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达明
李达明,男,57岁,重庆合川人,1982年参加工作,198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合川区水利局供排水科一级主任科员。38年来,始终践行“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合川水利精神,扎根水利工程建设一线,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勤奋学习、爱岗敬业,努力成为政治上的排头兵
参加工作以来,该同志始终坚信,保持政治上的绝对清醒,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条件,党员干部既要冲锋在前,更要学习在前。同时,他深信“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只有不断地充实、学习和积累才能让自己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抓得实。无论是在双河水库指挥部工作,还是在合川区水利局工作,他都脚踏实地,努力探索本职岗位所需的工作技能,并不断的通过实干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勇于创新、求真务实,努力成为技术上的带头人
作为水利工程项目技术负责人,该同志深知岗位责任重于泰山、工程质量高于一切。
38年投身水利工程建设,稳抓质量管理
工作以来,作为水利工程技术负责人,他主要负责合川区大江大河综合治理工程、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工程、水库工程等项目的建设管理相关工作,从业以来,未发生工程质量问题。近年来,全程负责3处大江大河和8处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的建设管理等工作,通过严格的质量监管与有效的技术手段,圆满完成10.21亿多元的投资目标任务,完成堤防建设29.774公里,增加了项目区的防汛抗灾能力。
克服施工困难,狠抓工程进度
由于水利工程大多数存在战线长、交叉作业多、施工干扰大、交通条件差等问题,若遇上雨天,更会明显减少有效施工时间。为此,他认真探索有效措施,确保工程投资进度与质量安全。
一是统筹计划。根据每个项目的目标工期倒排制定总进度计划,结合关键线路,将计划分解到月、旬,并严格要求施工单位按照计划细化施工方案。二是进度旬查。结合工程进度计划,以旬为单位定期进度督查,针对进度偏差,要求施工单位加大机械设备与施工人员的投入,追赶进度。三是管理靠前。工程现场大多实行“5+2、白加黑”制度,无论严冬酷暑,都与现场代表常驻工地,便于对工程问题早发现、早处理,降低工程返工率,避免延误工期。
咬定“大禹”目标,全力推进赵家渡工程建设
2013年6月,合川城区涪江上段防洪护岸工程(赵家渡段)开工建设。工程开工之初就确定了“争创大禹奖”创优目标。作为该工程的技术负责人,严格有效管理和控制施工过程中的工程质量,是他工作的核心与重点。
一是积极探索水下钢丝石笼网护面施工技术。为确保赵家渡工程建设满足基本防洪安全的同时,达到护岸工程生态环境效益的要求,该同志经多次探索,创新采用浮船水上定位下沉、吊车定位吊装的技术进行施工,筑牢了护面工程。该项技术不仅低成本解决了施工难题,而且保障了施工效率与安全。同时,石笼护岸的建设成本小于浆砌块石护坡的成本,建成之后河道美观、水质净化效果明显,日后维护费用小。
二是积极探索解决格宾石笼的移动及堆砌问题。在赵家渡工程建设过程中,为解决格宾石笼在实际应用时因重量较大导致的移动及人工堆砌困难问题,他结合工程实际,积极探索新型施工技术,发明了一种格宾石笼投放用滑板箱。该滑板箱能够辅助机械自动化对格宾石笼进行施工投放,节省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赵家渡工程2016年5月顺利通过竣工验收,并获得了2015-2016年度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工程建成后,合川城区涪江上段防洪标准由原来的不足 5 年一遇提高到了20 年一遇,防洪效益显著,同时工程的建设还带动了后方500余亩土地的升值,土地增值效益达6亿余元。
发挥优势,努力成为新时代水利事业的护航人
在参与赵家渡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该同志主研完成的《重庆市合川城区涪江上段防洪护岸工程(赵家渡段)》科技项目,被重庆市水利学会评为重庆市水利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施工实施的水下钢丝石笼网护面施工技术获得水利部工法;参与完成的一种格宾石笼投放用滑板箱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2017年,该同志被推荐成为重庆市水利稽查专家,配合市水利局开展彭水县凤升中型水库工程的稽查工作。通过结合自己的专业技能优势,稽查指导工程建设中的安全质量问题,为水利稽查工作贡献力量。
多年来,他始终践行“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水利精神,自觉把所学知识全部运用到水利工程建设中去,主动将自身技能传授给新时代的年轻水利人,努力成为新时代水利事业发展的推动者、护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