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到重庆 跨越千里而来的“静宁苹果”有多“甜”?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1月28日14时讯(记者 闫仪 陈柔洁 实习生 李永欢)今(28)日,甘肃省静宁县“静宁苹果”重庆推介会在重庆市江津区双福国际农贸城成功举办。静宁县与重庆虽远隔千里,但因苹果而结缘,“静宁苹果”不远千里而来,不仅为重庆人民带来了香甜口感,也为静宁人民提升了致富路上的幸福之“甜”。
“静宁”之甜 重庆对此情有独钟
静宁县是“中国苹果之乡”,是全国规模栽植第一县。据静宁县委副书记冯建君介绍,“静宁苹果”得益于产地适宜、品质较高、标准保障和品牌度等优势,现已销往全国各地,但成渝地区是“静宁苹果”目前最大的销售地,重庆客商也是“静宁苹果”销售的“主力军”。
“‘静宁苹果’色泽鲜艳、个大形正、果面光洁、质细汁多、酸甜适度,这种甜度和口感很受重庆人民喜爱”,据重庆市果品行业协会秘书长赵秀容介绍,重庆销售市场中的苹果有一半都是“静宁苹果”,重庆对“静宁苹果”的喜爱可谓情有独钟。
从色泽、大小、外形到口感均具优势,尽管“静宁苹果”在苹果界脱颖而出,但它的品牌并不是天生造就的。
香甜不易 静宁县三十余年钻研发展
静宁县地处甘肃中部,境内山大沟深,干旱少雨,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条件严酷,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产业在这里的兴起似乎注定更加困难。种植苹果,来源于静宁县人庄前屋后栽植果树的习惯,但由于布局分散、疏于管理,收益微薄,苹果的种植不成气候。
上世纪八十年代,静宁县相关工作人员在深入调查中却发现了“苹果”给这个县带来的希望。静宁县地处北纬35度,海拔1400米以上的山地较多,因此这里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通风透光好,是非常适宜栽重苹果的区域。
在1988年初开始,静宁县便作出了《关于发展苹果产业的决定》,掀起了全县第一轮建园热潮,发动静宁县人修梯田、建果园,在田间地头带着农民干,当年新植果园2.4万亩。在后续的十几年里,静宁县坚持将苹果种植发展到底,不断从川区向山区推进,以创建标准示范乡、示范村、示范户为抓手,直至2002年,全县果园发展至20万亩,形成了一批果园“万亩乡”“千亩村”,同时也造就了果品收入“万元户”。
十几年对苹果的坚持不懈,尽管过程艰辛,但也让静宁县人初尝硕果香甜,这更坚定了静宁县要把“小苹果”做成“大产业”的信念。从“百万亩优质苹果生产大县”目标的提出,到项目配套、品牌保护、技术支撑、信贷贴息链条延伸等方面的苹果产业扶持,科研院所的联合对接,专家在技术服务、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全面指导,再到招商引资兴建金果国际博览城和苹果脆片深加工项目,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静宁县目前已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的发展格局,走上了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之路,延伸了产业链条,加快了地方工业发展,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形成了具有较强抗风险能力的产业体系。
静宁县委副书记冯建君说:“正是凭着静宁人‘宁可苦干、绝不苦熬’的精神,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以愚公移山的意志毅力,历经三十余年把‘小苹果’发展成了群众脱贫致富的‘大产业’,建成了闻名遐迩的‘中国苹果之乡’。”
甜上心坎 “小苹果”承载脱贫致富大未来
目前,静宁县建成了10个果园化乡镇和60个果品专业村,全县果园面积达到101.2万亩,户均10.6亩,人均2.34亩,种植规模优势明显。在果品的质量提升上,建成了33.6万亩绿色食品生产认证基地、1万亩良好农业规范(GAP)基地和18.4万亩出口创汇基地,全县果品商品率、优果率分别达到95%和75%。
静宁红富士先后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绿色产品和良好农业规范等国家级名片,静宁县荣获“中国苹果之乡”“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全国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县”等荣誉称号。
随着“小苹果”做成了“大产业”,“静宁苹果”品牌效应的打响,静宁县人的口袋也逐渐鼓了起来,目前,农民人均果品收益395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
据静宁县委副书记冯建君介绍,静宁县未来将坚持新理念引领、新品种示范、新技术支撑、新链条延伸、新体系服务、新方式营销、新果农带动、新机制运行,加快苹果大县向苹果强县、绿色果品向有机果品、传统果业向现代果业转变步伐,振兴农村经济,持续提高农民人均果品收入,让苹果的甘甜真正“甜”入静宁县人的心坎。
在28日的“静宁苹果”重庆推介会上,静宁县林果业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分别与重庆市双福农产品批发市场有限公司、重庆利安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甘肃重庆两地的优质果企也现场签约了合作协议,也意味着重庆将携手静宁,共同推进“静宁苹果”更好的品质、品牌和渠道走向重庆市场,走向更广阔的发展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