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昌第一书记韦永华开扶贫“良方”帮贫困村民脱贫致富

荣昌第一书记韦永华开扶贫“良方”帮贫困村民脱贫致富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0-11-10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1月10日15时讯(记者 李天春 曹建 袁舒含 实习生 简梦)“韦书记你先别着急走,我刚挖的红薯,你拿几个去吃!”11月8日上午,重庆荣昌区铜鼓镇刘骥村第一书记韦永华从村民刘荣菊家走访结束准备离开。刘荣菊用围裙兜了几个刚从地里挖的红薯,硬是要送给他尝鲜。

2019年3月13日,重庆市检察院第九检察部一级调研员韦永华来到刘骥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员一道扛起责任,紧紧围绕“党建促扶贫”,坚持把精准扶贫、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紧密结合,用行动赢得群众交口称赞,孩子们也亲切的称他为“韦叔叔”。

韦永华查阅建档立卡贫困户档案。实习生 简梦 摄

为村民开扶贫“良方”

刘骥村位于铜鼓镇东南部,地处重庆荣昌、大足、四川安岳交界处,是一个市级脱贫村。1950年,在著名的荣昌铜鼓山剿匪战斗中,解放军英雄连长刘骥壮烈牺牲,刘骥村也因纪念英雄而得名。

韦永华记得,他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时,刘骥村还是个“后进村”、“空壳村”,人心涣散,全村没有一个像样的产业……

“刘骥村是一个以英雄命名的地方,不脱贫奔小康,对不起英雄的名字。” 韦永华说,扶贫工作千丝万缕,他初来乍到,很多东西需要不断去学。为此,他和村支部书记熊桂英、村主任罗斌等村干部一道,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找准村民的贫困“症结”,理清扶贫工作思路,开出扶贫“良方”精准施策。

罗斌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韦永华到刘骥村后,全身心扑到扶贫工作上。熬更守夜,加班加点工作是常事。有时候从早上一直工作到晚上七八点。村里面的山路便道不好走,尽管工作量非常大,但是还是挡不住韦永华的脚步。

扶贫先扶志脱贫先立勤

韦永华来到刘骥村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进村入户了解社情民意,将136户贫困户的资料建档上墙。每户村民贫困的原因是什么?他了然于胸。摸准了导致贫困的“脉”,韦永华开始开“良方”。

韦永华认为,扶贫要先扶志,脱贫要先立勤。要想把脱贫攻坚工作做到位,必须把村民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

刘骥村2社的村民邓兴凤今年54岁,8年前丈夫因为车祸去世,有一个正在读高中的女儿,家里的住房早已坍塌,全靠她捡废品和打零工维持生计,一家人生活困难。

韦永华给村民宣讲脱贫典型故事。实习生 简梦 摄

韦永华了解到邓兴凤的情况后,帮助她建档立卡,按照扶贫政策修建了安全的住房。可谁想到她有了稳定的住房后就安于现状,人也变得懒起来,连自家的卫生也不收拾。

“这种思想状态要不得,人不勤劳怎么有好日子过?”韦永华找到邓兴凤,苦口婆心劝导,最终让她认识到脱贫致富最终还得靠自己勤劳的双手。

于是,邓兴凤勤快起来,积极申请林下养殖基金,开始养山羊。同时,她还在村里提供的公益性岗位上班,家庭经济收入增加了,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只有劳动才能致富,劳动才能挣钱,劳动才能改变自己的生活。”邓兴凤说。

帮助村民寻找致富之路

扶贫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扶贫不仅仅要关注贫困户,还要考虑到具有返贫风险的边缘户。

刘骥村1社的村民邓太志今年已经64岁,他的妻子和儿子都患有精神分裂症。邓太志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以前,他靠种庄稼和饲养家禽、水牛等,一年的收入有很多花在看病上,家庭条件比较困难。韦永华到村里后,给他分析“穷根”,积极帮他寻找脱贫致富的路子。

在韦永华和其他扶贫干部的帮扶下,邓太志在村里找到一份公益性岗位,吃穿不愁,日子也越过越好。邓太志从心里非常感谢扶贫干部们的付出。

如今,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邓太志尝到了发展产业的甜头,饲养的水牛一头可以卖上万元。下一步,邓太志想通过扶贫贴息贷款多养几头水牛,扩大养殖规模。他说,“以前我们想致富却没门路,现在党和政府的帮扶政策好,坐在家中也能够增收致富。”

去村民家走访了解。实习生 简梦 摄

因地制宜发展脱贫产业

刘骥村全村大部分是丘陵地带,土壤以遂宁组红棕紫泥土为主,呈微碱性,含钾量高,适合花椒产业发展。近年来,刘骥村花椒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已经种植花椒4000余亩,还成立了“韦叔叔”花椒专业合作社,进行鲜花椒初加工。

今年刘骥村共采摘鲜花椒1650吨,原本是一个高兴事,可由于受疫情影响,花椒价格持续下跌,销路也成了一个新问题。

为了解决花椒的销路问题,韦永华打起了“娘家人”的主意,他仔细的算了一笔账,全市43个检察院,每个院食堂买刘骥村1000斤花椒,那就是4万多斤,花椒滞销问题就能解决。

韦永华的想法得到了重庆市检察院的高度支持,在一步步的推进下,刘骥村库存的花椒已经全部销完。

韦永华认为,刘骥村的花椒销售渠道还没有打开,花椒产业发展不能只依靠政策帮扶,更多的要拥抱市场,通过电商平台和农贸市场深度对接等方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花椒的销路问题。

与此同时,韦永华还针对刘骥村的实际情况,倡导村民发展观赏鱼养殖,打造荷花池、龙虾田、桃花山等产业基地,用好红色资源,完善基础设施,打造绿色乡村,发展乡村旅游,走一条产业发展、文旅融合的脱贫之路,推动刘骥村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告别贫穷落后的日子。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荣昌第一书记韦永华开扶贫“良方”帮贫困村民脱贫致富

2020-11-10 15:14:20 来源: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1月10日15时讯(记者 李天春 曹建 袁舒含 实习生 简梦)“韦书记你先别着急走,我刚挖的红薯,你拿几个去吃!”11月8日上午,重庆荣昌区铜鼓镇刘骥村第一书记韦永华从村民刘荣菊家走访结束准备离开。刘荣菊用围裙兜了几个刚从地里挖的红薯,硬是要送给他尝鲜。

2019年3月13日,重庆市检察院第九检察部一级调研员韦永华来到刘骥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员一道扛起责任,紧紧围绕“党建促扶贫”,坚持把精准扶贫、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紧密结合,用行动赢得群众交口称赞,孩子们也亲切的称他为“韦叔叔”。

韦永华查阅建档立卡贫困户档案。实习生 简梦 摄

为村民开扶贫“良方”

刘骥村位于铜鼓镇东南部,地处重庆荣昌、大足、四川安岳交界处,是一个市级脱贫村。1950年,在著名的荣昌铜鼓山剿匪战斗中,解放军英雄连长刘骥壮烈牺牲,刘骥村也因纪念英雄而得名。

韦永华记得,他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时,刘骥村还是个“后进村”、“空壳村”,人心涣散,全村没有一个像样的产业……

“刘骥村是一个以英雄命名的地方,不脱贫奔小康,对不起英雄的名字。” 韦永华说,扶贫工作千丝万缕,他初来乍到,很多东西需要不断去学。为此,他和村支部书记熊桂英、村主任罗斌等村干部一道,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找准村民的贫困“症结”,理清扶贫工作思路,开出扶贫“良方”精准施策。

罗斌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韦永华到刘骥村后,全身心扑到扶贫工作上。熬更守夜,加班加点工作是常事。有时候从早上一直工作到晚上七八点。村里面的山路便道不好走,尽管工作量非常大,但是还是挡不住韦永华的脚步。

扶贫先扶志脱贫先立勤

韦永华来到刘骥村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进村入户了解社情民意,将136户贫困户的资料建档上墙。每户村民贫困的原因是什么?他了然于胸。摸准了导致贫困的“脉”,韦永华开始开“良方”。

韦永华认为,扶贫要先扶志,脱贫要先立勤。要想把脱贫攻坚工作做到位,必须把村民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

刘骥村2社的村民邓兴凤今年54岁,8年前丈夫因为车祸去世,有一个正在读高中的女儿,家里的住房早已坍塌,全靠她捡废品和打零工维持生计,一家人生活困难。

韦永华给村民宣讲脱贫典型故事。实习生 简梦 摄

韦永华了解到邓兴凤的情况后,帮助她建档立卡,按照扶贫政策修建了安全的住房。可谁想到她有了稳定的住房后就安于现状,人也变得懒起来,连自家的卫生也不收拾。

“这种思想状态要不得,人不勤劳怎么有好日子过?”韦永华找到邓兴凤,苦口婆心劝导,最终让她认识到脱贫致富最终还得靠自己勤劳的双手。

于是,邓兴凤勤快起来,积极申请林下养殖基金,开始养山羊。同时,她还在村里提供的公益性岗位上班,家庭经济收入增加了,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只有劳动才能致富,劳动才能挣钱,劳动才能改变自己的生活。”邓兴凤说。

帮助村民寻找致富之路

扶贫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扶贫不仅仅要关注贫困户,还要考虑到具有返贫风险的边缘户。

刘骥村1社的村民邓太志今年已经64岁,他的妻子和儿子都患有精神分裂症。邓太志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以前,他靠种庄稼和饲养家禽、水牛等,一年的收入有很多花在看病上,家庭条件比较困难。韦永华到村里后,给他分析“穷根”,积极帮他寻找脱贫致富的路子。

在韦永华和其他扶贫干部的帮扶下,邓太志在村里找到一份公益性岗位,吃穿不愁,日子也越过越好。邓太志从心里非常感谢扶贫干部们的付出。

如今,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邓太志尝到了发展产业的甜头,饲养的水牛一头可以卖上万元。下一步,邓太志想通过扶贫贴息贷款多养几头水牛,扩大养殖规模。他说,“以前我们想致富却没门路,现在党和政府的帮扶政策好,坐在家中也能够增收致富。”

去村民家走访了解。实习生 简梦 摄

因地制宜发展脱贫产业

刘骥村全村大部分是丘陵地带,土壤以遂宁组红棕紫泥土为主,呈微碱性,含钾量高,适合花椒产业发展。近年来,刘骥村花椒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已经种植花椒4000余亩,还成立了“韦叔叔”花椒专业合作社,进行鲜花椒初加工。

今年刘骥村共采摘鲜花椒1650吨,原本是一个高兴事,可由于受疫情影响,花椒价格持续下跌,销路也成了一个新问题。

为了解决花椒的销路问题,韦永华打起了“娘家人”的主意,他仔细的算了一笔账,全市43个检察院,每个院食堂买刘骥村1000斤花椒,那就是4万多斤,花椒滞销问题就能解决。

韦永华的想法得到了重庆市检察院的高度支持,在一步步的推进下,刘骥村库存的花椒已经全部销完。

韦永华认为,刘骥村的花椒销售渠道还没有打开,花椒产业发展不能只依靠政策帮扶,更多的要拥抱市场,通过电商平台和农贸市场深度对接等方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花椒的销路问题。

与此同时,韦永华还针对刘骥村的实际情况,倡导村民发展观赏鱼养殖,打造荷花池、龙虾田、桃花山等产业基地,用好红色资源,完善基础设施,打造绿色乡村,发展乡村旅游,走一条产业发展、文旅融合的脱贫之路,推动刘骥村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告别贫穷落后的日子。

[责任编辑: 石月]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