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作品】一片乡韵入画来——走进全国优秀教师徐小松的乡土美术教育之路

【诵读作品】一片乡韵入画来——走进全国优秀教师徐小松的乡土美术教育之路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0-08-31

2002年,地处大巴山深处的开州满月乡小学,迎来了一位身背画板、青春阳光的美术老师,他叫徐小松。

山村贫穷,学生不知油墨水彩为何物;教育贫瘠,使得学校美育是一片空白,以致他被安排上学生的语文课。可在小松老师的眼里,大巴山漫山的风物都是美的延展!小松找到校长,留下了掷地有声的话:“我要教美术,不能让山里娃的美术一片空白!”于是他将青春安放在这绝美之地,立志开创一片山村美育新天地!

从此,小松就带领着这群山里娃,用青苔铺路,用秸杆作画,在小溪边、山谷里、操场上编织着理想的生活,他们穿行在大巴山中,枯枝残叶、碎石野草、秸杆青苔……皆成了他们手中的宝贝。就连画笔,大巴山也为孩子们准备好了,小松从山中砍取了那质地坚硬的青树,用一个小地窖捂住进行不充分燃烧。“满面尘灰烟火色,两手老茧十指黑”,朴实的双手凝成了一节节木炭,发亮的黝黑中多了一分灵气。

当一双双灵巧的小手在编织、粘贴、勾勒时,身边的一切都成了灵感的源泉。记得那是一个夏天,小松路过一户农家时,发现了院坝的角落里堆满了瓦片,那优美的弧线与简约的造型让人眼前一亮。于是他就随手捡了两片拿回学校,谁知村民气势汹汹地跑来大闹,最后赔了10元钱才作罢。那一瞬间,小松委屈的眼神中透出一丝坚毅,面对山区美育的缺失自己不能退却。没过多久,那位村民的儿子获得了重庆市美术比赛一等奖,他主动把瓦片挑到了学校。老乡的转变缘于小松对乡村美育的执念,这一缕执念穿过层层峰峦,正逐步开创出乡村美育的新格局。

“山中何所有,万物皆宝藏。”小松的执著结成了一枚枚透明的蚕茧,穿过崇山峻岭,与繁华都市纠缠。2017年,小松从巴山深处到大慈平原,一截截树桩、一块块石头、一根根藤条,变成了一个个充满灵性的产品,书箧、椅子、花盆……这独特艺术,通过学生在家长中扩散,引起千里之外人们的心动,也引来了一份份合同。他那一双灵巧的手将乡村万物蔓延成一树树花开,于绿水青山之中,挖掘出了新的宝藏。那些曾经被丢弃的的枯枝残荷、藤条碎石,都变成了乡村振兴的载体,让脱贫路上的村民收获又一个致富的惊喜。

拼却心血一万点,换得新绿百千重。《人民日报》专题报道乡土美术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教材编写交流发言,全国优秀教师、市级骨干教师,部级优课奖、市级教学技能展示一等奖……一项项荣誉,在小松老师手中不断诞生。2019年,小松老师和学生共同打造的“乡拾乡韵工作坊”荣获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获奖孩子那朴实的脸上,升腾起对乡村生活的自信,也流露出对未来的热情与希望。

乡韵切切,赤心拳拳!近20年在大山深处的跋涉辗转,徐小松以风的执念求索,以树的姿态扛责,开创了一段山村美育的传奇!

(报送单位:中国教育工会重庆市开州区委员会 )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诵读作品】一片乡韵入画来——走进全国优秀教师徐小松的乡土美术教育之路

2020-08-31 12:42:52 来源: 0 条评论

2002年,地处大巴山深处的开州满月乡小学,迎来了一位身背画板、青春阳光的美术老师,他叫徐小松。

山村贫穷,学生不知油墨水彩为何物;教育贫瘠,使得学校美育是一片空白,以致他被安排上学生的语文课。可在小松老师的眼里,大巴山漫山的风物都是美的延展!小松找到校长,留下了掷地有声的话:“我要教美术,不能让山里娃的美术一片空白!”于是他将青春安放在这绝美之地,立志开创一片山村美育新天地!

从此,小松就带领着这群山里娃,用青苔铺路,用秸杆作画,在小溪边、山谷里、操场上编织着理想的生活,他们穿行在大巴山中,枯枝残叶、碎石野草、秸杆青苔……皆成了他们手中的宝贝。就连画笔,大巴山也为孩子们准备好了,小松从山中砍取了那质地坚硬的青树,用一个小地窖捂住进行不充分燃烧。“满面尘灰烟火色,两手老茧十指黑”,朴实的双手凝成了一节节木炭,发亮的黝黑中多了一分灵气。

当一双双灵巧的小手在编织、粘贴、勾勒时,身边的一切都成了灵感的源泉。记得那是一个夏天,小松路过一户农家时,发现了院坝的角落里堆满了瓦片,那优美的弧线与简约的造型让人眼前一亮。于是他就随手捡了两片拿回学校,谁知村民气势汹汹地跑来大闹,最后赔了10元钱才作罢。那一瞬间,小松委屈的眼神中透出一丝坚毅,面对山区美育的缺失自己不能退却。没过多久,那位村民的儿子获得了重庆市美术比赛一等奖,他主动把瓦片挑到了学校。老乡的转变缘于小松对乡村美育的执念,这一缕执念穿过层层峰峦,正逐步开创出乡村美育的新格局。

“山中何所有,万物皆宝藏。”小松的执著结成了一枚枚透明的蚕茧,穿过崇山峻岭,与繁华都市纠缠。2017年,小松从巴山深处到大慈平原,一截截树桩、一块块石头、一根根藤条,变成了一个个充满灵性的产品,书箧、椅子、花盆……这独特艺术,通过学生在家长中扩散,引起千里之外人们的心动,也引来了一份份合同。他那一双灵巧的手将乡村万物蔓延成一树树花开,于绿水青山之中,挖掘出了新的宝藏。那些曾经被丢弃的的枯枝残荷、藤条碎石,都变成了乡村振兴的载体,让脱贫路上的村民收获又一个致富的惊喜。

拼却心血一万点,换得新绿百千重。《人民日报》专题报道乡土美术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教材编写交流发言,全国优秀教师、市级骨干教师,部级优课奖、市级教学技能展示一等奖……一项项荣誉,在小松老师手中不断诞生。2019年,小松老师和学生共同打造的“乡拾乡韵工作坊”荣获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获奖孩子那朴实的脸上,升腾起对乡村生活的自信,也流露出对未来的热情与希望。

乡韵切切,赤心拳拳!近20年在大山深处的跋涉辗转,徐小松以风的执念求索,以树的姿态扛责,开创了一段山村美育的传奇!

(报送单位:中国教育工会重庆市开州区委员会 )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龚晗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