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建设高标准农田 破解“靠天吃饭”
在重庆市璧山区大兴镇双柏村2组的高标准农田“七化”示范区,绿意盎然的蔬菜基地中,几名菜农背着喷雾器为蔬菜施药。

璧山:建设高标准农田 破解“靠天吃饭”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0-09-22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9月22日6时30分讯(通讯员 王锋)昨(21)日,笔者了解到,在重庆市璧山区大兴镇双柏村2组的高标准农田“七化”(宜机化、水利化、生态化、园田化、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示范区,绿意盎然的蔬菜基地中,几名菜农背着喷雾器为蔬菜施药。

与一般的蔬菜基地不同,眼前的蔬菜基地内散布着4个12平方米、近2米高的便民池,与之紧密相连的是一条1公里长、由预制盖板和U字型水利排水渠组成的“沟带路”。

“这个‘沟带路’作用可大了,既能保证田间排水畅通,防止因大雨而产生内涝,还方便机械进出、田间管理和基地产品的运出。而‘便民池’则能保证日常农事生产用水。”蔬菜基地负责人赵青福介绍说。

农技人员为村民传授种植技术。通讯员 王锋 摄

然而,多年前,这块蔬菜基地却是另一番景象。受地势影响,当时的蔬菜基地一遇到大雨,就容易出现内涝,种植的番茄等农作物常常被淹,2017年就造成了4万余元的经济损失。

回忆起曾经“靠天吃饭”的日子,赵青福不禁摇头叹气。2011年,璧山区正式吹响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号角,一系列举措逐步改变了农民“靠天吃饭”的窘境。

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发展现代农业、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璧山区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田园综合体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等有机衔接,结合苗木、蔬菜、花椒等产业发展实际和资金规模,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设计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内容,主要涵盖了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等多方面的内容。”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同时,通过水利工程措施、农业措施和科技措施的综合运用,对“田、土、水、路、林、电”实施综合整治和开发。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璧山区按照“小并大、短并长、陡变平、弯变直和互联互通”的要求,对项目区实施条田整治、坡改梯整治等措施,建起田间道路,促进项目区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耕作;经过对土地平整方式进行适宜性分析后,通过翻耕、种植绿肥等措施,改善土壤肥力,提升项目区地力水平;通过实施水源工程、输水工程、排水工程和渠系建筑物4项内容,完善灌溉与排水的配套设施,增强了项目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与此同时,区农业农村委坚持以服务群众为宗旨,在项目申报前,成立调研小组,走乡间、转田坎,了解项目区农田实际情况和老百姓的实际意愿;在项目建设中,派遣监理公司监督工程建设质量,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提高科技种田水平。

“自‘十二五’以来,璧山区共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66个,完成财政投资4.16亿元,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33.61万亩。”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仅2019年,璧山区新建成高标准农田1.62万亩,完成资金投入1969.19万元,项目新建成衬砌渠道9133米、蓄水池6座、提灌站1座、灌溉管道4461米、生产便道4865米、六棱空心砖护坡607米、 整治山坪塘1座、机耕路4100米,土地宜机化整治520亩、惠及2个镇街8个村3392户10181人,粮食和蔬菜增产1.24万公斤,直接受益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加896元。

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推进和探索农田宜机化改造模式,着力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业综合利用率,实现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增加农民及集体经济收益,为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夯实基础。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璧山:建设高标准农田 破解“靠天吃饭”

2020-09-22 06:30:00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9月22日6时30分讯(通讯员 王锋)昨(21)日,笔者了解到,在重庆市璧山区大兴镇双柏村2组的高标准农田“七化”(宜机化、水利化、生态化、园田化、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示范区,绿意盎然的蔬菜基地中,几名菜农背着喷雾器为蔬菜施药。

与一般的蔬菜基地不同,眼前的蔬菜基地内散布着4个12平方米、近2米高的便民池,与之紧密相连的是一条1公里长、由预制盖板和U字型水利排水渠组成的“沟带路”。

“这个‘沟带路’作用可大了,既能保证田间排水畅通,防止因大雨而产生内涝,还方便机械进出、田间管理和基地产品的运出。而‘便民池’则能保证日常农事生产用水。”蔬菜基地负责人赵青福介绍说。

农技人员为村民传授种植技术。通讯员 王锋 摄

然而,多年前,这块蔬菜基地却是另一番景象。受地势影响,当时的蔬菜基地一遇到大雨,就容易出现内涝,种植的番茄等农作物常常被淹,2017年就造成了4万余元的经济损失。

回忆起曾经“靠天吃饭”的日子,赵青福不禁摇头叹气。2011年,璧山区正式吹响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号角,一系列举措逐步改变了农民“靠天吃饭”的窘境。

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发展现代农业、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璧山区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田园综合体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等有机衔接,结合苗木、蔬菜、花椒等产业发展实际和资金规模,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设计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内容,主要涵盖了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等多方面的内容。”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同时,通过水利工程措施、农业措施和科技措施的综合运用,对“田、土、水、路、林、电”实施综合整治和开发。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璧山区按照“小并大、短并长、陡变平、弯变直和互联互通”的要求,对项目区实施条田整治、坡改梯整治等措施,建起田间道路,促进项目区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耕作;经过对土地平整方式进行适宜性分析后,通过翻耕、种植绿肥等措施,改善土壤肥力,提升项目区地力水平;通过实施水源工程、输水工程、排水工程和渠系建筑物4项内容,完善灌溉与排水的配套设施,增强了项目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与此同时,区农业农村委坚持以服务群众为宗旨,在项目申报前,成立调研小组,走乡间、转田坎,了解项目区农田实际情况和老百姓的实际意愿;在项目建设中,派遣监理公司监督工程建设质量,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提高科技种田水平。

“自‘十二五’以来,璧山区共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66个,完成财政投资4.16亿元,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33.61万亩。”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仅2019年,璧山区新建成高标准农田1.62万亩,完成资金投入1969.19万元,项目新建成衬砌渠道9133米、蓄水池6座、提灌站1座、灌溉管道4461米、生产便道4865米、六棱空心砖护坡607米、 整治山坪塘1座、机耕路4100米,土地宜机化整治520亩、惠及2个镇街8个村3392户10181人,粮食和蔬菜增产1.24万公斤,直接受益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加896元。

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推进和探索农田宜机化改造模式,着力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业综合利用率,实现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增加农民及集体经济收益,为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夯实基础。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王婷婷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