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40万字驻村手记记录脱贫“印”记
驻村两年,他走遍了村里的每一户人家,分享他们的喜乐,倾听他们的忧愁,排解他们的诉求。他用40万字的手记,记录着自己的驻村工作和村民的生活变化。

彭水:40万字驻村手记记录脱贫“印”记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0-08-27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8月27日6时讯(通讯员 蔡秀)驻村两年,他走遍了村里的每一户人家,分享他们的喜乐,倾听他们的忧愁,排解他们的诉求。他用40万字的手记,记录着自己的驻村工作和村民的生活变化。如今,40万字的驻村手记,汇集成为了一部长篇小说《印》,记录着彭水脱贫攻坚的印记。

他就是彭水县文联副主席、县文化馆副馆长李德胜。

李德胜(右一)走访群众。通讯员  蔡秀 摄

2018年,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各单位都在推荐人员驻村开展扶贫工作,得知情况后,李德胜主动向组织申请驻村参与扶贫工作。经过组织批准,李德胜被派到彭水县梅子垭镇两河村成为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一员。

来到两河村后,李德胜走遍了两河村的每一户人家,开始了自己的驻村工作。

李德胜说,自己从小生活在农村,参加工作后又当了十多年的乡村老师,对农村还是很了解,很快适应了驻村扶贫工作。其中,调解基层的矛盾纠纷,李德胜尤为擅长。

两河村3组村民周桂芳是村里的贫困户,多年前与邻居互换了土地用于修建房屋,经过多年的努力,才筹够建房的资金。可当房子终于有了雏形时,矛盾却出现了,换地双方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对于之前换地的事实产生新的矛盾,一直僵持不下,经村里多次调解都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李德胜得知情况后,组织村组干部一起来到了周桂芳的家里,将换地的两家约到了一起,对产生的矛盾进行了一一梳理。针对矛盾的焦点,李德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讲政策、讲法律、讲人情,最终经过长达4个多小时的调解,双方终于达成了一致意见,化解了矛盾,增进了邻里间的情感。

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夜深人静时,李德胜回顾起一天的工作,发现其中不乏有很多有趣的地方。出于对职业的喜爱,李德胜不由得打开电脑将一天工作中的所见所闻都记录了下来。

而后的工作中,李德胜每到一地,每调解一起纠纷,每听到一次村民的闲谈,他都在短时间内成文。他不拘于是纪实、散文还是随笔题材,他只想写下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一切。贫困户、驻村干部、村干部、学生等,在他的面前就是参与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份子,他们正在进行的事情,是彭水农村变革的一个环扣。一张面孔,一件小事,一方田畴,一幢房屋,一座山头,都是他关切的内容。

白天,李德胜与村干部一起开展村里的扶贫工作。晚上,打开电脑将一天的工作记录下来。两年的时间里,李德胜以两河村2组养蜂的任大平为原型写成了《养蜂的人》;以村民因一棵树引发的纠纷为原型写成了《病树前头》;以两河村发展百合产业种植的扶贫措施为原型写成了《百合花开》……最终,这40万字的手记汇集成了长篇小说《印》。

同时,李德胜还将在村里的见闻写成了剧本搬上了舞台。2020年彭水春晚小品《春天来了》,以梅子垭镇佛山村乡村旅游为素材,讲述了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2019年彭水春晚小品《珠联好合》,李德胜以自己扶贫对象任大时为素材创作,反映新农村新生活和驻村干部与群众之间的故事。

“《印》已经被一家出版社约稿将被出版,目前已经有40万字,包含了40个章节,40个人物事件,40个人物又相互关联,其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能在梅子垭镇找到它的原型。”李德胜告诉笔者,驻村两年,他看见了彭水乡村在脱贫攻坚工作下产生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成果,《印》以文字的形式从文学的角度将这一变化讲述了出来。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彭水:40万字驻村手记记录脱贫“印”记

2020-08-27 06:10:00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8月27日6时讯(通讯员 蔡秀)驻村两年,他走遍了村里的每一户人家,分享他们的喜乐,倾听他们的忧愁,排解他们的诉求。他用40万字的手记,记录着自己的驻村工作和村民的生活变化。如今,40万字的驻村手记,汇集成为了一部长篇小说《印》,记录着彭水脱贫攻坚的印记。

他就是彭水县文联副主席、县文化馆副馆长李德胜。

李德胜(右一)走访群众。通讯员  蔡秀 摄

2018年,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各单位都在推荐人员驻村开展扶贫工作,得知情况后,李德胜主动向组织申请驻村参与扶贫工作。经过组织批准,李德胜被派到彭水县梅子垭镇两河村成为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一员。

来到两河村后,李德胜走遍了两河村的每一户人家,开始了自己的驻村工作。

李德胜说,自己从小生活在农村,参加工作后又当了十多年的乡村老师,对农村还是很了解,很快适应了驻村扶贫工作。其中,调解基层的矛盾纠纷,李德胜尤为擅长。

两河村3组村民周桂芳是村里的贫困户,多年前与邻居互换了土地用于修建房屋,经过多年的努力,才筹够建房的资金。可当房子终于有了雏形时,矛盾却出现了,换地双方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对于之前换地的事实产生新的矛盾,一直僵持不下,经村里多次调解都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李德胜得知情况后,组织村组干部一起来到了周桂芳的家里,将换地的两家约到了一起,对产生的矛盾进行了一一梳理。针对矛盾的焦点,李德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讲政策、讲法律、讲人情,最终经过长达4个多小时的调解,双方终于达成了一致意见,化解了矛盾,增进了邻里间的情感。

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夜深人静时,李德胜回顾起一天的工作,发现其中不乏有很多有趣的地方。出于对职业的喜爱,李德胜不由得打开电脑将一天工作中的所见所闻都记录了下来。

而后的工作中,李德胜每到一地,每调解一起纠纷,每听到一次村民的闲谈,他都在短时间内成文。他不拘于是纪实、散文还是随笔题材,他只想写下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一切。贫困户、驻村干部、村干部、学生等,在他的面前就是参与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份子,他们正在进行的事情,是彭水农村变革的一个环扣。一张面孔,一件小事,一方田畴,一幢房屋,一座山头,都是他关切的内容。

白天,李德胜与村干部一起开展村里的扶贫工作。晚上,打开电脑将一天的工作记录下来。两年的时间里,李德胜以两河村2组养蜂的任大平为原型写成了《养蜂的人》;以村民因一棵树引发的纠纷为原型写成了《病树前头》;以两河村发展百合产业种植的扶贫措施为原型写成了《百合花开》……最终,这40万字的手记汇集成了长篇小说《印》。

同时,李德胜还将在村里的见闻写成了剧本搬上了舞台。2020年彭水春晚小品《春天来了》,以梅子垭镇佛山村乡村旅游为素材,讲述了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2019年彭水春晚小品《珠联好合》,李德胜以自己扶贫对象任大时为素材创作,反映新农村新生活和驻村干部与群众之间的故事。

“《印》已经被一家出版社约稿将被出版,目前已经有40万字,包含了40个章节,40个人物事件,40个人物又相互关联,其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能在梅子垭镇找到它的原型。”李德胜告诉笔者,驻村两年,他看见了彭水乡村在脱贫攻坚工作下产生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成果,《印》以文字的形式从文学的角度将这一变化讲述了出来。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李淼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