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和远方就在家乡 渝北区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侧记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1月6日13时50分讯(记者 王庆炼 通讯员 杨荟琳)大盛镇天险洞村,粉墙黛瓦的农房,清新淡雅的外墙壁画,干净卫生的水冲式卫生间,没有一丝异味,置身其中,你可能会有误入画境的错觉。产业兴旺、环境整洁。在渝北农村,得益于乡村振兴,村民们不仅收获了致富的果实,还享受到了宜居的环境,大家纷纷感叹,在家乡就能找到自己的“诗和远方”。
近年来,渝北区通过大力实施“双十万工程”,扎实推进农村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农旅文融合,为农村找到了一条条“金色”发展之路。
实施“双十万工程”
端牢特色产业这个“金饭碗”
“过去种地一年下来基本没有利润,收入全靠务工,如今土地入股村里合作社,不说以后分红,就是每个月2000多元的工资收入也让人满意。”已经60多岁的大盛镇青龙村二社村民黄福全做梦也没想到,在自己有生之年,还能看到家乡发生这样大的变化,提起现在的生活他高兴不已。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振兴的基础。在青龙村,想要发展产业,打破土地边界限制是第一步。”青龙村党总支书记黄志坦言,该村因为独特的山形地貌,全村可耕种土地分布比较零散,常常一户三口之家,3亩多土地,却分布在十多个地方,两块土地间的距离近的有三四百米,远的更在一公里开外。为打破这种限制,该村在大力实施“双十万工程”中,采用集约土地共同发展的模式,由村合作社整合土地统一规划发展。这样一来,产业发展不再受土地零散分离的限制,村民也不会因土地质量、类别而影响收益,从而实现发展红利共享。
这样的改变在渝北农村还有很多。渝北的农村地处华蓥山脉、铜锣山脉、明月山脉三条西北至东南走向的条状山脉与宽谷丘陵交互组成的平行岭谷地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缓倾斜。“馒头山、巴掌田”的丘陵地形,极大地制约着农业农村发展——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程度低,青壮年劳动力紧缺,土地撂荒突出……
积极思变,事在人为。为破解农业农村发展难题,在乡村振兴中,渝北提出建设“双十万工程”,探索丘陵山区乡村振兴之路,努力推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在实施中,聚焦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以土地宜机化整治为突破口,以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组织化、品牌化、信息化、景观化“七化”为导向,按照“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土为先田为后”“荒为先熟为后”和“整村整镇推进”的思路,整合涉农资金13亿元,启动实施新建10万亩经果林、10万亩生态林“双十万工程”,努力实现绿山与富民、增收与增绿的有机统一,乡村产业振兴取得积极成效,初步走出了一条“零改整”变零碎地块为成片土地、“坡改缓”变肩挑背磨为机械耕作、“瘦改肥”变滥施化肥为精准施肥、“租改股”变简单流转为股份合作、“分改合”变分散经营为集体经营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的路子。
推进农村改革试点
抓牢农民增收这把“金钥匙”
“以前自己种地赚不到钱,出去打工也不稳定,自从村里成立了合作社,我们的日子越过越滋润了。”这是木耳镇良桥村村民王远良现在的生活写照。自从该村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村里动员村民通过土地入股的方式,将户籍在本村的村民全部吸纳为股东并颁发了股权证。
2019年,全村集约1500亩土地发展雷竹产业,集约近200亩土地发展凤凰李产业,并引导村民参与苗木的管护、栽种工作,参与的村民每人每月有千余元的收入。
大改革大发展,小改革小发展,不改革不发展。在促农增收的路上,渝北区一直以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深化“三变”改革试点,全面消除“空壳村”,创新“三社”融合发展试点为抓手,扎实推进农村改革试点,让许多村民像王远良一样,生活越来越富裕。
在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中,渝北区深入开展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确认、量化确权、三次公示等一系列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规定动作,178个村(社区)全部成立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134名村书记兼任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全市首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证在渝北颁发。
在深化“三变”改革试点中,渝北区继续巩固和扩大乌牛村“三变”改革成果,今年优选洛碛镇沙湾村、木耳镇金刚村、茨竹镇放牛坪村、兴隆镇新寨村、玉峰山镇旱土村、石船镇石壁村、大湾镇杉木村继续开展“三变”改革试点。为全面消除“空壳村”,区财政按30万元/村的标准注入启动资金,高效利用存量资金、各村现有存留资金,转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启动资金,共整合涉农资金5234万元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全区“空壳村”全面消除,2019年全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净资产达到4640.52万元,实现经营收益1975.26万元,较2018年增长超过14倍;村均集体经济收益达到11.35万元,较2018年底增长15倍,最高村收益超过100万元,提前一年实现村均集体经济收益10万元的既定目标。同时,创新“三社”融合发展试点,围绕“三社”促“三变”,全区38个村的“双十万工程”建设区域涉及9543户以41344.01亩土地(其中贫困户97户327.229亩土地)、2174户以1081.7万元(其中贫困户26户11.45万元)和7个村集体以188万元资金入股建设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实现“一社融三、三社合一”。
推动文旅农融合发展
擦亮美丽乡村这块“金招牌”
近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来到兴隆镇牛皇村礼朝屋基,沐浴在暖暖的阳光里,具有巴渝特色的农房整洁靓丽,错落有致,让人宛若置身油画里。
今年48岁的村民汪海龙是礼朝屋基的原住民。此前,他在一个建筑工地打工,一个月收入1000多元,礼朝屋基建成人居环境示范点后,他和妻子在镇村两级党委政府的鼓励下,开起了农家乐,吃上了“旅游饭”。“现在城里人都喜欢到我们这来里耍,节假日的时候忙都忙不过来,旺季的时候月收入有2万多元,比以前翻了好几倍。”看着店里络绎不绝的游客,汪海龙心里乐开了花。
作为乡城融合美丽乡村示范点,牛皇村礼朝屋基紧扣“礼”字做文章,发掘礼文化,以新时代“礼”文化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建设融生态观光、文化传播、时尚体验为一体的礼文化主题村落,将自然资源与乡村旅游相融合,打造美丽乡村“明信片”,为群众打开了脱贫致富的一扇门。
把美丽资源变为美丽经济的不仅只有牛皇村。近年来,渝北区通过梯次推进整镇整村示范建设,整治提升村容村貌,打造精品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让一个个乡村变为承载乡愁、集聚人气的美丽之地。
为提升乡村宜居指数,渝北区点上聚焦打造美丽宜居村庄,线上围绕“五沿”区域,面上以保洁、植绿、拆棚、排危为重点,突出“坡屋顶、小青瓦、灰屋脊、白瓦头、三角檐、木门窗、白粉墙、石墙裙”巴渝民居“八大核心要素”建筑风貌,深挖乡村文化,抓点串线拓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成大盛青龙村太和场、木耳镇学堂村斗碗寨等13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和大盛镇天险洞村、洛碛镇大天池村等13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片,创建美丽庭院1800户,建成绿色示范村庄13个。
在整治提升村容村貌中,渝北区累计整治农村危房7845户,整治提升农村旧房1.4万户,实现四类重点对象C、D级危房全面动态清零,集中打造古洛环线、南北大道沿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带。加快推进村庄绿化,围绕“四旁一园一点”持续推进乡村绿化,绿化村庄246.5公顷、农民聚居点11个、宅基地6000户、水系560亩、公路1500公里,乡村绿化基本实现全覆盖。
为了把美丽资源变资产,渝北区积极打造精品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实施精品乡村旅游提升行动,50余公里古路-统景-大盛-洛碛的古洛环线乡村振兴示范带成效显现,印盒李花天堂、天险洞樱花小镇、红枫基地等乡村旅游景点周末游玩市民络绎不绝,其中廖家院子成为新晋“网红”乡村。据统计,今年1-6月乡村旅游人数163.28万人,旅游收入63050.5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