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产业兴百姓富
看“西江千户苗寨”,品传承千年的苗族风俗。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产业兴百姓富

来源:新华社2020-10-25

新华社电(记者罗羽)菜气蒸腾,觥筹交错,在一家名叫侯家庄农家乐的3层木楼内,前来品尝美食的游客爆满。老板侯艳江楼上楼下游走在食客中间,征询着对菜品和服务的意见。

“西江千户苗寨”风景 新华社记者 罗羽 摄

“今年5月以来,旅游业逐步恢复,农家乐的生意也越来越好。”他说,12年前他白手起家闯进餐饮业,如今其农家乐年营收500多万元,发展愈发红火。

侯艳江家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村。这个村居住着将近2000户村民,绝大多数是苗族。这片山环水绕的美丽村寨,因一千多栋宏伟壮观的吊脚楼和传承上千年的苗族风俗,形成了独特的苗族文化,被称为“西江千户苗寨”,但在过去,村民们守着这道独特的风景却世代过着贫困日子。

创业之前,侯艳江常年在外打工。“干过建筑工,当过地摊贩,做过推销员,什么苦都吃过,但都没攒下钱。”回忆起曾经的经历,39岁的他感慨道。

西江村村主任李松介绍,20世纪末,西江有九成村民外出打工,由于知识水平低,大多以干力气活为主。西江人多地少、交通闭塞,2005年人均年收入只有1431元,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从2008年开始,当地打造旅游景区带动经济发展,改造升级西江的基础设施,并于次年成立贵州省西江千户苗寨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市场化运作,打造苗族文化品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西江名气渐涨,并在发展中逐步实现多赢——产业兴、百姓富、民族文化得以传承。

“西江千户苗寨”夜景 新华社记者 罗羽 摄

返乡的侯艳江在政府的帮助下获得3万元无息贷款,他把自家老屋改造成农家乐,走上了创业道路。“很多在外打工的村民,回来出租房屋或创业经营,迅速积累了财富。”侯艳江说。西江有九成以上村民,搭上了旅游业这趟快车,直接或间接参与餐饮、民宿等产业。

为了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同时激励村民保护老屋,发展之初,西江村委、景区公司与县政府等多方协商,设立了民族文化保护发展的利益共享机制,每年将门票总收入的约18%发放给村民。

“西江千户苗寨”里工艺品摊位点 新华社记者 罗羽 摄

村民侯伟一家5口住在村北山上的一栋老屋中,由于位置偏僻,无法发展餐饮和民宿,他只能在当地小学当保安,每月工资2000元,日子过得紧巴巴。“我家每年从景区分到3万元,这是很大一笔钱。”他说。对地处位置较偏、旅游参与较弱的家庭,这笔钱成了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

当地提供的数据显示,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西江村民的“分红”由2012年的800多万元,上升至2019年的3200余万元,已累计获得超过1亿元。

西江还竭力为村民创造更好的就业机会。2016年以来,西江村委及当地管理部门利用村中空地,统一安置了270多个摊位,包括小吃摊位、工艺品摊位、照相点等,供全体村民每年一次参与抽签获取摊位经营权。

今年8月,侯伟的妻子吴连梅在西江举行的摊位“抽签”中获得了一个工艺品摊位的一年经营权,她在景区卖一些民族饰品。

“虽然一年后又要重新抽签且中签概率小,但只要人不懒,在西江总能找到工作,不用担心没有收入。”她说,西江的旅游发展已回正轨,大家的生活也将变得更好。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产业兴百姓富

2020-10-25 06:30:00 来源: 0 条评论

新华社电(记者罗羽)菜气蒸腾,觥筹交错,在一家名叫侯家庄农家乐的3层木楼内,前来品尝美食的游客爆满。老板侯艳江楼上楼下游走在食客中间,征询着对菜品和服务的意见。

“西江千户苗寨”风景 新华社记者 罗羽 摄

“今年5月以来,旅游业逐步恢复,农家乐的生意也越来越好。”他说,12年前他白手起家闯进餐饮业,如今其农家乐年营收500多万元,发展愈发红火。

侯艳江家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村。这个村居住着将近2000户村民,绝大多数是苗族。这片山环水绕的美丽村寨,因一千多栋宏伟壮观的吊脚楼和传承上千年的苗族风俗,形成了独特的苗族文化,被称为“西江千户苗寨”,但在过去,村民们守着这道独特的风景却世代过着贫困日子。

创业之前,侯艳江常年在外打工。“干过建筑工,当过地摊贩,做过推销员,什么苦都吃过,但都没攒下钱。”回忆起曾经的经历,39岁的他感慨道。

西江村村主任李松介绍,20世纪末,西江有九成村民外出打工,由于知识水平低,大多以干力气活为主。西江人多地少、交通闭塞,2005年人均年收入只有1431元,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从2008年开始,当地打造旅游景区带动经济发展,改造升级西江的基础设施,并于次年成立贵州省西江千户苗寨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市场化运作,打造苗族文化品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西江名气渐涨,并在发展中逐步实现多赢——产业兴、百姓富、民族文化得以传承。

“西江千户苗寨”夜景 新华社记者 罗羽 摄

返乡的侯艳江在政府的帮助下获得3万元无息贷款,他把自家老屋改造成农家乐,走上了创业道路。“很多在外打工的村民,回来出租房屋或创业经营,迅速积累了财富。”侯艳江说。西江有九成以上村民,搭上了旅游业这趟快车,直接或间接参与餐饮、民宿等产业。

为了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同时激励村民保护老屋,发展之初,西江村委、景区公司与县政府等多方协商,设立了民族文化保护发展的利益共享机制,每年将门票总收入的约18%发放给村民。

“西江千户苗寨”里工艺品摊位点 新华社记者 罗羽 摄

村民侯伟一家5口住在村北山上的一栋老屋中,由于位置偏僻,无法发展餐饮和民宿,他只能在当地小学当保安,每月工资2000元,日子过得紧巴巴。“我家每年从景区分到3万元,这是很大一笔钱。”他说。对地处位置较偏、旅游参与较弱的家庭,这笔钱成了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

当地提供的数据显示,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西江村民的“分红”由2012年的800多万元,上升至2019年的3200余万元,已累计获得超过1亿元。

西江还竭力为村民创造更好的就业机会。2016年以来,西江村委及当地管理部门利用村中空地,统一安置了270多个摊位,包括小吃摊位、工艺品摊位、照相点等,供全体村民每年一次参与抽签获取摊位经营权。

今年8月,侯伟的妻子吴连梅在西江举行的摊位“抽签”中获得了一个工艺品摊位的一年经营权,她在景区卖一些民族饰品。

“虽然一年后又要重新抽签且中签概率小,但只要人不懒,在西江总能找到工作,不用担心没有收入。”她说,西江的旅游发展已回正轨,大家的生活也将变得更好。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龚晗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