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劲梅
刘劲梅,女,汉族,1965年10月出生,重庆永川人。三十七年来,刘劲梅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始终如一地坚守在水文测站第一线。
聚少离多舍家庭,三十七载事故零
在测站,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有平凡而单调的工作,清平而孤寂的生活,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孤独,这也是一种成就。儿子很小的时候,刘劲梅住在离站两公里的镇上,遇到孩子爸爸出差,而夜里又涨水时,只能将孩子锁在家里,测完流后,再回家照看孩子。刘劲梅母亲退休后,为了让自己全身心投入工作,她忍痛将6岁的儿子送到母亲身边上学,从此,刘劲梅母子俩就过上了聚少离多的生活。由于测站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一年之中,刘劲梅与父母团聚的日子屈指可数。2010年,刘劲梅的父亲因病入院,住院时间一次比一次长,病情一次比一次严重。2011年春节,刘劲梅回家过年,大年初二一早,父亲病情加重,她与弟弟、母亲送父亲到医院后,立即又从万州返回江津,回到自己的岗位上,直到大年十五父亲去世,期间再没能去看护他。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唯一能安慰她的,是从事水文工作的三十七年里,没有发生过安全事故,没有放掉一次洪峰,更没有漏发一次水情报文。
寒来暑往守初心,专业技能精于勤
每年严冬,为了施测最低水位,刘劲梅与站上其他同事常常凌晨两三点钟就起床,划着小小的测船,到断面下游1公里的临时断面施测流量。天很冷,握着悬杆的手每次都被冻得没有知觉,就是这样,也没听她叫一声苦,喊一声累。盛夏,刘劲梅站在临时断面被烈日晒得冒烟的鹅卵石石滩上,全身感受着烈火炙烤的温度,实在受不了时,只好站在水中记载流速信号。五岔站在刘劲梅任站长的十八年里,没有漏测一次最低水位和最高水位。过去测站条件艰苦,洪水过后,测井里都会淤积很多泥沙,为了让自记水位记录正常,刘劲梅与同事每次都是用锄头或铁锹把泥沙一点一点往小桶里装,再提出测井廊道倒在断面的下游,如此往复,直到彻底清理干净。
水文测站工作,贵在坚守和用心。每次洪峰,刘劲梅都将上游站洪峰时间、洪峰水位与本站的洪峰时间和洪峰水位作比较,哪级水位洪峰到达本站需要多长时间,上游涨多少米,本站又涨多少米,日积月累,也摸清了綦江的特性。2009年8月5日,五岔站发生超保证水位两米多的洪水,当时高水只能用高架浮标,高架浮标虽然使用起来简单,但制作工序很复杂,会用到浓硫酸等危险用品,所以制作和使用时都必须很小心。在昏暗的浮标房内,刘劲梅和同事只能靠微弱的手电筒光照明。每次测流完毕,全站人员没有休息时间,得继续准备下次测流所需的夜明浮标,直到天亮。当地方领导来到五岔站查看水情,刘劲梅凭借自己多年总结的经验,准确的判断出洪峰时间和洪峰水位,在关键时刻,为防洪决策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守卫江河保安澜,扎根一线挑重担
2020年6月22日10时,江津区綦江五岔站洪水橙色预警发布。11时50分,市水文总站将五岔站洪水橙色预警升级为綦江流域重庆段全线洪水红色预警,预计綦江流域重庆段未来8小时内将出现超历史洪水,江津区綦江五岔站最高水位将超过保证水位(200.51米)5.7~6.3米左右,涨幅约10~11米。这是重庆历史上发布的首个洪水红色预警,也是五岔水文站迎来建站以来最大洪水。
面对超历史洪水,刘劲梅不断向上级上报实时水位和流量。她说:“水文站早一点把洪水的信息报出去,沿途的政府和百姓就能多一点处置的时间!”22日上午9时,8名增援人员赶到,向他们汇报完监测情况后,她又主动承担起比降观测的工作。水位上涨得太快,13时就达到了保证水位,工作人员测流的频率也随之增加,基本上半小时就要测流一次。而测一次流需要4个人分工合作,至少20多分钟才能完成。由于奔涌的洪水带来了树枝、塑料袋等漂浮物,时不时会挂住水文缆道上的铅鱼,缠住流速仪的桨叶。这时,大家冒着被洪水冲走的危险,将铅鱼拉回岸边,一点点清理干净后继续测流。
测流量、测沙、观测比降、观测水位……10个人分工协作,水文数据收集工作井井有条。这一天下来,大家顾不上衣服是不是湿的,一心念的都是能够完全准确地记录这次洪水过境的全过程。20时,洪峰水位达到205.85米。当日早8时至晚8时,水位上涨了9.66米,超保证水位5.34米,刘劲梅与同事一起准确记录了本次洪水过境的全过程,连续工作36小时,打接上百个电话。2020年至今,五岔站已经历了5场大水,其中2场超保证水位洪水,3场超警戒水位洪水,刘劲梅与同事不分昼夜,坚守在抢测洪水的第一线,完整地收集到了全部水文资料。
刘劲梅同志2016年度、2018年度和2019年度获得公务员年度考核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