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川:以匠心传承“拓片”文化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9月20日6时讯(特约通讯员 周云)9月18日,笔者在合川区文物管理所看到,一位面目文静的中年男子正在对一块古老的石碑图案进行拓印。这位正在拓印的中年男子,就是合川区文物管理所文博副研究员黄理。
“我从参加工作不久就开始学拓印,我要把先辈留下的优秀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下来。”黄理一边拓印,一边告诉笔者,1966年出生的他,1984年参加工作,从参加工作至今,大多部分时间从事文物考古、保护、鉴定和研究工作,当他看到文物界的专家对前人留下的碑文石刻、木刻、砖瓦、钱币、青铜器等器物上的文字和纹饰进行拓印时,他便对拓印产生了兴趣。
据黄理介绍,拓印是一项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它是用宣纸和墨汁经过拍打将碑文石刻、木刻、砖瓦、钱币、青铜器等器物的形状及其上面的文字、图案复制下来,形成一种有清晰图案或文字的纸质作品,这种纸质作品又叫“拓片”。
“拓印是一门精细的手艺活,要想做好必须得有耐心,同时还应掌握分寸轻重,每拓印一件至少需要二至三个小时。”黄理说,最初接触拓印是给单位的老师学,后来又参加重庆市博物馆举办的拓片培训班和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的专家学,几十年来他边学边实践、边探索,拓印并复制了不少碑文石刻、木刻木雕等器物上面的文字及图案,让不少文化遗产以“拓片”的形式保存下来。如《合川花滩明代朱家大坟墓志铭》《合川云门码头清代民间船帮碑记》等一批具有较高史料研究价值的“拓片”。
笔者在现场看到,黄理拓印的工具有拓包、喷壶、毛刷,所用的材料为宣纸、墨汁。其中,拓包由绸布将毡子、棉花等包裹而成,大小不等,大的大约有饭碗一般大,小的如棉签一般大小。拓印的工序也比较多,第一步是准备好拓包;第二步是磨墨,将墨磨成墨汁;第三步是喷水,用喷壶将所拓印之物打湿;第四步是按碑的大小铺上萱纸,用粽刷或毛巾刷平,除去宣纸与器物表面之间的气泡;第五步是打刷,用毛刷把宣纸与被拓的器物表面打实粘连,在宣纸上露出器物表面的凹凸状况;第六步拍墨,将拓包沾墨,在一块木板上拍打,让拓包上的墨汁均匀;第七步拓印,待宣纸水分干至稍微发白时,开始用拓包沾墨汁拓印。在拓印时,还必须做到由轻到重、由上到下、按行拍拓。一件“拓片”作品,至少要反复拍拓五遍,直到文字或图案清晰和整张拓片墨色均匀为止;最后取下拓片,编号登记收折好就算完成了。
另据黄理介绍,除用传统拓包拓印外,他还摸索出一种用气球拓印的技艺,总结撰写了《新型拓包的制作》等经验文章。黄理说,气球比较柔润,沾上墨汁拓印不易损坏器物及宣纸,拓印出来的“拓片”也轮廓分明;但值得一提的是,气球充气及拍拓快捷方便,用时少,对所拓之物也有保护的作用。总之,拓片是一种传统技艺,需要保护弘扬,拓印不仅要有耐心,而且还要有匠心,要以工匠精神拓印出黑白分明的“拓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