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笋坝遗址新发掘一批巴文化墓葬
尤其是几座“船棺葬”遗迹,是自1957年以来,重庆地区首次集中出土,并且与附近的巴人土坑墓。

冬笋坝遗址新发掘一批巴文化墓葬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0-12-23

涵盖从战国晚期到汉代的主要墓葬类型 “船棺葬”系1957年以来重庆地区首次集中出土

摘要:今年9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九龙坡区文物管理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九龙坡区冬笋坝遗址开展主动性考古发掘工作,大量遗迹和文物相继被发掘出土,尤其是几座“船棺葬”遗迹,是自1957年以来,重庆地区首次集中出土,并且与附近的巴人土坑墓,汉代砖室墓一起,共同组成了战国至汉代这一时期百科全书式集群墓葬。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2月23日7时讯(通讯员 曾建渝)去过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人们,一定见过展厅里那数米长的船棺,那是上世纪50年代在九龙坡区铜罐驿出土的巴人船棺。可你知道吗,在这具船棺出土的附近,还埋藏着一大片属于巴人的船棺。

今年9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九龙坡区文物管理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九龙坡区冬笋坝遗址开展主动性考古发掘工作,大量遗迹和文物相继被发掘出土,尤其是几座“船棺葬”遗迹,是自1957年以来,重庆地区首次集中出土,并且与附近的巴人土坑墓,汉代砖室墓一起,共同组成了战国至汉代这一时期百科全书式集群墓葬。

冬笋坝遗址发掘区全景。九龙坡区文物管理所供图

12月18日,在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副研究员、现场考古负责人代玉彪的带领下,笔者来到这片遗址进行了探访。

主体遗存为巴文化墓葬

据了解,冬笋坝遗址是我国最早确认的巴文化遗址,特别是其出土的以“船棺葬”为代表的一批战国至汉代墓葬,对探索川渝地区巴文化特征与演变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代玉彪介绍,今年9月开展的主动性考古发掘工作,是继前西南博物院(后改为重庆市博物馆,现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等单位20世纪50年代对冬笋坝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后,近70年来首次对冬笋坝遗址开展科学系统的考古和研究工作。

笔者在考古现场看到,在黄色的泥土中,散布着一些黑色的块状物体,当你近距离观察这些物体时,就会发现,它们全部带有木纹的痕迹。没错,它们就是历经数千年岁月之后,保存到现在的战国晚期巴人船棺葬。虽然船体已经在数千年的埋藏岁月里被腐蚀,但正是这些还残留在泥土中的印记,让船棺的大体形状得以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冬笋坝遗址88号墓葬部分随葬品。九龙区文物管理所供图

“这些船棺与以前发现的一样,都是距离长江非常近。”代玉彪介绍,在本次发掘区内,共发现墓葬28座,砖窑1座,主体遗存为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的巴文化墓葬。

截至目前,已清理船棺葬4座、长方形土坑墓11座、方形土坑墓1座、砖室墓1座,时代涵盖战国晚期、秦、西汉早期、新莽时期等几个阶段。其中,清理出来的船棺最短的长达4.7米,长的更是超过了5.5米。

“本次考古发掘清理的墓葬体现出分布密集、排列有序、类型丰富、延续发展的特点。”代玉彪说,说它类型丰富,是因为墓葬群涵盖了从战国晚期到汉代的主要墓葬类型,堪称这一时期百科全书式集群墓葬,同时也系统反映了晚期巴文化及其逐步融入汉文化的全过程。”

出土各类文物200余件

随着船棺葬一起出土的,还包括各式各样的随葬品。据代玉彪介绍,这些随葬品分为生活用具和武器两大类。但是,和往常的巴人墓葬里大多随葬的是陶制炊具不同,这片墓葬群大多随葬的都是青铜制成的炊具。

“我们甚至在这些炊具的底部发现了烟熏过的痕迹,也就是说,这些随葬的炊具都是墓主人生前所使用过的用具。”代玉彪说,在2000年前,用青铜做成炊具,并不是普通百姓可以享受的。

冬笋坝遗址出土铜剑。九龙坡区文物管理所供图

而一枚刻有篆书汉字的铜印出土,更是向所有人表明着,这片墓主人的身份并不平凡。

“这枚1厘米见方的铜印目前已经被我们请进了实验室里,目前,我们只能依稀分辨出,印章的最上端是一个‘相’字,而另外的文字,还有待我们对印章‘清洗’过后,才能辨别,届时,我们应该能对墓主人的身份有更进一步确认。”

除了各式各样的青铜炊具外,在船棺里,还随葬着以尚武而出名的巴人的全套兵器。

“在墓主人的头部附近,是青铜矛,在墓主人的腰部,放置着他们生前所使用的青铜剑,有些还随葬有青铜钺。”代玉彪说,目前出土的文物主要有铜器(包含了铜剑、铜矛、铜钺、铜鍪、铜釜、铜甑、铜削、钱币)、陶器(包括陶罐、陶釜、陶豆、陶甑、陶钵等)、琉璃器和铁器(铁锸、铁剑)等,数量多达200余件(套)。

考古工作已进行60%左右

为什么在九龙坡区铜罐驿会出土如此大面积的墓葬?考古专家们从史书中寻找着答案。

“我们在《华阳国志》里找到了这样的记载:‘巴人立市于龟亭北岸。’文中的‘龟亭’就是铜罐驿附近长江中的一座小岛。也就是说,这个被载于史书中的市,就在这片墓葬的附近。”代玉彪说。

但是,究竟这片墓主人和这个繁华所在的 “市”有没有关系,目前,还不能被确认。

“考古发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现场发掘完之后,我们还要通过后期的漫长研究,一步步从史书、出土随葬品中去寻找被时光模糊的答案。”代玉彪表示,目前考古工作已进行60%左右,接下来工作中不排除会有更多发现。”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白九江表示,这片墓葬是近十年来重庆地区巴文化遗存最为重要的发现。船棺葬的发现是1957年以来重庆地区首次集中出土,是研究晚期巴文化以及巴文化融入汉文化进程不可或缺的考古实证材料,为冬笋坝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制、铜罐驿镇城镇规划和九龙坡区建设巴文化研究高地提供了重要参考。

目前,考古部门已加强对遗址的重点监测及日常巡查,落实义务看护员制度,确保遗址现状的稳定,严厉杜绝可能存在的盗挖盗掘行为。

“接下来,考古部门将科学编制遗址保护规划,进一步掌握冬笋坝遗址遗存分布、埋藏状况及保存情况等信息,围绕合学术研究、文物保护、遗址展示,结合城镇规划建设,编制冬笋坝遗址多年度可持续的考古发掘计划。同时,将以冬笋坝遗址为基点,对其所在区域进行系统区域考古调查,以聚落考古理念编制工作计划,重点解决是否存在与冬笋坝遗址规模相当的居址、冬笋坝遗址在区域的地位以及区域内遗址之间的联络机制与管理模式等重要问题。“白九江表示。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冬笋坝遗址新发掘一批巴文化墓葬

2020-12-23 06:45:00 来源: 0 条评论

涵盖从战国晚期到汉代的主要墓葬类型 “船棺葬”系1957年以来重庆地区首次集中出土

摘要:今年9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九龙坡区文物管理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九龙坡区冬笋坝遗址开展主动性考古发掘工作,大量遗迹和文物相继被发掘出土,尤其是几座“船棺葬”遗迹,是自1957年以来,重庆地区首次集中出土,并且与附近的巴人土坑墓,汉代砖室墓一起,共同组成了战国至汉代这一时期百科全书式集群墓葬。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2月23日7时讯(通讯员 曾建渝)去过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人们,一定见过展厅里那数米长的船棺,那是上世纪50年代在九龙坡区铜罐驿出土的巴人船棺。可你知道吗,在这具船棺出土的附近,还埋藏着一大片属于巴人的船棺。

今年9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九龙坡区文物管理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九龙坡区冬笋坝遗址开展主动性考古发掘工作,大量遗迹和文物相继被发掘出土,尤其是几座“船棺葬”遗迹,是自1957年以来,重庆地区首次集中出土,并且与附近的巴人土坑墓,汉代砖室墓一起,共同组成了战国至汉代这一时期百科全书式集群墓葬。

冬笋坝遗址发掘区全景。九龙坡区文物管理所供图

12月18日,在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副研究员、现场考古负责人代玉彪的带领下,笔者来到这片遗址进行了探访。

主体遗存为巴文化墓葬

据了解,冬笋坝遗址是我国最早确认的巴文化遗址,特别是其出土的以“船棺葬”为代表的一批战国至汉代墓葬,对探索川渝地区巴文化特征与演变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代玉彪介绍,今年9月开展的主动性考古发掘工作,是继前西南博物院(后改为重庆市博物馆,现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等单位20世纪50年代对冬笋坝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后,近70年来首次对冬笋坝遗址开展科学系统的考古和研究工作。

笔者在考古现场看到,在黄色的泥土中,散布着一些黑色的块状物体,当你近距离观察这些物体时,就会发现,它们全部带有木纹的痕迹。没错,它们就是历经数千年岁月之后,保存到现在的战国晚期巴人船棺葬。虽然船体已经在数千年的埋藏岁月里被腐蚀,但正是这些还残留在泥土中的印记,让船棺的大体形状得以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冬笋坝遗址88号墓葬部分随葬品。九龙区文物管理所供图

“这些船棺与以前发现的一样,都是距离长江非常近。”代玉彪介绍,在本次发掘区内,共发现墓葬28座,砖窑1座,主体遗存为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的巴文化墓葬。

截至目前,已清理船棺葬4座、长方形土坑墓11座、方形土坑墓1座、砖室墓1座,时代涵盖战国晚期、秦、西汉早期、新莽时期等几个阶段。其中,清理出来的船棺最短的长达4.7米,长的更是超过了5.5米。

“本次考古发掘清理的墓葬体现出分布密集、排列有序、类型丰富、延续发展的特点。”代玉彪说,说它类型丰富,是因为墓葬群涵盖了从战国晚期到汉代的主要墓葬类型,堪称这一时期百科全书式集群墓葬,同时也系统反映了晚期巴文化及其逐步融入汉文化的全过程。”

出土各类文物200余件

随着船棺葬一起出土的,还包括各式各样的随葬品。据代玉彪介绍,这些随葬品分为生活用具和武器两大类。但是,和往常的巴人墓葬里大多随葬的是陶制炊具不同,这片墓葬群大多随葬的都是青铜制成的炊具。

“我们甚至在这些炊具的底部发现了烟熏过的痕迹,也就是说,这些随葬的炊具都是墓主人生前所使用过的用具。”代玉彪说,在2000年前,用青铜做成炊具,并不是普通百姓可以享受的。

冬笋坝遗址出土铜剑。九龙坡区文物管理所供图

而一枚刻有篆书汉字的铜印出土,更是向所有人表明着,这片墓主人的身份并不平凡。

“这枚1厘米见方的铜印目前已经被我们请进了实验室里,目前,我们只能依稀分辨出,印章的最上端是一个‘相’字,而另外的文字,还有待我们对印章‘清洗’过后,才能辨别,届时,我们应该能对墓主人的身份有更进一步确认。”

除了各式各样的青铜炊具外,在船棺里,还随葬着以尚武而出名的巴人的全套兵器。

“在墓主人的头部附近,是青铜矛,在墓主人的腰部,放置着他们生前所使用的青铜剑,有些还随葬有青铜钺。”代玉彪说,目前出土的文物主要有铜器(包含了铜剑、铜矛、铜钺、铜鍪、铜釜、铜甑、铜削、钱币)、陶器(包括陶罐、陶釜、陶豆、陶甑、陶钵等)、琉璃器和铁器(铁锸、铁剑)等,数量多达200余件(套)。

考古工作已进行60%左右

为什么在九龙坡区铜罐驿会出土如此大面积的墓葬?考古专家们从史书中寻找着答案。

“我们在《华阳国志》里找到了这样的记载:‘巴人立市于龟亭北岸。’文中的‘龟亭’就是铜罐驿附近长江中的一座小岛。也就是说,这个被载于史书中的市,就在这片墓葬的附近。”代玉彪说。

但是,究竟这片墓主人和这个繁华所在的 “市”有没有关系,目前,还不能被确认。

“考古发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现场发掘完之后,我们还要通过后期的漫长研究,一步步从史书、出土随葬品中去寻找被时光模糊的答案。”代玉彪表示,目前考古工作已进行60%左右,接下来工作中不排除会有更多发现。”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白九江表示,这片墓葬是近十年来重庆地区巴文化遗存最为重要的发现。船棺葬的发现是1957年以来重庆地区首次集中出土,是研究晚期巴文化以及巴文化融入汉文化进程不可或缺的考古实证材料,为冬笋坝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制、铜罐驿镇城镇规划和九龙坡区建设巴文化研究高地提供了重要参考。

目前,考古部门已加强对遗址的重点监测及日常巡查,落实义务看护员制度,确保遗址现状的稳定,严厉杜绝可能存在的盗挖盗掘行为。

“接下来,考古部门将科学编制遗址保护规划,进一步掌握冬笋坝遗址遗存分布、埋藏状况及保存情况等信息,围绕合学术研究、文物保护、遗址展示,结合城镇规划建设,编制冬笋坝遗址多年度可持续的考古发掘计划。同时,将以冬笋坝遗址为基点,对其所在区域进行系统区域考古调查,以聚落考古理念编制工作计划,重点解决是否存在与冬笋坝遗址规模相当的居址、冬笋坝遗址在区域的地位以及区域内遗址之间的联络机制与管理模式等重要问题。“白九江表示。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潘雷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