的62万“庄稼汉”,也摇身一变成“椒人”,从此走上一条绿色可持续致富之路。

处理后的花椒树。江津区农业农村委供图 华龙网发

“骄人”

多方探索练内功,绿色发展众人笑

经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江津九叶青花椒从无到有,从零星分散种植到集中大规模发展。渐渐地,江津青花椒在周边产区乃至全国具备了一定的名气。

转眼间江津被赋予“中国花椒之乡”“花椒科普示范基地”“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等诸多金字招牌。一时间,江津花椒在业界一夜成名。

在产业未来发展之路上,江津区打出“绿”色牌。

利用农业科学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江津区对花椒地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实现花椒缺啥精准补啥;同时,结合粘虫板、杀虫灯等物理防虫技术,进行病虫害的绿色防治;配套增施饼肥等有机肥,保证花椒的绿色种植,同时编制了花椒种植的技术规程,指导农户科学种植;此外,将花椒枝杆变废为宝转化多种经济产物。

变废为宝上,花椒枝杆是花椒种植生产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数量最大的副产物,年产出花椒鲜枝杆约30万吨,江津区通过专业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将花椒枝杆变成了工艺品、有机肥、食用菌培养基、生物质燃料和活性炭等,将废弃的花椒枝变成了金元宝。

 此外,江津区正与西南大学药学院开展青花椒枝叶生物碱类成分提取纯化及中试工艺研究和花椒镇痛、抗炎活性成分与作用机制等研究,力争将花椒及副产物进行充分应用,产生最大化的经济、社会效益。

江津九叶花椒。江津区农业农村委供图 华龙网发

绿色防治上,结合粘虫板、杀虫灯等物理防虫技术,进行病虫害的绿色防治。江津区利用先进的科技,减少农药等化学物质后天对花椒品质的损害。

绿色发展上,江津区将花椒枝杆转变为有机物肥料,一方面解决了花椒种植最大的副产物,另一方面让枝杆经过多重工序转化为有机肥料重返土地;此外还增加了椒农们的经济收入。

不仅如此,在绿色环保方面还配套增施饼肥等有机肥料,用有机肥替代化学化肥,也成为了江津花椒的一大亮点。“施用有机肥,不仅养分高,在花椒产量、花椒品质等方面还得到了提升;而且还一劳永逸,有机肥它改良了土壤、保护了生态环境、绿化了蓝天碧水,在我们的生活起居中做出了不小的贡献。”罗中田讲到。

在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上,“小花椒”撬动了“绿色大产业”,椒农们谁都不曾想到,之前的“撂荒地”如今成了“聚宝盆”;椒农们种植中的点滴“小事”却迎来环保、绿色、可持续发展等骄傲、亮眼的“大成绩”。

江津还被称作“中国富硒之城”。代表江津富硒产业的富硒粮油、富硒蔬菜、富硒花椒、富硒茶叶、富硒禽畜、富硒水产、富硒水果、富硒中药材等八大农产品及江津富硒餐饮美食也是逐渐响彻全国。

据了解,江津依托绿色富硒产业,发挥富硒富氧优势,沿江、沿河、沿山、沿路打造乡村旅游示范点、示范片等相关产业链。

在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基础之上,再引入“富硒+”多个产业链,为江津的“绿色经济”发展再添一笔。如今,江津左拥绿色经济发展“花椒路”,右抱绿色经济发展“富硒路”,大力推进绿色农业与文化、旅游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彻底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山清水秀绿动巴渝丨“焦人”“椒人”“骄人”——一粒青花椒正在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2020-08-21 15:27:35 来源: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8月21日15时20分讯(记者 瞿欣 见习记者 黎盛荣)“欣忻笑口向西风,喷出元珠颗颗同。采处倒含秋露白,晒时娇映夕阳红。”花椒虽小,却凭其特有的辛香麻味,占据了餐饮江湖的一方高地。在群雄纷争的花椒市场上,重庆江津或许不以规模取胜,但凭借其高品质的花椒产品,影响力足以跻身前列。2004年,江津被命名为“中国花椒之乡”,小小的一粒花椒,成为了代表江津的重量级名片,推动着当地绿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花椒基地。江津区农业农村委供图 华龙网发

“焦人”

墨守成规“庄稼汉”,一心致富苦无门

因为一粒青花椒,江津区逐渐走向全国各地。

今年,江津青花椒的种植面积55.5万亩(年底预计56万亩),投产面积40万亩,预计产鲜椒30万吨、增长7.1%,预计总产值32.5亿元、增长1.56%。

可谁曾想,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这片花椒山还在“沉睡”之中。转折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九叶青花椒的成功培育后,这里才渐渐有了现在的朝气蓬勃。年过半百的江津区吴滩镇现龙村人罗中田,便是这场转折中的见证者、参与者与受益者。

据了解,江津花椒有1000多年的种植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元朝。但由于零星种植不成规模,加上品种普通,那时的江津花椒名气平平无奇。

花椒技术指导现场。江津区农业农村委供图 华龙网发

指针回拨到上世纪70年代初期,那时江津花椒均属零星分散种植,主要为村民满足自己作为调料、腌制咸菜及土法治病等需要,全江津种植面积仅仅百余亩。

据此,当时江津人民均未认识到种植花椒会带来财富,大家仍旧墨守成规的大面积种植玉米、红薯、土豆等经济相对较低的农作物为主。

此外,从花椒的本质出发,在九叶青花椒出现之前,江津本地花椒不论从色、香、麻还是产量,都不及九叶青花椒。

“那时的花椒品种一般,平淡无奇;产量也相对较低,而且当时的政策不支持,从而也没有先进的种植技术;而且当时的花椒经济发展性不高,无法得到大家的重视,所以也不会出现大面积种植的人了。”罗中田回忆到,“当时的稻谷、玉米、红薯等农作物虽然不值钱,但是可以解决一家人的温饱,所以也不会考虑到来大面积种植花椒。”

据江津区农业农村委负责人介绍,当时江津的农业发展一般,并无亮眼的农业经济作物可大量发展。在70年代末期,江津区生态环境局联合江津区农业农村委员会等相关部门开始探索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椒人”

九叶花椒来助阵,摇身一变化椒农

19世纪70年代末,江津区在众多部门联合寻找、探索下,挖掘出一条富民乡村的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发展花椒产业。

1978年,当时先锋公社果园大队五社村民马昭君从云南返乡谋发展,便将云南竹叶椒和四川攀枝花市的青花椒经过半年多的嫁接、选育,培育出了香味浓郁、麻度纯正、外形有9个菱角叶子的青花椒,即后来俗称的九叶青花椒。

“不论是品质还是亩产,在当时都很不错。”江津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讲到,马昭君的这一探索很快得到县里领导的关注。1980年,时任江津县县委书记建议高芽公社(即后来的先锋镇)率先栽种九叶青花椒进行试点。

椒农正在采摘花椒。江津区农业农村委供图 华龙网发

1983年,看到花椒产业发展迟缓,县里决定在全县推动花椒种植。但这一想法遇到一些人的质疑。

“种庄稼好歹能填个肚子,种花椒可啥都没有。”“祖祖辈辈都在地里刨食,现在改种花椒,要是收成、行情不好,啷个保证大家的口粮。”村民们的担忧在“免费供苗,党员带头示范”的办法下逐步得到化解。

绣庄村椒农钟志宽是第一批响应号召种植青花椒的老党员,看着他家种椒赚了钱,三组的况远强主动将自家的5亩闲置地种上了青花椒。就这样,示范效应逐渐扩大,到1991年,江津九叶青花椒的面积增加到2000多亩。

看着越来越多的乡亲们走上种植花椒的道路,当了半辈子循规蹈矩“庄稼汉”的罗中田,也决定当回“椒人”试试。

经过近20余年的发展,椒农罗中田现已从几亩坡地种植发展至流转310亩坡地种植江津九叶青花椒;也从普通大众的种植方法转变到绿色有机种植方法等,20余年的变化可谓是脱胎换骨。

“在引进九叶青花椒种植后,不仅美化、绿化了环境,还增加了收入,而且还改善了土壤品质。”罗中田感叹道,“以前生计都成问题,如今不仅住上了小洋楼,彩电、冰箱、空调等家用电器还一样不缺。变化太大,70年代的我都不敢幻想能有现在的生活。”

据悉,罗中田家所产花椒已经连续3年达到有机食品标准,年纯收益高达20万元以上。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江津区一直将花椒作为绿色农业特色主导产业来发展,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发展,今年年底江津青花椒的种植面积预计可达到56万亩,投产面积40万亩,预计产鲜椒30万吨,总产值32.5亿元;椒农28万户,62万人从事花椒种植,占乡村人口(77万人)的80.5%,提供季节性务工16万个,劳务收入4.4亿元。

硕果累累的数据面前,是江津区的牌面。而如同罗中田一般的62万“庄稼汉”,也摇身一变成“椒人”,从此走上一条绿色可持续致富之路。

处理后的花椒树。江津区农业农村委供图 华龙网发

“骄人”

多方探索练内功,绿色发展众人笑

经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江津九叶青花椒从无到有,从零星分散种植到集中大规模发展。渐渐地,江津青花椒在周边产区乃至全国具备了一定的名气。

转眼间江津被赋予“中国花椒之乡”“花椒科普示范基地”“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等诸多金字招牌。一时间,江津花椒在业界一夜成名。

在产业未来发展之路上,江津区打出“绿”色牌。

利用农业科学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江津区对花椒地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实现花椒缺啥精准补啥;同时,结合粘虫板、杀虫灯等物理防虫技术,进行病虫害的绿色防治;配套增施饼肥等有机肥,保证花椒的绿色种植,同时编制了花椒种植的技术规程,指导农户科学种植;此外,将花椒枝杆变废为宝转化多种经济产物。

变废为宝上,花椒枝杆是花椒种植生产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数量最大的副产物,年产出花椒鲜枝杆约30万吨,江津区通过专业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将花椒枝杆变成了工艺品、有机肥、食用菌培养基、生物质燃料和活性炭等,将废弃的花椒枝变成了金元宝。

 此外,江津区正与西南大学药学院开展青花椒枝叶生物碱类成分提取纯化及中试工艺研究和花椒镇痛、抗炎活性成分与作用机制等研究,力争将花椒及副产物进行充分应用,产生最大化的经济、社会效益。

江津九叶花椒。江津区农业农村委供图 华龙网发

绿色防治上,结合粘虫板、杀虫灯等物理防虫技术,进行病虫害的绿色防治。江津区利用先进的科技,减少农药等化学物质后天对花椒品质的损害。

绿色发展上,江津区将花椒枝杆转变为有机物肥料,一方面解决了花椒种植最大的副产物,另一方面让枝杆经过多重工序转化为有机肥料重返土地;此外还增加了椒农们的经济收入。

不仅如此,在绿色环保方面还配套增施饼肥等有机肥料,用有机肥替代化学化肥,也成为了江津花椒的一大亮点。“施用有机肥,不仅养分高,在花椒产量、花椒品质等方面还得到了提升;而且还一劳永逸,有机肥它改良了土壤、保护了生态环境、绿化了蓝天碧水,在我们的生活起居中做出了不小的贡献。”罗中田讲到。

在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上,“小花椒”撬动了“绿色大产业”,椒农们谁都不曾想到,之前的“撂荒地”如今成了“聚宝盆”;椒农们种植中的点滴“小事”却迎来环保、绿色、可持续发展等骄傲、亮眼的“大成绩”。

江津还被称作“中国富硒之城”。代表江津富硒产业的富硒粮油、富硒蔬菜、富硒花椒、富硒茶叶、富硒禽畜、富硒水产、富硒水果、富硒中药材等八大农产品及江津富硒餐饮美食也是逐渐响彻全国。

据了解,江津依托绿色富硒产业,发挥富硒富氧优势,沿江、沿河、沿山、沿路打造乡村旅游示范点、示范片等相关产业链。

在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基础之上,再引入“富硒+”多个产业链,为江津的“绿色经济”发展再添一笔。如今,江津左拥绿色经济发展“花椒路”,右抱绿色经济发展“富硒路”,大力推进绿色农业与文化、旅游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彻底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责任编辑: 石月]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