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阳致富带头人陈昌民:苦学技术走上机械发展路
今年42岁的陈昌民,是重庆市云阳县南溪镇天河村土生土长的村里娃,伴着下地干活长大的他,对农耕有着复杂的情感。

云阳致富带头人陈昌民:苦学技术走上机械发展路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0-10-30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0月30日6时讯(通讯员 赵晓龙)“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身力气百身汗”,在山里娃的记忆深处,祖辈们扛着锄头在田间地头挥汗如雨,期盼着金秋时节的丰收。在陈昌民的心里,这来之不易的“丰收”掺杂着说不尽的心酸,扎根农村的他,祖辈们满是老茧的双手、佝偻的身躯充斥着他的儿时记忆。

陈昌明开着收割机。通讯员 黄博智 摄

一份乡愁 “身许”返乡创业路

今年42岁的陈昌民,是重庆市云阳县南溪镇天河村土生土长的村里娃,伴着下地干活长大的他,对农耕有着复杂的情感。“在记忆里,我是抗拒下地干活的,帮着家里种了太多的地,一到农忙都是腰酸背痛的。”从16岁起就出门打拼的陈昌民,始终牵挂着家乡农民耕作的不易,盼着自己将来能够改变这种状况。

2015年,这份挥之不去的牵挂让陈昌民萌生了返乡投身农业的想法。“村里的年轻人都出门打工了,老人体力又跟不上,很多田地都荒废了,我想改善这种现状。”再回到家乡,陈昌民发现如今的天河村早已换了新模样,组级路、机耕道都早已硬化,加上村内整体地势较为平坦,为机械化农业发展提供了“舞台”。

“天河村海拔500米左右,气候湿润、日照充足,而且土质肥厚、水源丰富,适合种植水稻、高粱。”仔细考察后,陈昌民愈发坚定了返乡创业的念头,怀揣着乡愁,带着多年在外打拼积累的资金、经验、人脉,毅然决定闯一闯。

一份执着 “身许”机械发展路

2015年,陈昌民在天河村流转了200亩土地。

“山区农业发展如果不靠机械化,单纯依靠人力,不仅成本高而且效率低,很难找到出路。”找到了关键点,陈昌民大刀阔斧投入100万元进行土地宜机化整治,再购入3台插秧机。

当年种植的高粱和玉米给陈昌明带来了不小的惊喜,尝到了甜头的他,决定扩大产业。但是,资金和技术问题接踵而来,陈昌民有些进退两难。

“需要资金可以向当地政府求助,差技术人才自己来钻研怎么样?”妻子谢琼的一句话让陈昌民豁然开朗。

说干就干。2016年,陈昌民成立了昌隆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云阳县天河农机专业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再流转了300亩土地。

稻谷烘干机、打包机、2台农业无人机、增购2台收割机、再添2台耕地拖拉机……忙碌的机械“发烧友”陈昌民索性住在了厂房里。“机器刚到我就开进地里操作,有培训课我就参加,平时我就自学。”凭着这一股子干劲,陈昌民成了机械操作能手,2018年还荣获了年度中国技能大赛——全国农业职业技能大赛农机赛项重庆选拔赛优胜奖。

一份责任 “身许”脱贫致富路

返乡创业至今已有5个年头,陈昌民始终没有忘记带领乡亲们致富的初衷。“能带动大伙儿一起致富,让很多人能在家门口务工,才是做产业的真正意义。”

整合土地资源,让农户解放双手,年年领取土地流转费的同时,还能到产业基地务工。“以前在外打零散工,不能照顾子女读书,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务工赚钱,方便多了。”天河村9组贫困户邓庆志一家子都在基地务工,一年能拿到4万多元的工资。

“基地目前吸收了40多个农户务工,贫困户就有20人,去年我开出了40多万元工资,都是大伙儿的劳动所得。”身为党员的陈昌民肩抗责任、放远目光,他打算努力实现产业自动化、品牌化,创造更多的务工机会。

“趁着年底,对田地进行小改大,来年作物长成后,田里肯定漂亮……”今年10月以来,陈昌民的700亩产业基地正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完工后将大幅度提高农田的机械化使用效率和综合效益。

站在田坎上,秋风里丰收的余韵尚在,陈昌民的眼里又是一幅明年春天的繁茂图景。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云阳致富带头人陈昌民:苦学技术走上机械发展路

2020-10-30 06:30:00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0月30日6时讯(通讯员 赵晓龙)“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身力气百身汗”,在山里娃的记忆深处,祖辈们扛着锄头在田间地头挥汗如雨,期盼着金秋时节的丰收。在陈昌民的心里,这来之不易的“丰收”掺杂着说不尽的心酸,扎根农村的他,祖辈们满是老茧的双手、佝偻的身躯充斥着他的儿时记忆。

陈昌明开着收割机。通讯员 黄博智 摄

一份乡愁 “身许”返乡创业路

今年42岁的陈昌民,是重庆市云阳县南溪镇天河村土生土长的村里娃,伴着下地干活长大的他,对农耕有着复杂的情感。“在记忆里,我是抗拒下地干活的,帮着家里种了太多的地,一到农忙都是腰酸背痛的。”从16岁起就出门打拼的陈昌民,始终牵挂着家乡农民耕作的不易,盼着自己将来能够改变这种状况。

2015年,这份挥之不去的牵挂让陈昌民萌生了返乡投身农业的想法。“村里的年轻人都出门打工了,老人体力又跟不上,很多田地都荒废了,我想改善这种现状。”再回到家乡,陈昌民发现如今的天河村早已换了新模样,组级路、机耕道都早已硬化,加上村内整体地势较为平坦,为机械化农业发展提供了“舞台”。

“天河村海拔500米左右,气候湿润、日照充足,而且土质肥厚、水源丰富,适合种植水稻、高粱。”仔细考察后,陈昌民愈发坚定了返乡创业的念头,怀揣着乡愁,带着多年在外打拼积累的资金、经验、人脉,毅然决定闯一闯。

一份执着 “身许”机械发展路

2015年,陈昌民在天河村流转了200亩土地。

“山区农业发展如果不靠机械化,单纯依靠人力,不仅成本高而且效率低,很难找到出路。”找到了关键点,陈昌民大刀阔斧投入100万元进行土地宜机化整治,再购入3台插秧机。

当年种植的高粱和玉米给陈昌明带来了不小的惊喜,尝到了甜头的他,决定扩大产业。但是,资金和技术问题接踵而来,陈昌民有些进退两难。

“需要资金可以向当地政府求助,差技术人才自己来钻研怎么样?”妻子谢琼的一句话让陈昌民豁然开朗。

说干就干。2016年,陈昌民成立了昌隆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云阳县天河农机专业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再流转了300亩土地。

稻谷烘干机、打包机、2台农业无人机、增购2台收割机、再添2台耕地拖拉机……忙碌的机械“发烧友”陈昌民索性住在了厂房里。“机器刚到我就开进地里操作,有培训课我就参加,平时我就自学。”凭着这一股子干劲,陈昌民成了机械操作能手,2018年还荣获了年度中国技能大赛——全国农业职业技能大赛农机赛项重庆选拔赛优胜奖。

一份责任 “身许”脱贫致富路

返乡创业至今已有5个年头,陈昌民始终没有忘记带领乡亲们致富的初衷。“能带动大伙儿一起致富,让很多人能在家门口务工,才是做产业的真正意义。”

整合土地资源,让农户解放双手,年年领取土地流转费的同时,还能到产业基地务工。“以前在外打零散工,不能照顾子女读书,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务工赚钱,方便多了。”天河村9组贫困户邓庆志一家子都在基地务工,一年能拿到4万多元的工资。

“基地目前吸收了40多个农户务工,贫困户就有20人,去年我开出了40多万元工资,都是大伙儿的劳动所得。”身为党员的陈昌民肩抗责任、放远目光,他打算努力实现产业自动化、品牌化,创造更多的务工机会。

“趁着年底,对田地进行小改大,来年作物长成后,田里肯定漂亮……”今年10月以来,陈昌民的700亩产业基地正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完工后将大幅度提高农田的机械化使用效率和综合效益。

站在田坎上,秋风里丰收的余韵尚在,陈昌民的眼里又是一幅明年春天的繁茂图景。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徐力超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