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岗不退责” 87岁知心老人退休的24年

“退岗不退责” 87岁知心老人退休的24年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0-12-09


蒋大荣“不忘初心跟党走 革命路上不停步”党课。黔江区委政法委供图 华龙网发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2月9日16时40分讯(记者 李成 陈攀)他身穿军绿色制服,头戴同色解放帽,站时身姿挺立,帽檐下那双眼睛如胸前的那枚党徽闪耀、明亮而坚定,仿佛随时准备领命出任务年轻时的模样。

还有那历经岁月爬满皱纹的脸上,无言诉说着他这一生的奋斗史。

这个87岁的老人名叫蒋大荣,是黔江区人们口中的那位“知心”老人,也是退休24年来却仍热心为民办实事,四处奔走为民服务的退休干部。

这身穿了大半生老式公安制服也最是令他引以为傲的。因此,当他身穿这身制服亮相“十大法治”人物各大报刊网络时,这令他万分惊喜。

这24年来,到底是怎样的信念使他坚守党员义务“退岗不退责”,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为黔江区平安建设贡献力量?12月7日,蒋大荣向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讲述了他“不忘初心”的故事。

立足新起点面向新征程:走好人生第二步


普法宣讲。黔江区委政法委供图 华龙网发

每次,当被问起为什么选择和其他退休干部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时,他拿出随身携带着的5张照片,小心翼翼一一平铺桌面,随着一张一张的老照片故事,所有人的思绪跟着蒋大荣来到1996年。

这一年蒋大荣63岁,从当时的黔江县(现黔江区)政法委退休后,他转身回望他奋斗终身地方,脑海中回放着过去四十多年的成长史和所拥有的幸福家庭:“我反思,这一切的所得和成就都是党和人民给的,退休后是继续履行党员义务还是安享晚年?”蒋大荣心里有了计划。

党恩要继续回报,民情要继续偿还,母亲去世时留给他“要好好工作”的遗言还回荡在耳边,蒋大荣暗下决心“退岗不退责”,将工作退休的“终点”转换为继续履行党员义务的“新起点”,从此立足新起点面向新征程,走好人生第二步,书写夕阳红。

这第二步要如何开好头?

正在他思考退休工作怎么活动的节骨眼,很快,退休后的第一难题摆在他的面前。

和在岗时完全是两码事,蒋大荣把当时退休后的状态描述为“三无”,即“无工作任务,无人安排做公事,还有无人监督做事”。

打铁还得自身硬,蒋大荣于是想到要把“三无”转化为“三自”,思想工作自己做,做事情自己找,监督工作自己干,于是“知心老人”的称呼在群众中越叫越响,越来越深入人心,也越来越多的群众在遇到难事时第一时间找到蒋大荣。

2012年蒋大荣参与调解一对年轻情侣感情纠纷,2013年帮助黔江中学一名高三学生重新回到学校,2015年主动联系公安禁毒支队,参与以案说法,甚至登门入户做好青少年帮教工作……

他不仅关注民生,向上级部门反映社会问题,为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还积极参与法治宣传教育,以法育人。

“我每个月都会收到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邀请,只要他们邀请我,我都不会拒绝,到今年12月份我已经参加了17场宣讲会。”说到今年的法治宣传工作,蒋大荣脸上再次绽放满足而幸福的笑容。

几十年的公益活动、义务为民服务的做法,同时得到有关部门认可,先后得到省、地区、县表彰40余次。

特别是2019年,蒋大荣获得“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今年,在“12·4国家宪法日”之际,他再次荣获第三届重庆市“十大法治人物”称号。

学习先烈跟党走:保持先进永不掉队


蒋大荣家书刊一隅。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陈攀 摄

在蒋大荣不足60平米的小两室,一个巨大书柜、一张宽大的书桌占据大部分生活空间,还有高矮不一的方桌“雄霸一方”,上面堆放着各类书刊杂志。

看书笔记、普法档案则各自整理成册,牛皮纸袋装满一个又一个抽屉,塞满仅剩的空间。

这里既是他退休后的“休息站”,又是他精神食粮的“补给站”。

而此时此刻,蒋大荣翻阅着《革命烈士书信》《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红岩精神》,这几本书被他视若珍宝,用棉布细心包裹着放在书架上。

保持读书看报,是他自参加工作以来养成的习惯,不停的学习,则是保持前进、永不掉队的不竭动力。

用蒋大荣自己的话说,他是农民家庭出生的孩子,帮地主家庭当过放牛娃,也协助解放军清缴过土匪,但唯有找到组织、学习先烈、跟党走才让他后来见识到更广阔的天地,一身本领也有了施展空间。

他指着一张黑白照,那是18岁的蒋大荣,身着制服的他显得神采奕奕,这一年蒋大荣迎来人生转折的关键时刻。

1951年,18岁的蒋大荣获得机会第一次参加学习,此后又到酉阳党建班参加学习,经过学习党章、听党课和革命先烈先进事迹后他深受启发。

“是党教育我懂得如何努力工作,创造条件参加党组织,实现人生目标和任务。”此后从秀山来到黔江正式参加工作,蒋大荣再次以优秀的成绩和表现获得入党这一难得的机会。

“我永远记得,我站在党旗下曾许下的承诺:进了党的门,就是党的人,永远跟党走,全心为人民。”蒋大荣说,这信念使他时刻记住自己的身份是一名共产党员,自己的使命是为人民服务,继而有了退休后的蒋大荣树立为党和事业奋斗终身的人生目标。

事实上,蒋大荣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最令他难忘的是1971年,在侦破案件时,由于案侦任务重,夜以继日的工作,胃病在大雪铺地的晚上将他扑倒,胃大出血的他倒在路上,幸遇两名夜行赶路的农民施以援手,经三天三夜抢救把他从死亡边缘拉回来。

“是党和人民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啊……”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履行义务奉献余生

这样的为民服务工作,蒋大荣一干就是近四十余年。

从18岁正式参加工作,到1961年调黔江公安局(原黔江县公安局)负责政侦工作,直到1984年调黔江政法委(原黔江县政法委)主持工作,回顾前半生,蒋大荣思绪拉回当下。

“从事党务、政法工作四十多年来,在职工作的每一个阶段我都过得非常充实,一直处于先进行列,被表彰为劳动模范,因此也收获了许多”。蒋大荣为此感触颇深。

唯一的抱有遗憾的是,当反思工作与生活之间,蒋大荣参加工作的十五年,只和母亲见面二次。

拿着另一张黑白照,那是蒋大荣参加工作后的第二个五年,母亲千里迢迢从秀山来黔江特意探望他,留下这张照片。

最后一次获得母亲消息是家乡发来的一封母亲病危的电报,“当我办完案件回家探亲时,面前已是母亲的一堆黄土,家属转达母亲遗言,我等不起他了,叫他要好好工作……”。每每说到这里,他总是忍不住哽咽。

无数次拿出母亲的老照片,蒋大荣反复擦拭着那张不足掌心大已定格的身影陷入无限思念。

只为母亲留下的四个字“好好工作”,为此他将遗憾化作继续为民服务的动力,以更加努力的工作态度来弥补在母亲身上欠下的“孝心债”。

“我虽然失去了亲情,但我得到了理想信念和追求,守住了入党时的初心,担起了使命,至今无悔”。蒋大荣说。

人的生命有尽头,党的事业无止尽。每当反思总结一次,这份信念就愈坚定。

“我会珍惜晚年这点宝贵时间和今生不多的做事机遇,做到生命尚在奋斗不止,青春常在初心不改,走好人生最后一里路,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民服务中去。”蒋大荣最后用28字阐释这决心。

年过八七心未老,革命路上要长跑,不忘初心跟党走,履行义务把恩报。

窗外,已是凌冽寒冬,而屋内那颗跳动的红心却热烈无比,温暖了听故事的人,他的故事也让这座城市愈加鲜活生动起来。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退岗不退责” 87岁知心老人退休的24年

2020-12-09 16:45:14 来源:


蒋大荣“不忘初心跟党走 革命路上不停步”党课。黔江区委政法委供图 华龙网发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2月9日16时40分讯(记者 李成 陈攀)他身穿军绿色制服,头戴同色解放帽,站时身姿挺立,帽檐下那双眼睛如胸前的那枚党徽闪耀、明亮而坚定,仿佛随时准备领命出任务年轻时的模样。

还有那历经岁月爬满皱纹的脸上,无言诉说着他这一生的奋斗史。

这个87岁的老人名叫蒋大荣,是黔江区人们口中的那位“知心”老人,也是退休24年来却仍热心为民办实事,四处奔走为民服务的退休干部。

这身穿了大半生老式公安制服也最是令他引以为傲的。因此,当他身穿这身制服亮相“十大法治”人物各大报刊网络时,这令他万分惊喜。

这24年来,到底是怎样的信念使他坚守党员义务“退岗不退责”,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为黔江区平安建设贡献力量?12月7日,蒋大荣向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讲述了他“不忘初心”的故事。

立足新起点面向新征程:走好人生第二步


普法宣讲。黔江区委政法委供图 华龙网发

每次,当被问起为什么选择和其他退休干部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时,他拿出随身携带着的5张照片,小心翼翼一一平铺桌面,随着一张一张的老照片故事,所有人的思绪跟着蒋大荣来到1996年。

这一年蒋大荣63岁,从当时的黔江县(现黔江区)政法委退休后,他转身回望他奋斗终身地方,脑海中回放着过去四十多年的成长史和所拥有的幸福家庭:“我反思,这一切的所得和成就都是党和人民给的,退休后是继续履行党员义务还是安享晚年?”蒋大荣心里有了计划。

党恩要继续回报,民情要继续偿还,母亲去世时留给他“要好好工作”的遗言还回荡在耳边,蒋大荣暗下决心“退岗不退责”,将工作退休的“终点”转换为继续履行党员义务的“新起点”,从此立足新起点面向新征程,走好人生第二步,书写夕阳红。

这第二步要如何开好头?

正在他思考退休工作怎么活动的节骨眼,很快,退休后的第一难题摆在他的面前。

和在岗时完全是两码事,蒋大荣把当时退休后的状态描述为“三无”,即“无工作任务,无人安排做公事,还有无人监督做事”。

打铁还得自身硬,蒋大荣于是想到要把“三无”转化为“三自”,思想工作自己做,做事情自己找,监督工作自己干,于是“知心老人”的称呼在群众中越叫越响,越来越深入人心,也越来越多的群众在遇到难事时第一时间找到蒋大荣。

2012年蒋大荣参与调解一对年轻情侣感情纠纷,2013年帮助黔江中学一名高三学生重新回到学校,2015年主动联系公安禁毒支队,参与以案说法,甚至登门入户做好青少年帮教工作……

他不仅关注民生,向上级部门反映社会问题,为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还积极参与法治宣传教育,以法育人。

“我每个月都会收到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邀请,只要他们邀请我,我都不会拒绝,到今年12月份我已经参加了17场宣讲会。”说到今年的法治宣传工作,蒋大荣脸上再次绽放满足而幸福的笑容。

几十年的公益活动、义务为民服务的做法,同时得到有关部门认可,先后得到省、地区、县表彰40余次。

特别是2019年,蒋大荣获得“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今年,在“12·4国家宪法日”之际,他再次荣获第三届重庆市“十大法治人物”称号。

学习先烈跟党走:保持先进永不掉队


蒋大荣家书刊一隅。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陈攀 摄

在蒋大荣不足60平米的小两室,一个巨大书柜、一张宽大的书桌占据大部分生活空间,还有高矮不一的方桌“雄霸一方”,上面堆放着各类书刊杂志。

看书笔记、普法档案则各自整理成册,牛皮纸袋装满一个又一个抽屉,塞满仅剩的空间。

这里既是他退休后的“休息站”,又是他精神食粮的“补给站”。

而此时此刻,蒋大荣翻阅着《革命烈士书信》《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红岩精神》,这几本书被他视若珍宝,用棉布细心包裹着放在书架上。

保持读书看报,是他自参加工作以来养成的习惯,不停的学习,则是保持前进、永不掉队的不竭动力。

用蒋大荣自己的话说,他是农民家庭出生的孩子,帮地主家庭当过放牛娃,也协助解放军清缴过土匪,但唯有找到组织、学习先烈、跟党走才让他后来见识到更广阔的天地,一身本领也有了施展空间。

他指着一张黑白照,那是18岁的蒋大荣,身着制服的他显得神采奕奕,这一年蒋大荣迎来人生转折的关键时刻。

1951年,18岁的蒋大荣获得机会第一次参加学习,此后又到酉阳党建班参加学习,经过学习党章、听党课和革命先烈先进事迹后他深受启发。

“是党教育我懂得如何努力工作,创造条件参加党组织,实现人生目标和任务。”此后从秀山来到黔江正式参加工作,蒋大荣再次以优秀的成绩和表现获得入党这一难得的机会。

“我永远记得,我站在党旗下曾许下的承诺:进了党的门,就是党的人,永远跟党走,全心为人民。”蒋大荣说,这信念使他时刻记住自己的身份是一名共产党员,自己的使命是为人民服务,继而有了退休后的蒋大荣树立为党和事业奋斗终身的人生目标。

事实上,蒋大荣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最令他难忘的是1971年,在侦破案件时,由于案侦任务重,夜以继日的工作,胃病在大雪铺地的晚上将他扑倒,胃大出血的他倒在路上,幸遇两名夜行赶路的农民施以援手,经三天三夜抢救把他从死亡边缘拉回来。

“是党和人民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啊……”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履行义务奉献余生

这样的为民服务工作,蒋大荣一干就是近四十余年。

从18岁正式参加工作,到1961年调黔江公安局(原黔江县公安局)负责政侦工作,直到1984年调黔江政法委(原黔江县政法委)主持工作,回顾前半生,蒋大荣思绪拉回当下。

“从事党务、政法工作四十多年来,在职工作的每一个阶段我都过得非常充实,一直处于先进行列,被表彰为劳动模范,因此也收获了许多”。蒋大荣为此感触颇深。

唯一的抱有遗憾的是,当反思工作与生活之间,蒋大荣参加工作的十五年,只和母亲见面二次。

拿着另一张黑白照,那是蒋大荣参加工作后的第二个五年,母亲千里迢迢从秀山来黔江特意探望他,留下这张照片。

最后一次获得母亲消息是家乡发来的一封母亲病危的电报,“当我办完案件回家探亲时,面前已是母亲的一堆黄土,家属转达母亲遗言,我等不起他了,叫他要好好工作……”。每每说到这里,他总是忍不住哽咽。

无数次拿出母亲的老照片,蒋大荣反复擦拭着那张不足掌心大已定格的身影陷入无限思念。

只为母亲留下的四个字“好好工作”,为此他将遗憾化作继续为民服务的动力,以更加努力的工作态度来弥补在母亲身上欠下的“孝心债”。

“我虽然失去了亲情,但我得到了理想信念和追求,守住了入党时的初心,担起了使命,至今无悔”。蒋大荣说。

人的生命有尽头,党的事业无止尽。每当反思总结一次,这份信念就愈坚定。

“我会珍惜晚年这点宝贵时间和今生不多的做事机遇,做到生命尚在奋斗不止,青春常在初心不改,走好人生最后一里路,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民服务中去。”蒋大荣最后用28字阐释这决心。

年过八七心未老,革命路上要长跑,不忘初心跟党走,履行义务把恩报。

窗外,已是凌冽寒冬,而屋内那颗跳动的红心却热烈无比,温暖了听故事的人,他的故事也让这座城市愈加鲜活生动起来。

[责任编辑: 何燕宏]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