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梁:从手艺人到“守艺人” 一位竹编老人的坚守
景区文创街上的一家竹编工坊里,73岁的刘玉国老人坐在门口,用刀把竹子划成薄薄的篾条聚拢,篾条在手中上下不停地穿插飞舞。

铜梁:从手艺人到“守艺人” 一位竹编老人的坚守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0-12-12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2月12日6时10分讯(特约通讯员 李慧敏)十二月的铜梁荷和原乡,荷塘满是枯荷,两岸却仍是绿树红花充满生机。景区文创街上的一家竹编工坊里,73岁的刘玉国老人坐在门口,用刀把竹子划成薄薄的篾条聚拢,篾条在手中上下不停地穿插飞舞。一坐就是一天,长期埋头含胸,老人的腰身已不再挺拔,但脸上的笑容却满是自豪与满足。

刘玉国和他编织的竹具 特约通讯员 李慧敏 摄

刘玉国是铜梁区少云镇双堰村人。老人告诉笔者,他从小就开始学着用竹子编制背篓、箩筐、篱笆等农具和生活用品。“那个时候物资缺乏,很多用的东西基本上都是自己编的。”

正在用篾条编织的刘玉国 通讯员 李慧敏 摄

喜欢琢磨、心灵手巧的刘玉国成了当地有名的竹编高手。但是竹编在当时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刘玉国外出打工多年,年满六十后才回到老家。这些年来,虽然很多竹编用具已被塑料制品替代,但老人并没有丢掉自己的竹编手艺。荷和原乡文创街开街后,为了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广邀民间艺人。抱着让竹编工艺得到保护和传承的想法,刘玉国也来到此处,开始了新的创业。

刘玉国的获奖作品《背篼》 特约通讯员 李慧敏 摄

饭甄子、簸箕、提篮、背篼、竹篓……走进面积不大的店面,墙上的架子上摆着琳琅满目的竹制器具。大到一米长的竹编鲤鱼摆件,小到只有三个指头大的簸箕,全都是刘玉国借助简单的刀具,让一根根不起眼的竹子,在他手中变成一件件或实用或美观的物品。

精致的竹编工艺品 特约通讯员 李慧敏 摄

刘玉国老人告诉笔者,制作篾制品是很有讲究的,篾条要粗细均匀、光滑细腻、青白分明、柔中带韧。编织过程肯考验人的耐性,看似简单的一个竹篮,从选材、破竹、削篾到编制成型,少说也要经过十来道工序。“最复杂的就是蛋篓子了,要差不多四天才编得出来。”他选用的竹子都是慈竹,材质柔韧、劈篾性能良好,最是适合手工编织。因为年纪大了,村里担心老人上山砍竹子滑倒,还专门安排了人帮他。但是每次选材,刘玉国都要亲自到竹林里走一圈,选择合适的竹子,再指挥工人砍伐才放心。砍回来的竹子,按照不同需要再劈段、削条。“竹子的不同地方都有不同用途,有的地方不能用竹节那里,才能保持完整美观。”老人说。

虽然不再靠竹编养家,但竹编已经成为刘玉国生活的一部分。“我不靠这个赚钱,现在还在做这个,纯粹是对手工竹编的喜爱。”虽然编织方法万变不离其宗,但这些年来,从编织种类、大小到图形,刘玉国也在不断思考创新。2019年7月,刘玉国的竹编作品在铜梁区“巧手编出幸福景”竹编技艺大赛中荣获金奖。去年12月,他的竹编作品《背篼》又在重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第六届渝西片区民间文艺作品展公益类荣获优秀奖。更让老人自豪的是,自从来到荷和原乡文创街,自己的竹编工艺品被更多人看到、知晓,游客们无不为精巧而美观的竹编制品惊叹,特别是夏天荷花盛开期,景区游客众多,很多游客都会买下心仪的竹编制品带走。

“现在,党和政府给我们传统艺人搭建好了展示平台,我们应该让这些传统手工艺品得到更好地传承。”刘玉国说,他最大的希望就是有年轻人来了解和学习竹编工艺,不要让这门手艺消失。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铜梁:从手艺人到“守艺人” 一位竹编老人的坚守

2020-12-12 06:30:00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2月12日6时10分讯(特约通讯员 李慧敏)十二月的铜梁荷和原乡,荷塘满是枯荷,两岸却仍是绿树红花充满生机。景区文创街上的一家竹编工坊里,73岁的刘玉国老人坐在门口,用刀把竹子划成薄薄的篾条聚拢,篾条在手中上下不停地穿插飞舞。一坐就是一天,长期埋头含胸,老人的腰身已不再挺拔,但脸上的笑容却满是自豪与满足。

刘玉国和他编织的竹具 特约通讯员 李慧敏 摄

刘玉国是铜梁区少云镇双堰村人。老人告诉笔者,他从小就开始学着用竹子编制背篓、箩筐、篱笆等农具和生活用品。“那个时候物资缺乏,很多用的东西基本上都是自己编的。”

正在用篾条编织的刘玉国 通讯员 李慧敏 摄

喜欢琢磨、心灵手巧的刘玉国成了当地有名的竹编高手。但是竹编在当时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刘玉国外出打工多年,年满六十后才回到老家。这些年来,虽然很多竹编用具已被塑料制品替代,但老人并没有丢掉自己的竹编手艺。荷和原乡文创街开街后,为了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广邀民间艺人。抱着让竹编工艺得到保护和传承的想法,刘玉国也来到此处,开始了新的创业。

刘玉国的获奖作品《背篼》 特约通讯员 李慧敏 摄

饭甄子、簸箕、提篮、背篼、竹篓……走进面积不大的店面,墙上的架子上摆着琳琅满目的竹制器具。大到一米长的竹编鲤鱼摆件,小到只有三个指头大的簸箕,全都是刘玉国借助简单的刀具,让一根根不起眼的竹子,在他手中变成一件件或实用或美观的物品。

精致的竹编工艺品 特约通讯员 李慧敏 摄

刘玉国老人告诉笔者,制作篾制品是很有讲究的,篾条要粗细均匀、光滑细腻、青白分明、柔中带韧。编织过程肯考验人的耐性,看似简单的一个竹篮,从选材、破竹、削篾到编制成型,少说也要经过十来道工序。“最复杂的就是蛋篓子了,要差不多四天才编得出来。”他选用的竹子都是慈竹,材质柔韧、劈篾性能良好,最是适合手工编织。因为年纪大了,村里担心老人上山砍竹子滑倒,还专门安排了人帮他。但是每次选材,刘玉国都要亲自到竹林里走一圈,选择合适的竹子,再指挥工人砍伐才放心。砍回来的竹子,按照不同需要再劈段、削条。“竹子的不同地方都有不同用途,有的地方不能用竹节那里,才能保持完整美观。”老人说。

虽然不再靠竹编养家,但竹编已经成为刘玉国生活的一部分。“我不靠这个赚钱,现在还在做这个,纯粹是对手工竹编的喜爱。”虽然编织方法万变不离其宗,但这些年来,从编织种类、大小到图形,刘玉国也在不断思考创新。2019年7月,刘玉国的竹编作品在铜梁区“巧手编出幸福景”竹编技艺大赛中荣获金奖。去年12月,他的竹编作品《背篼》又在重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第六届渝西片区民间文艺作品展公益类荣获优秀奖。更让老人自豪的是,自从来到荷和原乡文创街,自己的竹编工艺品被更多人看到、知晓,游客们无不为精巧而美观的竹编制品惊叹,特别是夏天荷花盛开期,景区游客众多,很多游客都会买下心仪的竹编制品带走。

“现在,党和政府给我们传统艺人搭建好了展示平台,我们应该让这些传统手工艺品得到更好地传承。”刘玉国说,他最大的希望就是有年轻人来了解和学习竹编工艺,不要让这门手艺消失。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龚晗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