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郑代江:泥瓦匠变身“包工头” 双手砌出幸福路
近日,在重庆梁平铁门乡长塘村,村民郑代江正带领自己的包工小团队忙着硬化邻居家的院坝,和泥、浇筑、压实……他熟练地操作着工具实施每一道工序,神情专注、目光坚毅,浑身充满干劲。

梁平郑代江:泥瓦匠变身“包工头” 双手砌出幸福路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0-12-22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2月22日6时30分讯(通讯员 谭燕)近日,在重庆梁平铁门乡长塘村,村民郑代江正带领自己的包工小团队忙着硬化邻居家的院坝,和泥、浇筑、压实……他熟练地操作着工具实施每一道工序,神情专注、目光坚毅,浑身充满干劲。

从穷得“叮当响”的泥瓦匠变身“包工头”,从建卡贫困户到带领村民一起增收的致富带头人,这几年,郑代江的变化让人刮目相看。他不仅自己脱了贫,还带上乡里乡亲一起干,用勤劳的双手砌出幸福路。

“是党的好政策帮助、鞭策了我!”回望前面十年的生活,郑代江唏嘘不已。

2011年,因为妻子突患重病,在外务工的郑代江辞掉工作,马不停蹄地赶回家中。无法务工,断了收入,看病却要花钱,郑代江一家不光用完了积蓄,还欠了不少外债。

看着躺在病床上的妻子以及年迈体弱的父母和三个年幼的孩子,郑代江不想放弃奋斗,也不能放弃。他每天起早贪黑,到处打零工补贴家用,就想多挣一点、再多挣一点。生活的重担压得郑代江喘不过气来。

铁门乡长塘村一组,郑代江(前)和村民一道忙着硬化邻居家的院坝。通讯员 谭燕 摄

因病因学致贫,2014年,郑代江家被识别为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随后,危房改造、落实帮扶责任人、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一项项扶贫政策陆续送进他的家中,郑代江一家住上了新房子,妻子的医药费用大大降低,孩子上大学也有了助学金。

扶贫先扶志。帮扶干部了解到郑代江曾在建筑工地打工的经历,于是牵线搭桥将其送到专业学校进行培训。就这样,郑代江的建筑技术愈发娴熟,经验也越来越丰富。

很快,郑代江凭借自己的技术在村里建立起了好口碑,哪里有工程活哪里就有他的身影。随着工程项目越来越多,郑代江一个人忙不过来了,便集合附近的村民和贫困户组建了工程队,自己当上了“包工头”,带着村民一起干。他带领工程队寻活源、包工程,不辞辛苦,最忙的时候一个月有28天都在做工程,他总是出现在别人的家中,修厕所、盖房屋、美化庭院等等。做得多了,郑代江的收入也一天天多了起来,脱贫致富的路也越走越亮堂了。

2015年,郑代江成功脱贫,摘掉了“穷帽子”,迎来人生的“逆袭”。

“我现在一年能有10余万元的收入,不仅承包村里的建筑工程,附近的大观镇以及相邻忠县的几个乡镇有工程也会联系我,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郑代江满脸笑容地说,“我现在的好日子离不开国家对我的帮助,现在有能力了,我也要回报社会,带领村里其他贫困户,共同增收。”

生活有时给人苦涩、予人艰辛,但这正是幸福的铺垫;贫不足羞,可羞的是贫而无志,要用勤劳的双手、坚韧的心志,把苦涩酿造成甘甜,将艰辛打磨成喜乐。当前虽是冬天,但寒冷的天气却阻挡不了那个忙碌的身影,郑代江正不懈努力地践行着“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笔者手记

让技能扶贫成脱贫“金钥匙”

贫困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安身立命的手艺,才能彻底拔穷根。从泥瓦匠到“包工头”、从负债累累到绰有余裕,郑代江正是依靠技能扶贫这把“金钥匙”,才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学会一门技术,就有了赖以谋生的本领;只要勤劳肯干,脱贫致富就只是时间问题。正如郑代江所说:“成为贫困户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现在党和国家的政策这么好,我们更应该自力更生,不能在家坐享其成,要主动去学技术、学本领,脚踏实地干活挣钱,靠自己的努力过上好日子。”

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只有让贫困户掌握一技之长,从根本上破解自主意识不强、能力不高、技术薄弱等难题,提高技能扶贫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坚定性,才能真正兑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庄严承诺。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梁平郑代江:泥瓦匠变身“包工头” 双手砌出幸福路

2020-12-22 06:30:00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2月22日6时30分讯(通讯员 谭燕)近日,在重庆梁平铁门乡长塘村,村民郑代江正带领自己的包工小团队忙着硬化邻居家的院坝,和泥、浇筑、压实……他熟练地操作着工具实施每一道工序,神情专注、目光坚毅,浑身充满干劲。

从穷得“叮当响”的泥瓦匠变身“包工头”,从建卡贫困户到带领村民一起增收的致富带头人,这几年,郑代江的变化让人刮目相看。他不仅自己脱了贫,还带上乡里乡亲一起干,用勤劳的双手砌出幸福路。

“是党的好政策帮助、鞭策了我!”回望前面十年的生活,郑代江唏嘘不已。

2011年,因为妻子突患重病,在外务工的郑代江辞掉工作,马不停蹄地赶回家中。无法务工,断了收入,看病却要花钱,郑代江一家不光用完了积蓄,还欠了不少外债。

看着躺在病床上的妻子以及年迈体弱的父母和三个年幼的孩子,郑代江不想放弃奋斗,也不能放弃。他每天起早贪黑,到处打零工补贴家用,就想多挣一点、再多挣一点。生活的重担压得郑代江喘不过气来。

铁门乡长塘村一组,郑代江(前)和村民一道忙着硬化邻居家的院坝。通讯员 谭燕 摄

因病因学致贫,2014年,郑代江家被识别为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随后,危房改造、落实帮扶责任人、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一项项扶贫政策陆续送进他的家中,郑代江一家住上了新房子,妻子的医药费用大大降低,孩子上大学也有了助学金。

扶贫先扶志。帮扶干部了解到郑代江曾在建筑工地打工的经历,于是牵线搭桥将其送到专业学校进行培训。就这样,郑代江的建筑技术愈发娴熟,经验也越来越丰富。

很快,郑代江凭借自己的技术在村里建立起了好口碑,哪里有工程活哪里就有他的身影。随着工程项目越来越多,郑代江一个人忙不过来了,便集合附近的村民和贫困户组建了工程队,自己当上了“包工头”,带着村民一起干。他带领工程队寻活源、包工程,不辞辛苦,最忙的时候一个月有28天都在做工程,他总是出现在别人的家中,修厕所、盖房屋、美化庭院等等。做得多了,郑代江的收入也一天天多了起来,脱贫致富的路也越走越亮堂了。

2015年,郑代江成功脱贫,摘掉了“穷帽子”,迎来人生的“逆袭”。

“我现在一年能有10余万元的收入,不仅承包村里的建筑工程,附近的大观镇以及相邻忠县的几个乡镇有工程也会联系我,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郑代江满脸笑容地说,“我现在的好日子离不开国家对我的帮助,现在有能力了,我也要回报社会,带领村里其他贫困户,共同增收。”

生活有时给人苦涩、予人艰辛,但这正是幸福的铺垫;贫不足羞,可羞的是贫而无志,要用勤劳的双手、坚韧的心志,把苦涩酿造成甘甜,将艰辛打磨成喜乐。当前虽是冬天,但寒冷的天气却阻挡不了那个忙碌的身影,郑代江正不懈努力地践行着“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笔者手记

让技能扶贫成脱贫“金钥匙”

贫困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安身立命的手艺,才能彻底拔穷根。从泥瓦匠到“包工头”、从负债累累到绰有余裕,郑代江正是依靠技能扶贫这把“金钥匙”,才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学会一门技术,就有了赖以谋生的本领;只要勤劳肯干,脱贫致富就只是时间问题。正如郑代江所说:“成为贫困户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现在党和国家的政策这么好,我们更应该自力更生,不能在家坐享其成,要主动去学技术、学本领,脚踏实地干活挣钱,靠自己的努力过上好日子。”

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只有让贫困户掌握一技之长,从根本上破解自主意识不强、能力不高、技术薄弱等难题,提高技能扶贫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坚定性,才能真正兑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庄严承诺。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董霞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