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初心使命 全力攻坚克难 武隆高质量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9月1日18时56分讯(记者 刘雪琴 曹建 实习生 翟桓)从2011年确立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到2017年首批退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发生率从14.8%降到0.03%,已脱贫人口人均收入超过10000元,2019年脱贫攻坚综合目标考核、东西部扶贫协作考核、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考核三次大考中获评“两好一优”,这是2017年彻底摘掉“贫困帽”、首批退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重庆市武隆区在决战脱贫攻坚中取得的亮眼成绩。
对于深藏在乌江峡谷、武陵山深处的武隆来说,摆脱由来已久的贫困并不容易。这份亮眼答卷的背后是40多万武隆人民和一批批扶贫工作者的潜心探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十年如一日的耕耘中,坚持发展旅游业带动全区扶贫事业,把武隆的好风景带给了全世界,把“钱景”留给了吃上了“旅游饭”的10万人民;在脱贫路上,以改善民生福祉为工作使命,为人民谋发展、为人民谋幸福,书写了巴渝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全新历史。
不忘初心 坚持要走“旅游路”
“风景”引来好“钱景” 生态优势变发展优势
连绵不绝的喀斯特地貌、蜿蜒曲折的乌江画廊……这座山水交融的城市很早就意识到自己的自然优势,从1993年发现“天下第一洞”芙蓉洞起,旅游业开始为武隆县的脱贫蜕变之路打下了基础。
旅游的发展也与社会其他行业紧密相关,武隆的旅游脱贫不是走独木桥,而是探索更多与人民生活的联结之道,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笑脸多起来。据中共重庆市武隆区委书记黄宗华介绍,在旅游建设方面,武隆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良、旅游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开发出了“旅游+文化”“旅游+康养”“旅游+工业”“旅游+农业”等融合产业。曾经是“荒山瘦地石旮旯,红苕洋芋苞谷粑,要想吃碗白米饭,除非坐月生娃娃”的仙女山街道石梁子社区,居民通过发展旅游业纷纷走上了致富路,20多户家庭资产超过500万元。
武隆区齐心协力“攒劲”搞旅游,推动武隆区全域旅游建设,取得了旅游带动全域产业发展的正向效应。“我们正梯次打造的后坪天池苗寨、大田湿地人家、青杠古渡驿站等100个示范村点密布全区,设计推出的5条乡村旅游精品线串联所有街镇乡,并细化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廊道带动”“集镇带动”“专业合作社带动”“景区带动”“云经济带动”等生态旅游扶贫增收带动模式。”
增收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武隆区区长卢红详细介绍了武隆旅游产业增收的五种模式。“廊道带动型”是以景点吸引企业、盘活经济,如武隆区确立的仙女山、白马山等四个旅游扶贫带,打造5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集镇带动型”则引导居民发展公寓酒店、特色美食等旅游服务业;“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引导农民以资产、经营权等入股联营发展乡村旅游,实现股金分红、劳务收入双重收益;“景区带动型”是在景区建立农特产品一条街,带动周边农民就业和创收;“云经济带动”在新冠疫情大背景下发展“云旅游”“云直播”“云销售”等新型模式,减少疫情对产业发展冲击。
旅游业的兴盛让全区10万人民吃上了“旅游饭”,其中3万名贫困人口靠旅游带动脱贫,1万名涉旅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实现“旅游做到哪里,那里的老百姓就脱贫致富”。黄宗华在武隆区脱贫攻坚工作新闻发布会上总结成果,“全区乡村业旅游持续火热,今年1-8月乡村接待游客785.65万人次、综合收入15.89亿元,分别增长6.62%、8.17%。”
通过旅游扶贫,最大程度地减少了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提升了绿水青山的颜值,发挥了金山银山的价值,2018年,武隆红获评全市唯一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精品案例2018》,真正实现了生态优势变发展优势,走出了一条生态旅游扶贫新路子。
牢记使命 民生福祉“头等事”
“烂泥坨”重回“艳山红” 百姓生活越来越好
2017年,被选派为羊角街道艳山红村第一书记游四海刚到达艳山红村时,这个地方还被称作“烂泥坨”。基础设施差,基层组织涣散,产业基础几乎为零。在驻村的三年多时间里,组建了党员先锋队,纠正村干部的懒散作风,并积极创新村级治理,引导村民自治,推动《村民公约》等制度管人,在思想层面打好扶贫基础。实施“智志”双扶策略,邀请专家为村民开展了50多场讲授养殖技术、乡村旅游等知识的课堂,并发展淡水鱼、花卉、种猪养殖等增收产业,再加上流转土地、劳务投工等形式,村集体经济2019年已实现利润32万元,“艳山红”取代了“烂泥坨”,获得了“重庆市乡村振兴示范村”荣誉称号。
“烂泥坨”村重回“艳山红”只是武隆万千扶贫事业中的冰山一角,武隆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幸福、越来越富裕,离不开武隆近年来一直坚持为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前进的使命。
腰包鼓了,百姓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随之提高。黄宗华在发布会上展示武隆民生建设成果,“武隆区先后累计投入扶贫项目资金57.1亿元,实施扶贫项目3193个,实现了行政村‘通畅率、通客率、供水入户率、用电保障率、光纤网络覆盖率、4G网络覆盖率、危房改造率’七个100%,”全力补齐“两不愁三保障”短板,做到了义务教育保障“一个不少”、基本医疗保障“一个不漏”、住房安全保障“一户不掉”、所有贫困人口家家喝上放心水,生活质量稳步提高。
社会生活满意度也是人民生活幸福感的重要指标,提升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对于转变落后思想,助力脱贫攻坚“轻装上阵”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重庆市委政法委扶贫集团通过政法发挥自身优势,深化发展法治宣传教育,建设平安乡村,促进乡村依法治理落地落实,探索推动“法治扶贫”新路径,创建了“让一让”人民调解室、“易法院”“莎姐”青少年维权岗等工作室,开展普法宣传、人民调解、公益维权等活动。“三年来,化解了各类矛盾纠纷500多起,解决历史遗留重大信访问题16件,有力维护了全乡社会大局稳定。”谭晓荣副书记对媒体介绍道,这些看似不能带来直观经济效益的举措给在普及法律知识的同时也转变了贫困群众的思想面貌,凝心聚力致富脱贫,成为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软实力。
作为重庆市开展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三个试点区县之一,武隆在乡村振兴方面经验丰富。黄宗华书记在答记者问时提到,“我们主要做了持续抓好脱贫成果稳固和推进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两方面的工作,聚焦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的底线任务,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建设短板,推动规划衔接、政策衔接、工作衔接、保障衔接全面深化。”
脱贫攻坚和经营生活一样,并非一劳永逸。据悉,为巩固脱贫攻坚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接下来,武隆区将进一步压实责任,坚持“五级书记抓扶贫”“区县抓落实”和“四个不摘”的工作机制,将未脱贫贫困户精准落实到干部结对包干,动态清零“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落实解决义务教育、医疗保障、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等方面的难点,建立防贫预警机制,对处于贫困线边缘的农户予以重点关注,配套干部结对帮扶、产业扶持补助等7类措施,有效防止新生贫困和返贫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