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五大”行动加快农业农村发展 助推乡村振兴
近年来,黔江区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因地制宜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和创新工作机制,加快农业农村的发展,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提升全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黔江:“五大”行动加快农业农村发展 助推乡村振兴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0-12-21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2月21日6时5分讯(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近年来,黔江区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因地制宜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和创新工作机制,加快农业农村的发展,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提升全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黔江区冯家街道寨子社区 通讯员 梅佳 摄

特色加工 壮大乡村产业

近日,走进黔江区白石镇中河社区重庆尝必乐公司,工人正在包装橘红色的渣海椒,渣海椒散发出的芳香味,弥漫了整个厂房。

白石镇的“尝必乐”公司,为返乡农民工李清华创办,主要加工以渣海椒、盐菜、豆豉为主的家庭传统美食,当地人称为“下饭宝贝”,销往湖北、湖南、贵州、四川、广东、福建、重庆等16个省(市)。

通过渣海椒、盐菜、豆豉的加工,让玉米、辣椒、青菜、生姜、黄豆等传统产业种植起死回生。覆盖黔江区境内的石会、黑溪、杉岭、黄溪等16个镇乡,带动种植农户2650户。其中建卡贫困户243户,实现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中塘镇的油茶产业,已在胜利村有了自己的加工坊;舟白街道箭坝社区建起黄秋葵油加工厂;太极乡也在今年建好瓜蒌加工坊等; 稻鳅、稻鱼、龙虾等水产养殖,以及特色水果、蔬菜、蚕桑的种植,覆盖到21个镇乡(街道),已成为目前黔江立体综合农业的样本。

返乡农民  人才振兴主力

“黔江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就是乡村人才振兴的摇篮,也是各镇(乡)、街道乡村产业发展的领头羊。”黔江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负责人杨举权,在接受采访时说。

邻鄂镇返乡大学生简易相,2015年回到松林村,成功打造300亩胎菊和金丝皇菊基地,基地采取“基地+农户”等模式,免费为农户提供种子、技术、产品回收的“三管”齐下,解决附近35人就业,带动20余户建卡贫困户增收致富。

家住鹅池镇的周伍,高中毕业后在外地打过工。2015年通过鹅池镇政府领导动员回家创业,当年种植200亩黄花。后在2018年,周伍在镇上成立了“鹅池镇供销合作社”,利用村村旺、村邮乐购等农村电商平台,帮村民购进农户所需的生产资料,同时还将村民生产的农副产品,通过电商平台卖到全国各地,为村民增收。

目前,黔江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有会员45人,均为全区农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另外有基层供销社24个。大家通过农合会平台,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相互交流、抱团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百姓舞台 引领乡风文明

“对门对户对过门,看到幺妹长成人;花花轿儿抬起走,你说怄人不怄人。”走进小南海镇板夹溪十三寨的何家寨,年愈6旬的何祖跃夫妇,每天都要为游客唱几段《后坝山歌》。《后坝山歌》是重庆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黔江乡村旅游的一道“招牌菜”。

石家镇渗坝村村民任正全,从2015年开始,将自家房屋建起农家书屋和百姓大舞台,为村民提供一个饭后茶余、读书聊天、免费书法培训的群众文化阵地。2016年8月,黔江区文化委为任正全家的大院授牌为“文化中心户”。

鹅池镇还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溪号子》汇编成教材,在鹅池中心校进行传承。

黔江区在大力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中,充分利用旅游景区、学校,以及每个行政村建起的“百姓大舞台”,通过唱山歌、跳摆手舞等形式传承非遗文化,引领乡风文明。

绿色发展 改善生态环境

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是近年来黔江在充分利用喀斯特地貌资源,在撂荒多年的“石旮旯”耕地上,栽下摇钱树,刨出聚宝盆,换来群众盼望多年的一座座金山银山。

据统计:全区30个镇(乡)、街道经果林面积,上规模的蚕桑、猕猴桃、脆红李、油茶、花椒、核桃、红豆杉、枇杷、绿茶、藤茶等产业40余万亩。其中,黔江猕猴桃、脆红李,在2018年获得原国家工商总局颁发“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脆红李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命名为“中国脆红李之乡”称号。

截至2020年,全区完成国土绿化面积20万亩,其中造林11.5万亩、营林8.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8%。

为了使青山更美丽、河流更清澈、村庄更环保,森林保护有护林员、河流保护有河长、公路有护路员、村庄有保洁员,是生态环境保护做到全覆盖。

支部联建 实现资源共享

跨村联建党组织,是黔江区在组织振兴中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提升基层党组织能力,探索优化村级党组织的设置形式,以实现因强带弱、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鹅池镇按照“党委靠前、加强领导、统筹协调、整合资源、以上率下、提高质效”这一思路,将基层组织薄弱、产业发展滞后的村(社区)整合成立联合党总支。 充分调动基层党支部的积极性,形成了“各拿一把号,同吹一个调”的和谐格局,发挥出优势村级产业的带头和辐射作用。

“组织联建、产业联营、公益联办、资源共享”的良好发展局面,现已在黔江多个乡镇、街道的村(社区)推广,形成相互交流学习、共同互补的范本。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黔江:“五大”行动加快农业农村发展 助推乡村振兴

2020-12-21 06:05:00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2月21日6时5分讯(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近年来,黔江区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因地制宜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和创新工作机制,加快农业农村的发展,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提升全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黔江区冯家街道寨子社区 通讯员 梅佳 摄

特色加工 壮大乡村产业

近日,走进黔江区白石镇中河社区重庆尝必乐公司,工人正在包装橘红色的渣海椒,渣海椒散发出的芳香味,弥漫了整个厂房。

白石镇的“尝必乐”公司,为返乡农民工李清华创办,主要加工以渣海椒、盐菜、豆豉为主的家庭传统美食,当地人称为“下饭宝贝”,销往湖北、湖南、贵州、四川、广东、福建、重庆等16个省(市)。

通过渣海椒、盐菜、豆豉的加工,让玉米、辣椒、青菜、生姜、黄豆等传统产业种植起死回生。覆盖黔江区境内的石会、黑溪、杉岭、黄溪等16个镇乡,带动种植农户2650户。其中建卡贫困户243户,实现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中塘镇的油茶产业,已在胜利村有了自己的加工坊;舟白街道箭坝社区建起黄秋葵油加工厂;太极乡也在今年建好瓜蒌加工坊等; 稻鳅、稻鱼、龙虾等水产养殖,以及特色水果、蔬菜、蚕桑的种植,覆盖到21个镇乡(街道),已成为目前黔江立体综合农业的样本。

返乡农民  人才振兴主力

“黔江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就是乡村人才振兴的摇篮,也是各镇(乡)、街道乡村产业发展的领头羊。”黔江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负责人杨举权,在接受采访时说。

邻鄂镇返乡大学生简易相,2015年回到松林村,成功打造300亩胎菊和金丝皇菊基地,基地采取“基地+农户”等模式,免费为农户提供种子、技术、产品回收的“三管”齐下,解决附近35人就业,带动20余户建卡贫困户增收致富。

家住鹅池镇的周伍,高中毕业后在外地打过工。2015年通过鹅池镇政府领导动员回家创业,当年种植200亩黄花。后在2018年,周伍在镇上成立了“鹅池镇供销合作社”,利用村村旺、村邮乐购等农村电商平台,帮村民购进农户所需的生产资料,同时还将村民生产的农副产品,通过电商平台卖到全国各地,为村民增收。

目前,黔江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有会员45人,均为全区农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另外有基层供销社24个。大家通过农合会平台,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相互交流、抱团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百姓舞台 引领乡风文明

“对门对户对过门,看到幺妹长成人;花花轿儿抬起走,你说怄人不怄人。”走进小南海镇板夹溪十三寨的何家寨,年愈6旬的何祖跃夫妇,每天都要为游客唱几段《后坝山歌》。《后坝山歌》是重庆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黔江乡村旅游的一道“招牌菜”。

石家镇渗坝村村民任正全,从2015年开始,将自家房屋建起农家书屋和百姓大舞台,为村民提供一个饭后茶余、读书聊天、免费书法培训的群众文化阵地。2016年8月,黔江区文化委为任正全家的大院授牌为“文化中心户”。

鹅池镇还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溪号子》汇编成教材,在鹅池中心校进行传承。

黔江区在大力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中,充分利用旅游景区、学校,以及每个行政村建起的“百姓大舞台”,通过唱山歌、跳摆手舞等形式传承非遗文化,引领乡风文明。

绿色发展 改善生态环境

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是近年来黔江在充分利用喀斯特地貌资源,在撂荒多年的“石旮旯”耕地上,栽下摇钱树,刨出聚宝盆,换来群众盼望多年的一座座金山银山。

据统计:全区30个镇(乡)、街道经果林面积,上规模的蚕桑、猕猴桃、脆红李、油茶、花椒、核桃、红豆杉、枇杷、绿茶、藤茶等产业40余万亩。其中,黔江猕猴桃、脆红李,在2018年获得原国家工商总局颁发“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脆红李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命名为“中国脆红李之乡”称号。

截至2020年,全区完成国土绿化面积20万亩,其中造林11.5万亩、营林8.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8%。

为了使青山更美丽、河流更清澈、村庄更环保,森林保护有护林员、河流保护有河长、公路有护路员、村庄有保洁员,是生态环境保护做到全覆盖。

支部联建 实现资源共享

跨村联建党组织,是黔江区在组织振兴中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提升基层党组织能力,探索优化村级党组织的设置形式,以实现因强带弱、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鹅池镇按照“党委靠前、加强领导、统筹协调、整合资源、以上率下、提高质效”这一思路,将基层组织薄弱、产业发展滞后的村(社区)整合成立联合党总支。 充分调动基层党支部的积极性,形成了“各拿一把号,同吹一个调”的和谐格局,发挥出优势村级产业的带头和辐射作用。

“组织联建、产业联营、公益联办、资源共享”的良好发展局面,现已在黔江多个乡镇、街道的村(社区)推广,形成相互交流学习、共同互补的范本。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龚晗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