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都:居住环境改善 老百姓住得更舒适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9月22日6时30分讯(通讯员 李达元)蓝天碧水,空气清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昨(21)日,笔者了解到,近年来,重庆市丰都县委、县政府通过建设宜居丰都,一幅“江水抱秀城,龙河连长江;水绕青山转,城在水一方”的城市画卷已在三峡库区腹心徐徐展开,老百姓住得更舒适,生活更方便,环境更优美,进一步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家每代人都有一套独立住房
“以前的丰都老县城好比‘弹丸之地’,我家三代五口人共同居住在30多平方米的破旧房子里,生活空间非常狭窄、拥挤。”三合街道南天湖中路社区居民张国茂说。赶巧后来遇上了三峡水库工程的建设,给老县城举城南迁带来了大好机遇。
迁徙新县城后,张国茂家三代人住进了一套三室二厅12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里,他和老伴、儿子儿媳以及孙辈,都分别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而且房屋宽敞明亮。几年过后,儿子一家又在滨江路买了一套90多平方米的江景房,他和老伴继续住在原来的房子里,感觉有些空荡荡的。更让老张没想到的是,如今孙辈长大了,俗话说“男大当婚”,就又在龙河东的久桓城买了一套三室一厅的婚房。如今,儿子儿媳两人住在江景房里同样感到空荡荡。
张国茂家三代人住房发生天翻地覆变化,代表了老县城市民搬迁新县城后住房方面的一个缩影。如今,大凡上了60岁的县城居民,夫妻俩都有一套两室一厅或以上的独立住房。40~50的中年夫妻和25~30岁的青年夫妻,也基本各有一套住房。人均拥有住房面积在30~50平方米之间已司空见惯。当然,夫妻拥有两套或以上的住房也不足为奇。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进城买房的中青年夫妻也比较多,这部分被称为城市的“新市民”群体,一般三口之家住房面积也在90平方米以上。
城市绿化提升了市民幸福指数
“这里树木茂盛,空气非常清新,退休后,我就坚持来晨跑,至今已10多年了。”家住滨江路航道小区的居民陈树贵说,如今年逾古稀的他,仍然每天早起,来到滨江公园,沿着临江护栏的人行道走个来回。累了,就近在座椅上小憩,观看浩渺江水和行船。
跟陈树贵一样,家住县城世坪路附近的市民王传新,只要不下雨的日子,就会在6时准时起床,然后去附近的朝华公园不快不慢走上五圈。“因为这里林木苍翠,释放的氧气相对较多,被人们比喻为新县城的肺叶,所以我喜欢来这里呼吸新鲜空气。”陈树贵说。
的确,朝华公园是附近市民休闲娱乐的理想去处,园内不仅设有旱冰场、景观道、叠水景观、观景亭、儿童游乐园、健身器械等,还有芙蓉、雪松、海棠、红叶李、梅花、桃花、名木古树等多个园林观赏区,以及有草坪约6万平方米,栽植植物逾200余种。
近年来,丰都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县城规模已扩展到15平方公里,先后修建了朝华公园、生态公园、滨江公园、迎宾大道公园、龙河东滨江公园等多个公园,极大地方便了市民就近晨练。散散步、打打太极拳、呼吸新鲜空气,这样安闲舒适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广大市民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既愉悦了身心,又可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生活和工作。
不仅如此,县委、县政府通过大力实施移民增收致富工程、青山绿水工程、移民素质提升工程、和谐库区建设工程,现在的丰都县城已经是一座功能配套、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宜居宜业、脱胎换骨的移民新城。蓝天、碧水、宁静、绿地、田园美丽景观基本形成。
铁公水交通建设方便市民出行
“汽车跳,丰都到。”说的是以前丰都交通的落后。三峡水库开建前,丰都市民到重庆主城,出行方式只有走水路,下午六点从县城坐船,差不多要在第二天早晨五点才到朝天门。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为落实完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网络,提升运输服务品质,提高交通发展质量和效益,推进交通安全绿色发展,县委、县政府大力投入开展交通建设会战,增铁路、硬化公路、建码头,以“铁、公、水”为代表的外部交通体系全面形成。
如今,一条快速铁路、两座跨江大桥、三条高速、四座客运港口、五条公路干线,以及不计其数的乡道、村道密织成网,奠定了丰都实现跨越发展的基石。丰都交通飞速发展,彻底改变了市民的出行时间,拉近了空间距离。
“我的儿子儿媳都在渝中区上班,并在主城买了房子,每次我想看孙子,坐动车一个多小时就到了。吃罢晚饭后,还可坐动车返回。一去一回都非常方便、快捷。”三合街道滨江东路社区居民陈开云老人说,如果回到十年前,这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事。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交通环境日趋便捷、城市形象日新月异。目前,随着县客运换乘站的建成投用,将进一步完善丰都城市功能布局、改善交通基础设施面貌,有效满足市民出行需求,实现道路客运与铁路客运的“无缝”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