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溪健农村:“三耕”模式出新招 变荒为宝鼓“腰包”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1月17日6时讯(特约通讯员 吴娟娟 匡洪) “这是今年第二轮收割,两次收成下来,刨开租地和务工的费用,户均收入5000元左右。”初冬时节,走进巫溪县胜利乡健农村水田坝,一片繁忙的景象,农户正忙碌着收割、打捆、粉碎和打包牧草,一摞摞打包好的牧草整齐的叠放在地里,翘首以盼的等待着送往就近的畜牧养殖场。驻村第一书记汪兴建高兴地说,本次收成在200吨左右,预估收入10万元。
用心用情真帮扶 齐心协力治撂荒
胜利乡健农村是胜利乡6个贫困村之一,全村共有308户,1217人,其中贫困户 61 户,228 人。水田坝耕地面积约100亩,因经常漫水而得名。一到夏季汛期,坝内沟渠堵塞,水流不畅,排水系统就容易瘫痪,经常淹没田里的农作物,造成收成锐减,甚至没有收成。因此,周围种地农户越来越少,草比人高,灌木丛生,直至荒芜,一块良田变成荒地。
2019年,汪兴建由市教委派驻到健农村担任第一书记,经过走访调研,汪兴建发现水田坝是村社干部和村民心中的“一根刺”,随即,他便展开行动。经过多方呼吁,各方协调,争取到市教育帮扶集团对口帮扶专项资金20万元,用于水田坝土地整治。
下定决心求发展 “三耕”模式显成效
为解决发展困境,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帮助农户增收。2020年初,健农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在优先满足村民自种的基础上,经过多方咨询、查阅资料、反复推敲,推出了“代耕”“寄耕”“转耕”三种耕种模式,并与大户签订合作协议。
“第一年,农户以免租形式将撂荒地交给村集体进行代耕种植农作物,从第2年起,村集体逐年按照流转土地行情,向农户支付土地流转费用。”健农村村支部书记齐明介绍,探索成片代耕,扭转了近百亩土地长期撂荒的局面。若农户想收回自种可随时与村集体对接。
“变废为宝,只要坚持下来,好日子还在后面。”种植大户唐成清说,在荒地完成土地整治的基础上,种植优质牧草—巨菌草相当于‘拎包入住’。代耕模式是治理撂荒地的新方向,农户反响热烈。
据齐明介绍,所谓“集体寄耕”,就是由村集体牵头,把从老百姓手里流转的土地交由种植大户承租,实行统一育苗、统一施肥、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第一年,村集体或业主将对撂荒地进行开荒、修机耕道、培育牧草等基础设施建设;第2年开始到未来10年间,村集体和土地使用权人将根据合约,分别获得4500元/年的集体经济管理费用和平均300元/亩的土地租金。
通过开荒种植牧草,不仅有效利用了当地稀缺的土地资源,在不减少老百姓粮食直补金的基础上,同时获得土地租金,还可以通过就近务工,收获不菲的劳动报酬。寄耕模式有效发动村集体力量,不仅拓宽了村民增收致富之路、壮大了集体经济,而且解决了村民前期开采撂荒地的成本投入、技术匮乏、没有市场销路等问题。
所谓“产业转耕”,首先由农户自愿与村集体签订《土地委托流转合同》,将土地交由村集体流转、承包、使用;其次,村集体与承包土地业主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并按照一年的土地流转费用收取保证金,业主不再单独与农户协商和签合同。这样一来,大大方便了业主发展产业前期工作,也让农户吃下“定心丸”,打造了良好的村级招投环境。涉及土地的35户村民很快与村委会签订产业发展试点计划。
“经过大力整治,以前胀眼睛的杂草荒地变成了绿油油的草场,让人心情舒畅”。农户王洪德高兴地说,不需要出远门,就可以在牧草基地就近务工,除能照顾一家老小外,每天80元务工收入,仅此一项今年就挣了8000元。
据汪兴建介绍,下一步,健农村计划建立村级专合联社,统筹辖区各专合社,更大限度地整合土地。村级专合联社直接与各承包土地业主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既方便业主,也让全村产业发展更加规模化、系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