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在水中摇 鱼在田中游 万州龙沙镇稻鱼共生养鱼得“裕”
“可别小看了这一坝水田,田中有稻,水中有鱼,一年能为我们带来不少的收入呢。”近日,笔者来到重庆市万州区龙沙镇印合村,正在稻田内投放鱼料的村民夏忠云高兴地说。

稻在水中摇 鱼在田中游 万州龙沙镇稻鱼共生养鱼得“裕”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0-08-28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8月28日6时讯(特约通讯员 范晴 通讯员 黄玉保 苏小峰)眼前,稻田是绿的,然而又绿得不一样。暖风吹来,一望无际的稻田像大海般泛起了波涛,一片“绿浪”从这一端传到那一端,不时有鱼儿在稻田里翻腾,泛起一阵涟漪。

“可别小看了这一坝水田,田中有稻,水中有鱼,一年能为我们带来不少的收入呢。”近日,笔者来到重庆市万州区龙沙镇印合村,正在稻田内投放鱼料的村民夏忠云高兴地说。

罗非鱼、鲫鱼、鲤鱼等长势喜人。 通讯员  何忠 摄

其实,夏忠云口中既种谷子又喂鱼的水田,是龙沙镇今年新建成的一个绿色生态产业项目——稻鱼共生种养项目。

田中稻,水中鱼;稻在水中摇,鱼在田中游,灵动的画面背后更蕴含着群众增收的生机。印合村村支书牟宜均介绍,当地气候湿润,水源方便,水质优越,盛产优质水稻。今年年初,当地政府邀请区农委、三峡职业学院及万州区水产研究所的专家现场考察,决定在印合村的4、5、6组流转150亩水田建立稻鱼共生基地,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方式经营,村集体经济以50万元的财政补助资金入股,村集体、村民、贫困户分别按20%分成,剩下的钱用于全村公益事业发展。

“我流转了2亩多稻田,土地流转费一年有1000多元,在基地务工一个月能挣1500元,加上年底分红,一年的纯收入至少有2万元。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63岁的夏忠云曾是印合村的建卡贫困户,因没读过多少书,无一技之长,出门没人要,加上妻子智力残疾,日子过得十分艰难,自从村里发展起稻鱼共生项目后,夏忠云一家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不仅稳定脱贫,每年还能存上几千元。

享受稻鱼共生种养项目“红利”的不仅仅是夏忠云,村民牟一华因患严重的内风湿失去劳动能力多年,今年年初牟一华流转了将近4亩地的稻田,土地流转费加上分红,一年能为家庭增加将近10000元的收入。

“鱼能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排泄粪肥,翻动泥土促进肥料分解,从而达到水稻增产、鱼丰收的目的,是一种绿色、高效、循环的生态种养模式。”

牟宜均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以前,单纯种植水稻,一亩水田大约能产250公斤大米,按照当地6元一公斤的价格,亩均产值在1500元左右。实施稻鱼共生种养模式后,水稻不会减产,稻田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产的是真正的绿色大米,市场价最少可以卖到8元一公斤,而且稻田投放的是鲤鱼、黄金鲫鱼、黄颡鱼等市场行情好的鱼苗,销路完全不愁。一亩稻田一年至少能产100多公斤鱼,利润可达到2000元出头,收益比单纯种植水稻翻了一番多,印合村150亩稻鱼共生项目每年至少有50万元以上的产值,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能持续带动包括6户贫困户在内的近百户村民增收,真正实现了稻鱼共生养鱼得“裕”。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稻在水中摇 鱼在田中游 万州龙沙镇稻鱼共生养鱼得“裕”

2020-08-28 06:30:00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8月28日6时讯(特约通讯员 范晴 通讯员 黄玉保 苏小峰)眼前,稻田是绿的,然而又绿得不一样。暖风吹来,一望无际的稻田像大海般泛起了波涛,一片“绿浪”从这一端传到那一端,不时有鱼儿在稻田里翻腾,泛起一阵涟漪。

“可别小看了这一坝水田,田中有稻,水中有鱼,一年能为我们带来不少的收入呢。”近日,笔者来到重庆市万州区龙沙镇印合村,正在稻田内投放鱼料的村民夏忠云高兴地说。

罗非鱼、鲫鱼、鲤鱼等长势喜人。 通讯员  何忠 摄

其实,夏忠云口中既种谷子又喂鱼的水田,是龙沙镇今年新建成的一个绿色生态产业项目——稻鱼共生种养项目。

田中稻,水中鱼;稻在水中摇,鱼在田中游,灵动的画面背后更蕴含着群众增收的生机。印合村村支书牟宜均介绍,当地气候湿润,水源方便,水质优越,盛产优质水稻。今年年初,当地政府邀请区农委、三峡职业学院及万州区水产研究所的专家现场考察,决定在印合村的4、5、6组流转150亩水田建立稻鱼共生基地,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方式经营,村集体经济以50万元的财政补助资金入股,村集体、村民、贫困户分别按20%分成,剩下的钱用于全村公益事业发展。

“我流转了2亩多稻田,土地流转费一年有1000多元,在基地务工一个月能挣1500元,加上年底分红,一年的纯收入至少有2万元。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63岁的夏忠云曾是印合村的建卡贫困户,因没读过多少书,无一技之长,出门没人要,加上妻子智力残疾,日子过得十分艰难,自从村里发展起稻鱼共生项目后,夏忠云一家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不仅稳定脱贫,每年还能存上几千元。

享受稻鱼共生种养项目“红利”的不仅仅是夏忠云,村民牟一华因患严重的内风湿失去劳动能力多年,今年年初牟一华流转了将近4亩地的稻田,土地流转费加上分红,一年能为家庭增加将近10000元的收入。

“鱼能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排泄粪肥,翻动泥土促进肥料分解,从而达到水稻增产、鱼丰收的目的,是一种绿色、高效、循环的生态种养模式。”

牟宜均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以前,单纯种植水稻,一亩水田大约能产250公斤大米,按照当地6元一公斤的价格,亩均产值在1500元左右。实施稻鱼共生种养模式后,水稻不会减产,稻田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产的是真正的绿色大米,市场价最少可以卖到8元一公斤,而且稻田投放的是鲤鱼、黄金鲫鱼、黄颡鱼等市场行情好的鱼苗,销路完全不愁。一亩稻田一年至少能产100多公斤鱼,利润可达到2000元出头,收益比单纯种植水稻翻了一番多,印合村150亩稻鱼共生项目每年至少有50万元以上的产值,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能持续带动包括6户贫困户在内的近百户村民增收,真正实现了稻鱼共生养鱼得“裕”。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徐力超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